【产学研王教授视点】在文化多元交织、交流日益频繁的当下,一场由多方携手开启的文化探寻活动悄然展开。中国国际科技促进会水利工程技术分会、中国企业文化促进会工程建设专委会、产学研视点团队副会长王建省教授、常务副秘书长杨雨桐等一行人,带着对文化的敬畏与热爱,踏上了一段意义非凡的旅程。他们走进北京蒙藏学校旧址,探寻历史的足迹;深入西藏林芝地区文化活动区,感受藏族文化的独特魅力;参与“文萃京蒙 多彩共荟”活动,领略京蒙文化的交融之美。
蒙藏旧址:历史与革命交织的时光长廊
北京蒙藏学校旧址,宛如一颗镶嵌在北京市西城区的璀璨明珠,散发着独特的历史、革命与文化光芒。作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它承载着厚重的过往,每一块砖石、每一处建筑都仿佛在诉说着岁月的故事。
岁月流转中的建筑变迁
旧址分为东、西两院,犹如一部立体的历史书,记录着从明代至民国的沧桑巨变。东院始建于明永乐年间,最初是常州会馆,这里是当时文人墨客、商贾贤达汇聚交流之地,弥漫着浓厚的文化气息。在那个时代,会馆内灯火通明,学者们高谈阔论,探讨着学术与人生,商贾们在这里洽谈生意,为城市的繁荣贡献着力量。
西院建于清康熙、雍正时期,先后经历了傅伯府、绵德府(贝子府)、毓公府的变迁。每一任府邸的主人都在这里留下了独特的印记,府内的建筑风格、装饰艺术都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貌和贵族生活。1916年,国立蒙藏学校迁入合并两院办学,从此,这里成为了培养少数民族人才的重要摇篮。学校的建立,为少数民族子弟提供了接受教育的机会,为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1951年,它转变为中央民族大学附属中学,继续为少数民族教育事业发光发热。无数少数民族学子在这里汲取知识的养分,茁壮成长,为国家的建设和发展贡献着自己的力量。1987年迁出后,这里曾作为“民族大世界”商场,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焕发出新的活力。商场里人来人往,热闹非凡,各种商品琳琅满目,展现了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进步。历史的痕迹并未被抹去,2013年,旧址进行了腾退修复,重新恢复了往日的庄重与肃穆。
建筑布局中的文化密码
如今,走进这座旧址,占地面积11880平方米,古建筑面积3200平方米的庞大建筑群映入眼帘。西路为三进院落,府门、正厅等50余间建筑错落有致。踏入府门,仿佛穿越时空,回到了那个古老的年代。正厅庄严肃穆,曾经的官员们在这里商议国事,学子们在这里聆听教诲。每一间房屋都有着独特的功能和历史意义,它们见证了无数的故事和人物的命运。
东路是四进院落,布局更加复杂,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这里的建筑风格融合了汉族和少数民族的特色,体现了民族融合的历史趋势。漫步在院落之间,抚摸着古老的墙壁,感受着岁月的沧桑,仿佛能听到历史的回声。
红色摇篮中的革命火种
这里是中国革命史上的一座丰碑,是中国共产党早期开展民族工作的核心区域。1925年,首个少数民族党员党支部(蒙古族支部)在此诞生,犹如一颗火种,点燃了少数民族同胞心中的革命之火。李大钊、邓中夏等革命先驱曾在这里传播马克思主义,他们用激昂的演讲、深刻的理论,唤起了民众的觉醒。他们创办了革命刊物《蒙古农民》,用文字的力量揭露了反动派的丑恶嘴脸,宣传了革命的思想,为少数民族革命斗争提供了理论指导。
在革命的浪潮中,这里培养出了乌兰夫等一批少数民族革命骨干。他们怀着对国家和民族的热爱,投身到反帝反封建的斗争中,为国家的独立和民族的解放立下了不朽的功勋。他们的英勇事迹,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人为了理想和信念而奋斗。
文物保护中的文化传承
2006年,国务院将其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20年又纳入北京市首批革命文物名录,体现了它的重要历史价值。如今,这里已变为“中华民族共同体体验馆”,设有主题展览,如“中国共产党民族工作光辉历程”。展览通过丰富的文物、图片和资料,生动地展现了中国共产党在民族工作方面的伟大成就。从早期的民族政策制定,到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历程,每一个阶段都凝聚着无数人的心血和努力。
民族文化体验区,非遗展示让人们近距离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精美的唐卡、独特的民族服饰、传统的手工艺品,每一件都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驻场演出用精彩的表演将民族文化演绎得淋漓尽致,歌舞、戏曲、乐器演奏等节目,让观众沉浸在民族文化的海洋中,感受着不同民族的风情和魅力。
