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安桂丽老师组诗教学有感
组诗教学,有一个比较正式的课型名字,叫“从一个角度走进一组古诗”。
在选取古诗内容上,一个基本的原则是几首诗的关系性存在。比如,《元日》《清明》《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三首诗,写的都是中国传统节日,就可以成一组;《村居》《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宿新市徐公店》《稚子弄冰》四首诗,写的都是儿童的游戏,也可以成一组。这样的组诗,提供了一个共同的学习情境。选编组诗看起来并不难,实际上非常难。难的就是在选编组诗的过程中,就暗含了对新的学习角度的考量。而找到一个合适的学习角度,最考验老师对古诗词的深度理解和学习设计能力。
工作室语文团队的古诗词教学研究,主要聚焦三个课型:单首古诗词阅读,两首古诗对比阅读,从一个角度走进一组诗。4月22日上午,安桂丽老师课堂尝试的就是“从一个角度走进一组诗”课型。对我校老师来说,是一次新的尝试。
安老师精心选编了传统节日组诗《元日》《清明》《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并精心设计了基础性学习任务和挑战性学习任务,引导盲教高预的学生一起学习。
基础性学习任务是:自读三首诗,根据内容给一组诗取一个合适的题目,并说明理由。
挑战性学习任务有三个:
1.结合诗句说一下,三个节日习俗有什么不一样?
2.轻声朗读,思考在这些节日里人们的心情有什么不同?可以从古诗中找到依据,带着这种心情读古诗。
3.想象并描述清明节画面。
班级里五个学生,无论是基础性任务还是挑战性任务,都能比较轻松地完成。安老师秉持一贯的“一个都不能少”原则,每个孩子都发言,每个孩子都写,每个孩子都读,让我们明显地看到学生的表现性学习成果。学生的表现可圈可点。
比如,为一组诗拟题目,他们给出了“中华佳节诗”“传统节日图”“中华流传的瑰宝”“中国佳节”“中华节日诗”等各自不同的思考;
比如,想象描述《清明》诗的画面,每个孩子都立刻动笔写出一段文通字顺的文字。分享两例,一个学生这样写:我想象的是整体画面——清明节这天,细雨纷纷飘落。去扫墓的人失魂落魄走在路上,这时,路边一个老人声音沙哑问牧童:“哪里有借酒消愁的地方啊?”牧童指了指隐没在杏花中的小村子。另一个学生的:清明节时,细雨纷纷,一个中年男子面有悲伤,领着小孙子,用手轻轻抚摸着墓碑,泪水从脸上滑落下来。
课堂看起来顺利又轻松。仔细观察课堂就会发现,学生的学习所以没有遇到大的困难,其背后的原因,是学习内容在他们熟悉的领域,虽然是一体设计进行对比阅读,可是无论习俗、情感、还是表现性朗读,都没有挑战他们的未知,更没有走向陌生化的学习。换言之,学生组诗学习没有实现崭新的理解。
我边听边思考:对这组诗来说,深度学习的空间在哪里呢?新的挑战性问题角度在哪里呢?如何设计一个挑战性问题,让他们在诗歌的情境中进行学习,又有一定难度呢?我注意到了常常被引用的“每逢佳节倍思亲”这句诗。也许这句诗能打开一组诗学习的新天地。
所以,我还是上了一个尾巴课。
首先,请学生背诵三首诗,尽量表现出三首诗不同的情感色彩;
然后追问:这几首诗中,有两句诗脍炙人口,常常被拿来引用,因为它表达了所有人的心声。大家猜一猜,是哪两句诗?
