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六十年代初的沈阳,清明节是个扫墓的日子,更是个小朋友们和爸爸(烈士)聊天的时候。董耀东他们这帮孩子,每年这时候就被老师带到抗美援朝烈士陵园。董耀东也是其中一个忙碌的小男孩,他边拔草边思考:“这些人都是英雄啊…咦,这个蔡正国是谁?”

01

长大后的董耀东刚一踏进会议厅,整个气氛就像是热锅上的蚂蚁,一片窸窣。他左右看了看。旁边的警备区副司令赵国泰,脸比刚出锅的馒头还要严肃,他招手示意董耀东坐下,声音低沉得能把蚂蚁都吓死:“董耀东,你可能不知道,但你这个坐法,已经把半个战区的人吓得不轻。”

董耀东一愣,紧张地坐直了身子,心想,自己坐姿还能出国防安全问题?

“不是,你坐的这把椅子,是上次外宾访问时用的,据说还是美帝国主义者坐过的。”赵国泰一本正经地说,然后嘴角忍不住露出了一丝笑意。

董耀东这才松了口气,刚想开口,赵国泰继续道:“别急,这不是主要的。你知道你母亲为什么会在这里吗?”

“我还以为是来看我接受勋章的。” 董耀东试图调侃一下气氛。

“勋章?你以为这是颁奖典礼呢?你母亲其实是……”赵国泰故意拖长了语调,然后突然变脸。

董耀东差点没从椅子上跳起来,半信半疑地看向坐在角落低头不语的母亲,她突然抬头,神秘一笑:“耀东,你知道’马跳日’吗?我就是来教他们这招的。”

房间里的气氛突然轻松了,其他首长也跟着笑了起来。这时董耀东才意识到,自己真的是无缘无故地紧张了一场。他摇摇头,心想这些首长真会开玩笑,连自己都快信了母亲是什么国际棋王。

“好了,开个玩笑。”赵国泰终于收敛笑容,正色道,“其实是有关你的出生秘密,这确实和你母亲有关,和这里的每一个人都有关。今天,我们得把这件事情说清楚。”

董耀东听后心中一紧,想到自己的一生似乎就要在这里重新编写。他深吸一口气,准备好听这个可能改变自己一生的秘密。

02

董耀东愣了愣,然后疑惑地看向他的母亲,赵国泰忍不住笑了,看到董耀东那张快要哭出来的脸,”其实,你的生父是蔡正国,一个真正的英雄。”

董耀东的心情像过山车一样,一会儿被吓上天,一会儿又掉回地面。他瞪大了眼睛,试图从赵国泰的脸上找出一丝玩笑的痕迹。

“不用那么看我,我没再开玩笑。” 赵国泰继续说,”蔡正国是真正的五十军党委书记,你的真名是蔡小东。”

赵国泰站在那里,神情严肃地看着董耀东,然后指了指周围一圈人。

“你瞅瞅,这些家伙,”赵国泰像是在介绍一群古董,“要么是跟你老爸一起长征穿过几双鞋,再不就是解放全中国时,从哈尔滨打到海南岛。”

董耀东一脸震惊。

赵国泰继续说,“你知道吗,每次你跑步经过那个墓地,你其实都是在给你父亲扫墓。”

突然的真相让董耀东的心情就像被十五个巨型搅拌机同时启动,情绪大起大落,矛盾重重。他一时接受不了这么多的信息,整个人就像被雷劈了一样,晕了过去。

在晕厥的前一刻,他似乎听到赵国泰在一旁说:“哎哟,看来这小伙子是真的被震惊了,还是我当年在接受毛主席任务的时候比较镇定。”

整个会议室一片混乱,有人大声喊:“快,扶住他!”

03

蔡小东站在陵园里,天空下着不情愿的小雨,仿佛连天都觉得这场景太煽情,不好意思下大雨。他看着那块刻着父亲名字的墓碑,心情沉重得像他口袋里塞满了石头。

“爸,我来了。”他跪在那儿,开始大声哭泣。周围的空气似乎都被他的悲伤感染,连那些苍老的柏树都低下了头,仿佛在轻声安慰他。他用手摸着墓碑,那粗糙的石头像是父亲的手掌,在安慰他。

04

1909年,一个秋天的夜晚,在江西的一个不起眼的小村子里,蔡家这个小窑洞里响起了一个婴儿的啼哭声。这不是普通的啼哭,这是蔡正国这小子的第一次试音。他爸,一个朴实的农民,一听这哭声,立刻决定给他起个响当当的名字。

蔡正国的家条件可以用一个字概括:穷。但父母还是希望他能读书成才,改变家族的贫穷命运。十一岁那年,蔡家人把他送到村里的私塾去读书。这读书的日子,坎坷得很,家里穷得叮当响,他爸为了多挣点钱,去长沙码头搬砖去了。