王教授一行在这里认真参观,仔细聆听讲解,不时驻足凝视,仿佛与历史进行了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他们深刻感受到了历史的厚重与革命的精神,对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林芝之约:藏族文化的沉浸式体验
离开北京蒙藏学校旧址,王教授一行怀着对藏族文化的向往,来到西藏林芝地区文化活动区。在这里,他们与当地有关领导和工作人员进行了深入交流,体验了藏族文化的独特魅力。
进京文化交流的盛大舞台
此次西藏自治区进京文化交流活动规模宏大,涉及拉萨、山南、林芝、昌都、那曲、阿里、日喀则等多个地区。这些地区各具特色,拥有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此次分别进京展示,为北京的观众带来了一场视觉与文化的盛宴。林芝地区作为其中的重要一员,以其秀丽的自然风光和独特的藏族文化吸引了众多目光。
藏族文化的深度交流
在林芝地区文化活动区,王教授一行感受到了藏族同胞的热情好客。他们欣赏到了精美的藏族传统服饰,色彩鲜艳、图案精美的服饰是美的象征,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每一件服饰都代表着不同的身份、地位和信仰,是藏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藏族歌舞表演让人陶醉其中。舞者们身着华丽的服饰,用优美的舞姿展现着藏族人民的生活场景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他们的舞蹈动作刚劲有力又不失柔美,仿佛与大自然融为一体。藏族手工艺品展示区里,精美的唐卡、木雕、银器等让人目不暇接。唐卡以其细腻的笔触、丰富的色彩和神秘的宗教寓意,展现了藏族人民的宗教信仰和艺术创造力。木雕和银器则体现了藏族工匠的高超技艺,每一件作品都独一无二,充满了艺术价值。
通过与当地领导的交流,王教授一行深入了解了林芝地区在文化保护、传承和发展方面所做的努力和取得的成就。林芝地区依托丰富的自然和文化资源,积极发展文化旅游产业。他们加大了对文化遗产的保护力度,修复了古老的建筑和寺庙;举办了各种文化活动,推广藏族文化;培养了一批手工艺人和文化传承人,让传统文化得以延续。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
文化交融中的思考与展望
在体验藏族文化的过程中,王教授一行深刻感受到了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差异与共性。藏族文化与汉族文化等其他民族文化相互交融、相互影响,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丰富多彩的文化宝库。他们认为,在当今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加强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与融合至关重要。通过交流,增进彼此的了解和信任,促进民族团结;相互学习、相互借鉴,推动文化的创新和发展。
他们对林芝地区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提出了建议。希望林芝地区能够进一步挖掘文化内涵,打造更具特色的文化旅游产品;加强与外界的合作与交流,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观光旅游;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实现文化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京蒙盛会:文化交融的绚丽画卷
“文萃京蒙 多彩共荟”活动在热闹的氛围中拉开帷幕,喀喇沁旗的“好景好物 文旅市集”成为了活动的亮点。活动是京蒙两地文化交流的盛会,是文化交融的绚丽画卷。
精彩纷呈的活动开场
活动现场,开场节目蒙古歌曲《乌兰巴托的夜》悠扬动听,仿佛将人们带到了广袤的蒙古草原。歌手用深情的歌声诉说着草原的故事,让人们感受到了那份宁静与自由。舞蹈《饮酒踏歌》充满了活力,舞者们用欢快的舞步展现了蒙古族人民的豪爽与热情。他们的舞蹈动作刚劲有力,节奏明快,赢得了现场观众的阵阵掌声。
喀喇沁旗副旗长发表了热情洋溢的欢迎辞,对各位领导和嘉宾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并介绍了喀喇沁旗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和发展潜力。她表示,喀喇沁旗拥有美丽的自然风光、悠久的历史文化和独特的民俗风情,希望通过这次活动,能够让更多的人了解喀喇沁旗,走进喀喇沁旗。
合作签约的重大意义