短暂出现了沉默,大家都在回忆思考。一个学生率先发现:“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我问:“如果选其中一句呢?”他迅速说:“每逢佳节倍思亲。”
挑战性学习任务就在这里出现了:每逢佳节倍思亲,说出了所有人的心声。不仅是重阳节倍思亲,中秋节,春节,都是传统佳节,远在外地不能回家的人,也是倍思亲的。“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如果是春节,这首诗的后两句该怎么写?注意两点,一是要押韵,顺着这首诗的韵,韵脚字是“亲”“人”,注意押韵;二是要体现节日习俗,重阳节有“登高望远”“遍插茱萸”,春节,要体现春节习俗。
然后就等待学生的创作了。我请观察课堂的老师也试一试,一会跟学生一起交流。所有人都开始了思考。大约两分钟之后,学生中有动笔的了。
随着一个孩子举手,交流开始了。五个学生都写出了自己的诗句,我一一板书在黑板上:

“遥知亲人迎春乐,遍送春福少一人。”
“遥知兄弟燃爆竹,遍挂桃符少一人。”
“遥知亲人换桃符,畅饮屠苏少一人。”
“遥知兄弟放爆竹,遍换桃符少一人。”
“遥知兄弟饮屠苏,推杯换盏少一人。”(这个学生最后一句经过引导,才改成“推杯换盏”,继续喝酒的情境。他好像前面用“燃放爆竹”的。)
能写出来真不错。可是写出来就行了吗?当然不行。我表扬他们两点:一是注意了押韵,二是体现了春节的习俗,很棒!那么哪两句感觉最好呢?我试图通过这样的点评,让学生注意到诗句的平仄:
“遥知亲人迎春乐,遍送春福少一人。”感觉最好,为什么呢?注意读两句的尾字,“乐”,四声,仄声,“人”,二声,平声,仄对平,读起来音韵和谐。再读原诗,“处”,仄声,“人”平声,平仄相对。其他三首略逊一筹的是,“竹”“符”“苏”都是平声,“人”也是平声。
学生这时候听得特别认真,他们大概是第一次从诗歌的角度去理解诗歌,这是他们进入新领域的学习。
直到这时,我才请在座的老师分享他们创作的诗句。
安桂丽老师第一个分享:“遥知亲人共欢庆,爆竹声中更思人。”
张明磊老师第二个:“难忘今宵歌声乐,牛肉饺子少一盆。”
马旭静老师第三个:“爆竹望月辞旧岁,遥思共饮互念人。”
刘春妹老师第四个:“共饮屠苏迎春乐,爆竹声中念几人。”
不愧是老师,押韵,平仄,习俗都有所兼顾。大家共同推刘春妹老师的,说“念几人”好。我也觉得,虽直白却有韵致,不俗!张明磊的就是打油诗,而且似乎少了思乡怀亲的味道。他本来也是开玩笑的,也很好玩。
最后,我给学生留一个作业:如果是万家团圆的中秋佳节呢,这两句诗又该怎么写呢?
这个尾巴课,利用三首熟悉的节日诗,从一点出发,走向学生未知的领域:在创作中体会诗的押韵,平仄。
除了这一点,其实还可以有另外的一个角度:意象和意境。在安桂丽老师课堂上,学生对情感的体会,配乐的朗读,实际上都在走进每首诗不同的意境。传统节日古诗的意象,更是携带了传统节日的文化基因,比如《元日》中的“屠苏”“爆竹”“新桃”“旧符”“曈曈日”这些意象,带给人的是明亮崭新热闹喜庆的感觉;《清明》中“雨”“杏花”等意象,既让我们感受到清明节处在杏花微雨的春天,也让人感受到清明节沉重压抑的心情;《重阳节》中“茱萸”的意象,表现了重阳节代表性的习俗“插茱萸”。由此出发,学生就会理解,写中秋节的诗,首先会有“月”的意象,比如《十五夜望月》这首诗,“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在这首诗中,除了“月”的意象,还有“冷露”“湿桂花”等意象,暗示中秋夜的清冷氛围,也增加了游子心中的清冷之感。
总之,这样走向陌生化的学习,一定是超越单首诗的理解深度,从一个新的角度,让学生对熟悉的诗,有另外层次的崭新理解。这是组诗教学的价值追求所在,也是用诗歌的方式学习诗歌的意义所在。
文字丨丛智芳
编辑丨邵 帅
一审丨丛智芳
二审丨陈媛媛
三审丨冯振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