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祖父的园子》为例

《祖父的园子》是一篇叙事散文。我们以这篇散文为例,研究单篇散文阅读课型。霍静杰、张丽丽、曾芳芳和丁宇翠四位老师在聋教小学六年级、初中九年级、高中一年级、高中预科班、高三年级(混班)分别上了一次。工作室语文老师在备课、上课、课堂观察中,不断思考如何解读文本,如何设计学习任务,如何体现教学梯度,以及,如何走向散文的情感深处。这样大跨度地展开一篇散文的教学,恐怕只有我们这样的特殊教育学校才可以做到吧。

在相对长时间浸润式的研究中,不同的学生群体,大同中有小异的教学设计,常常出乎意料的真实学习课堂,给每个人极大的现场刺激。研究在曲折中前进,对文本的理解,对教学的设计,对课堂的阅读,每个人都在深度体验中慢慢进步。我们用这样的方式,探讨一个具体的问题,那就是:我们到底用叙事散文,教学生学什么?

我想以小学、初中、高中三节课为例,尝试探讨并回答这个问题。

一、细读文本——从“事”中体会“情”

霍静杰老师小学六年级的学习是从内容开始的。她设计了两个方面的学习任务,挑战性都不小。一是指向内容的:自由朗读课文,思考祖父的园子里都有什么?我和祖父在院子里做了什么?二是指向表达的:作者详细写了什么事?是怎么写的?后面写景与第一部分的写景有什么不同?

通过指向表达的两个任务,实现了重点段落的细读。细读祖父和我的对话,体会“笑”背后的慈爱、宽容;细读“我”瞎闹的部分,体会玩耍的快乐;细读“我”眼中的景,体会“愿意、随意”背后的自由。

张丽丽老师初中九年级的学习从《呼兰河传》一书进入《祖父的园子》,走进“尾声”,再从《祖父的园子》走进《呼兰河传》,把一篇文章(两个片段)置于整本书的背景上。对《祖父的园子》细读是从感受开始的。她非常珍视学生阅读初感受,在学生初读体会到作者童年生活是“自由的、幸福的、无忧无虑的”之后,她设计了三个任务,领着学生在文本中走了几个来回。

“学习任务一”走向“童年生活特点”:请你认真默读课文,思考:文中哪些句段体现了作者童年生活的自由与快乐?把你找到的句子或段落划出来,并在旁边作简单的批注。看你最多能找到几处。“学习任务二”走向“情感深处”:反复读“阅读链接”,你对课文有什么体会?这些任务不仅让学生知道怎么读,还指明了如何想,想什么。完成任务必须经历潜心会本文的过程,也要经历“语语悟其神”的过程。

曾芳芳老师高中一年级的学习也是从内容进入,她设计了三个学习任务:一是“课文中描写了园子里的哪些景物?找一找并圈画出来”,二是“课文中写了我和祖父的哪几件事”。结合学习任务引导学生细读文本,同样注意到了园中景物特点和祖父对“我”的慈爱。三是阅读“阅读链接”(尾声),进一步体会作者情感。最后推荐阅读《呼兰河传》,布置通过几件事写童年生活的仿写作业。

从三个课堂学习观察来看,每一个老师对文本的解读都比较深入,设计任务的方向却有明显的差别。概括起来有两点不同。第一点,小学和高中的学习,都是直接从内容入手,学生自读重在提取信息;初中的学习,从感受入手,学生自读重在推敲文字。第二点,《呼兰河传》虽是一篇叙事散文,却有大量的景物描写,这种写作特点影响了老师们对学习重点的确定,比如高中的学习,从“园子的景物”开始,用了大量时间来阅读写景的部分,写事的部分就简略多了。小学和初中的学习,景和事几乎平分秋色。

怎么理解这种差别呢?我们还是回到研究主题——叙事散文上来。其实聚焦研究重点,就不难发现问题的症结所在。

问题一:叙事散文中“景”和“事”孰轻孰重?当然事在前。虽然文中写景,园中景是“背景”,事才是“主体”。细读文本的重点在“事”,从件件具体的事中,体会童年生活的快乐和自由,体会祖父对“我”的疼爱。景是“锦上添花”的,因为人的自由,景也有了不一样的色彩,虽是眼前景,却是“心中情”。

问题二:从内容入手还是从感受入手?我们还是先说说为什么要从感觉入手。学生无论阅读能力如何,只要能够把文章读通顺,就会有自己的阅读初感受。这种初感受是弥足珍贵的,教师需要听到学生对文章的初步印象;另外,从学生真实的感受“自由快乐”出发的阅读,是对学生阅读成果的肯定,走向的是文本细读词句推敲。相较于从内容入手的“提取相关信息”,阅读难度和自主学习力度都是加大的。所以说,从内容入手还是从感觉入手,要视学生的阅读能力而定。但是毋庸置疑,止步于信息提取的浅表阅读,是不利于学生阅读能力提高的,不推敲文字,也是很难真正走向情感的。

问题三:所有的信息都要提取到吗?当我们提出学习任务的时候,比如“园子里都有什么”“我在园子里做了什么?”这两个问题都是要阅读全文进行信息检索的。对于学生而言,他们未必能找得很全,有时候找到一点就停下了,所以在交流的时候,老师总觉得哪里都很重要,都要读一读,致使课堂不断拖延。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要培养学生细读文本的能力和习惯,当然希望提取的信息更多一点,但这不代表老师的指导也事无巨细。怎样让学生提取到更多信息呢?教师要教学生细读的方法,比如,发现一处标注①,发现两处标注②,以此类推,这样不仅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学习梳理观点,也使学生在阅读中体验到发现的快乐;教师怎样重点指导呢?除了要聚焦重点,还要深入解读文本,比如,《祖父的园子》写了很多事,这些事哪件事是理解的重点?写了很多处景,哪处景物描写是理解的重点?聚焦重点的学习指导,以少御多,学生才能学得深入,教师也能教得轻松。