一边是学业,一边是生计,这小子左右为难。最后,实在没办法,他只好选择辍学,回家帮忙。本以为他的人生就这样定格在农田和木匠铺子之间,过个平平淡淡的日子。

但命运就是喜欢在你计划好了一切的时候,给你来个大转弯。那时候的江西,红军的号召响彻云霄,苏区的旗帜在村村寨寨飘扬。蔡正国看着那些热血青年,一个劲儿地报名参军,心里那个激动啊,感觉终于有机会大展拳脚了。

“妈,我要去参军!”蔡正国一天晚饭后,突然来了个爆炸性新闻。

他妈一听,差点没一口饭喷出来,“去参军?你不是应该娶媳妇儿、生娃娃的吗?”

蔡正国一本正经地说:“娶媳妇儿总有时间,国家需要我,我得去。”

“国家需要你?国家是不是还指定非你不可啊?”他妈半信半疑。

蔡正国看着妈,“妈,等我回来,说不定能带回个女红军,一举两得。”

他妈听了,摇头笑了笑,“行了,去吧,别忘了写信回家。”

就这样,蔡正国带着满腔热血和一身本事,参加了红军,开始了他的不平凡一生。而这一切,都是因为那个叫做“正国”的名字,仿佛早已注定了他非常规的命运轨迹。

05

蔡正国参加红军的理由单纯得很,就是觉得红军能打土豪,分田地,还能给穷人找回点公道。离家前,那时他妹妹,那时候还小,就懵懵懂懂地握着他的手:“哥哥,你回来会带礼物给我吗?”

蔡正国笑着,一脸豪气:“那是必须的!等我回来,给你带最好的布做新衣服。”

说着说着,他就跟家里人挥手告别,踏上了去往红军的路。

蔡正国加入的这支红军,别看人数不多,但战斗力硬得很。他们在江西这一带,打得风生水起,连带着蔡正国也越来越觉得自己像个小英雄了。

“我们这是要革命到底!”

但好景不长,就在他们打得正欢的时候,回到宜黄县的途中,情况突然变得比翻脸还快。他们的部队突然被敌人包围了,而且敌人数量多得就像下饺子似的,一个挨一个。

彭雪枫政委一看这阵势,心说这下可咋整,但表面上还得硬气:“兄弟们,咱们今天就在这里给敌人上一课!”

“跟我冲!”彭雪枫一挥手,一脸的死志。

结果战斗异常惨烈,我方损失严重。彭雪枫看形势不对,立即决定:“撤退!”

06

结果在撤退途中,蔡正国跟着一群红军被包围,然后被俘。在南昌,敌人给了他们一个看似“自由”的选择:愿意参军还是回家?明眼人一看就知道这选择题里有猫腻。你说,这时候站出来第一个选择回家的人是谁?没错,就是咱的主角蔡正国。他心里清楚,当国民党的兵?那还不如回家种地呢。

半个月后,敌人居然真的让选择回家的人打发他们回家。蔡正国心想这下可好,终于可以踏上回部队的路了。谁知道命运总爱跟他开玩笑,刚到吉安,又被国民党的哨兵给逮了。

抗美援朝中一位副军长牺牲,毛主席痛心无比,彭德怀沉默不语

咱们蔡正国内心虽然五味杂陈,但嘴上不服输,“这不科学啊,我明明选了回家,怎么又成了你们的挑夫了呢?”哨兵头也不回,只是冷冷地说:“回家?你先挑完这趟子弹再说。”蔡正国只好硬着头皮上了战场。

好在不久后,红军和国民党在激战,这时候,他看着四周炮火连天,心里默默打定主意,他趁着烟雾弥漫,一猫身就蹿出去,直奔红军阵地。

07

蔡正国这个人,说来话长,其实也简单。这位兄弟一直想的就是回到自己人那儿。子弹在耳边飞,他心里却在想:“快点儿,我得溜回去。”这不,一溜烟儿的功夫,他就真的回到了红军二十二军的怀抱。

后来的情节,像电影剧本一样,蔡正国被误打误撞地送到了俘虏营。不过,他很快就澄清了自己的身份,从俘虏营里出来,直接被编入了红军第一军团。

他对革命的热情,比他逃跑的速度还要快,可以说是用实际行动在支持着革命。

他时常在战场上鼓励大家:“兄弟们,上!努力打仗,就是最好的学习!”