美林谷景区进行了精彩的推介,让人们了解到这里美丽的自然风光和丰富的旅游项目。美林谷拥有广袤的森林、清澈的溪流和壮丽的山脉,是休闲度假、户外运动的绝佳去处。西城区天恒文旅集团、美林谷大酒店、喀喇沁旗政府举行了康养签约仪式。这一合作将为喀喇沁旗的康养产业发展注入新的动力,通过整合各方资源,打造具有特色的康养旅游产品,满足人们对健康生活的需求。
喀喇沁旗农产品大篷车的介绍环节,让人们看到了当地丰富的农产品资源。这些绿色、健康的农产品,如有机蔬菜、水果、特色粮食等,将通过大篷车的形式走进更多人的生活。喀喇沁旗文旅体局与优秀代表进行了喀喇沁旗农产品大篷车签约仪式,进一步推动了农产品的销售和推广,促进了当地农业的发展。
西城区外联办领导发表了讲话,对活动的成功举办表示祝贺,并对京蒙两地的文化交流与合作给予了高度评价。他指出,京蒙两地在文化、经济等领域有着广阔的合作空间,通过加强交流与合作,可以实现优势互补、共同发展。
文旅市集的热闹景象
在热烈的掌声中,领导与嘉宾共同开启了喀喇沁文旅宝盒,为文旅市集开集。随后,歌曲独唱《吉祥祝福》和马头琴表演等节目轮番上演,将活动气氛推向了高潮。马头琴那悠扬的琴声,仿佛穿越了时空,让人们感受到了蒙古族人民的豪迈与深情。
王教授一行与有关领导进行了交流,分享了对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看法和建议。他们认为,文化旅游产业是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要注重文化内涵的挖掘和传承,打造具有特色的旅游品牌;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旅游服务质量;加强宣传推广,提高旅游目的地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他们参观了丰富多彩的集市,集市上摆满了各种特色商品和美食。有精美的手工艺品、传统的民族服饰、美味的特色小吃等。王教授一行品尝了当地的特色美食,购买了精美的手工艺品,亲身感受到了京蒙文化的交融与碰撞。
文化交流:意义深远与未来展望
此次王教授一行的文化探寻之旅,意义深远。它是一次对历史文化的追寻,是一次对民族团结、文化传承与发展的深刻思考。
文化交流的多重意义
通过参观北京蒙藏学校旧址,王教授一行深入了解了中国的革命历史和民族团结的伟大进程,感受到了革命先辈们的崇高精神。他们的事迹激励着我们在新时代要继承和发扬革命传统,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走进西藏林芝地区文化活动区,体验藏族文化,促进了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与融合,增进了民族团结。不同民族的文化在交流中相互学习、相互借鉴,共同推动了中华民族文化的繁荣发展。参与“文萃京蒙 多彩共荟”活动,推动了京蒙两地在文化旅游等领域的合作与发展,为区域经济的繁荣做出了贡献。文化旅游产业的合作促进经济增长,加强两地人民之间的联系和交流,增进彼此的了解和友谊。

未来文化交流的展望
在当今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文化交流的重要性愈发凸显。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文化各具特色,通过交流与融合,相互学习、相互借鉴,共同推动人类文明的进步。应积极搭建更多的文化交流平台,鼓励更多的人参与到文化交流活动中来。举办更多的文化展览、演出、学术交流等活动,让不同文化在交流中绽放出更加绚烂的光彩。
注重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在文化交流的过程中,尊重不同文化的差异,保护好文化的独特性和多样性。加强对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修复,培养更多的文化传承人,让传统文化得以延续和发展。
展望未来,期待看到更多这样的文化交流活动。希望各地的文化能够得到更好的保护、传承和发展,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上中华民族丰富多彩的文化。希望京蒙两地在文化旅游等领域的合作能够不断深化,取得更加丰硕的成果。通过文化交流与合作,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让我们携手共进,共同书写文化交流的新篇章,让文化的力量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耀眼的光芒。
这次文化探寻之旅,就像一颗火种,点燃了人们对文化交流与传承的热情。它让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文化是民族的灵魂,是连接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桥梁。在未来,让我们共同努力,让文化交流的旋律更加悠扬,让文化的花朵在中华大地上绽放得更加绚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