二、细读文本——课堂精彩片段赏析

(一)霍静杰老师课堂精彩片段

当读到写景最有特点的16自然段(“花开了,就像睡醒了似的……”)时,霍老师让学生对比前面写景部分,体会这段给人的感受有什么不同。学生再次朗读后,发现了自由的味道,结合学生的发现,霍老师让学生圈画“愿意”“随意”等体现“一切都是自由的”词语,然后把这种自由,跟“我”的自由两相联系,学生就理解了:因为“我”童年生活是无拘无束的,所以眼中的一切,也是自由自在的,这种写法就叫“借景抒情”。

很难得的是霍老师对这一段独特的理解。与前面直接描述蜜蜂蝴蝶和大榆树相比,这一段中,地上长的天上飞的都有了自由意识,都能做得了自己的主。这的确是了不起的发现,随着作者对童年往事的回忆,她笔下的景物也染上了自由的味道。注意到这一点,让学生对比起来思考,尤其是当学生圈画出七个“愿意”时,就会印象更加深刻。

(二)张丽丽老师课堂精彩片段

“真是一节好课!”这是我听完课的第一感觉。可是究竟好在哪里呢?

我回看课堂片段录像和通过听课笔记反复回顾课堂,不觉想到叶圣陶《语文教学二十韵》中的几句,仿佛是对着这堂课说的:“甚解岂难致?潜心会本文。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想到这里,这堂课的好渐渐清晰起来:这是一节有语文味的语文课!

学生的读中有语文味。比如读第16段,张老师说:小萧红在这个园子里,跟着祖父除草,铲地,种白菜,捉蚂蚱……她的自由和快乐是谁给她的?(学生说祖父)因为有祖父暖暖的爱包围着,所以她连看到的景物也有了梦幻般的色彩,一切都不一样了。

接着,就是渐渐深入的读中理解。

每人读一句,轮流读第16自然段:花开了,就像睡醒了似的……

默读思考:这一段中,有一个词反复出现了很多次,是哪一个?圈出来;

指名到电子课文中圈“愿意”,再思考,你体会到了什么?

(学生说:花园里都是自由的;美丽的大花园;花园里充满阳光和自由。)

再自读带有“愿意”的句子,齐读,追问:为什么园子里的一切都是自由自在的呢?

(老师小结:因为小主人是自由的,她看到的园子里的一切,也都是自由的。这种写法就叫“借景抒情”。)

【课堂观察】叙事散文教学生学什么

对于祖父和“我”的对话,师生配合读;对于“我”摘黄瓜追蝴蝶的段落,让学生把做的事摘录写到黑板上……学生读了多少遍啊! 轮流读,自己读,交流读,重点读,师生配合读,在文字中走了几个来回,每一次读都是向“理解”进军。

教师的语言中有“语文味”。 张老师的口头语言亲切自然,尤其是富有启发性,形象有趣味:

“踢飞的是种子,踢出的是自由和快乐!”

“扬出的不仅是水,更是自由和快乐!”

“一老一小,祖父戴一顶大草帽,我戴一顶小草帽,像小尾巴似的跟在祖父身后,如影随形,相映成趣。”

“因为有祖父暖暖的爱包围着,所以她连看到的景物也有了梦幻般的色彩,园中的一切在她眼里都不一样了。”

板书也是老师的语言。张老师的板书来自于学生,却经过教师理性的梳理,清晰明了。

一个语文老师,教学语言能精炼准确形象生动,是极其难得的。这是优秀语文老师的标志。

(三)曾芳芳老师课堂精彩片段

印象最深的有两个细节。一是学生对“大榆树”的感觉。我们先来看这几句话:

“这榆树在园子的西北角上,来了风,榆树先呼叫,来了雨,榆树先冒烟。太阳一出来,榆树的叶子就发光了,它们闪烁得和沙滩上的蚌壳一样。”

当曾老师问学生“大榆树给你什么感受” 时,学生说出了“顽强、高大”“能呼风唤雨”“像园子里的守护者”这样神奇的感受。这正是作者孩提时对大榆树的感觉——这样活泼泼的生命!呼叫,冒烟,发光,就是这样的不容忽视!

第二个细节是,学生读祖父和“我”对话一段时,曾老师问:“这段对话中,哪个细节描写体现了祖父对我的宽容?”

学生说是“笑”,并找到了三处“笑”。

曾老师追问:“祖父在笑什么?”

学生说:“笑我错把狗尾草当作谷穗留下了。”

之所以觉得这个问题好,是曾老师尝试透过笑,让学生走进祖父的内心深处,体会他对小孙女的宠爱。如果进一步打开学生的观点,学生会从更多的细节,看到爷爷逗小孙女最动人的情境。我们看这几段话:

祖父发现我铲的那块地还留着一片狗尾草,就问我:“这是什么?”

我说:“谷子。”

祖父大笑起来,笑够了,问我:“你每天吃的就是这个吗?”

我说:“是的。”

我看祖父还在笑……

祖父的笑,不仅是因为我错认了谷子,更是喜欢我的天真无邪,懵懂可爱。笑里有满满的宠溺和疼爱。

以上这些课堂中的精彩片段,精彩在哪里呢?我以为,精彩在有浓浓的语文味。阅读只有走到语言深处,文字才能带着作者的情感,款款而来。

····

····

····

文字丛智芳

编辑邵   帅

一审丛智芳

二审陈媛媛

三审冯振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