1934年的长征,这场历史性的大逃亡,蔡正国又一次上演了他的“不服输”戏码。贵州习水的战斗,一颗不长眼的子弹恰好打在他的肩窝里。别人遇到这种情况可能就直接哭爸爸喊妈妈了,但蔡正国呢?刮骨疗伤,直接无麻醉,给自己动手术。

首长见状劝他:“你这样下去不是办法,留下休息吧,我们过后来接你。”

蔡正国摇了摇头,说:“留下?那我以后还找得到你们吗?我可不想以后每天在村里养鸡种地,听别人说当年的战斗故事。” 他咬牙坚持跟队伍前进,走得比乌龟还慢,但他坚信只要不停,就能追上。

队伍每隔几天会休息,蔡正国则是不知疲倦地赶路,一步也不耽搁。有人问他:“你这样硬撑着行吗?” 蔡正国回答:“行不行不知道,但我知道不撑就肯定行不了。”

就这样,一路上蔡正国都在和病魔、时间赛跑。每天的想法很简单,只是不想被甩掉,想跟着大伙儿继续搞革命。等到长征结束时,他虽然瘦得跟削铅笔似的,但他笑着说:“至少我没落下,这不,我们都到了新家。”

08

到了陕北,蔡正国的生活可谓是一波三折。党中央瓦窑堡会议一敲定,这位硬汉就直接冲向抗日前线。

同时,蔡正国的私生活也发生了不小的变故,妻子因为受不了“丧偶式婚姻”离开了家。这种情况,换谁都得有点儿情绪。

组织上了解到这些后,给他安排了一次相亲,一个来自安徽地主家庭的小姑娘张博。

张博第一次见到蔡正国时,直接开门见山地问:“听说你之前的家庭生活不太顺利啊?”

蔡正国轻轻摇头,笑了笑说:“哎,你也知道,国家有难,大敌当前,有时候不是自己能掌控的。”

1943年,蔡正国和张博这对革命夫妻的婚礼简直快到闪电都羡慕。新婚第二天,俩人就收到了启程的命令,开始了他们的“蜜月旅行”特别版——也就是穿越敌人的封锁线。

蔡正国对张博说:“老婆,咱们这蜜月不太一样,得多带几个手榴弹。” 张博也不是省油的灯,笑着回他:“那是,咱们的蜜月路上花是少不了的,不过是炸药包的红花。”

不久,他们到了清西根据地,正赶上鬼子来扫荡。这时,新婚的张博只能含泪和蔡正国挥手告别。蔡正国在前线,担心得要命,他在日记里写道:“留我这心啊,七上八下的,不知道她是不是出事了。”

后来,张博临产了,好在,一切都平安过去了。两人终于迎来了他们的女儿。

09

在那段黑暗的岁月里,张博的心情比战地上的烟雾还要沉重。新妈妈的她,手中抱着饿得只会睁大眼睛看着她的小女儿,那份无力的心痛,是无法用言语表达的。

张博一路上求助,“请问谁还有多余的奶水?”成了她与陌生人的开场白。

后来,小女儿还是没能挺过去。她对蔡正国说:“我们的女儿,她走了,就连哭都没力气。”

蔡正国看着妻子,心疼地说:“这世道,连个孩子都保不住。”

但就像所有黑夜终将过去,阳光总会照进来。之后,他们有了第二个孩子,蔡四东。蔡正国抱着新生儿,半开玩笑地说:“这次咱们得给他取个名字,叫蔡四东,怎么样?从东方升起的太阳,总是新的开始。”

10

蔡正国一路从抗日战场打到解放战争,不但没累着,看样子还越打越勇。1946年那会儿,辽东那边的局势紧张得很,蔡正国带着他的部队在敌后搞游击,居然把国民党的几次围攻都给硬生生地打回去了。

到了塔山战役,蔡正国的部队二十八团表现得更是硬核。

朝鲜战争一爆发,蔡正国又是一个劲儿地往前冲,调整后,蔡正国被派到了50军担任副军长。

刚调到50军,可能连水都没喝几口,就直接投入到了中国人民志愿军的第四次战役中去了。开始的两天,50军表现得有点儿像新兵蛋子,稍微有点跟不上节奏。这可急坏了蔡正国,他决定得亲自上阵搅和一搅和。

在军部指挥所,蔡正国召开了个紧急会议。他站在那儿,先是瞅了瞅众将领,然后语重心长地说:“听我说,这些过分依赖武器优势的家伙,最怕咱们跟他们近身肉搏。他们没了坦克,跟没了裤子一样,心里直打颤儿。”

会议室里一阵静默,然后蔡正国拍拍桌子,“就这么定了,今晚上我们就去做’坦克理发师’,给敌人的坦克来个’地底烫’。”

到了晚上,他们动作比捉迷藏还要小心,一点点将炸药塞进坦克底下。这可不是什么小炸弹,简直就是给坦克底下塞了个时限炸弹。

当夜,那炸药爆炸的声音比年三十的鞭炮还热闹,一个个坦克被炸得像是刚从天上掉下来的废铁。

11

蔡正国一大早就指挥起50军发动猛攻,真是不给敌人留一点儿喘息的机会。结果不出所料,直接歼灭了敌军一个旅和一个坦克营。

彭德怀听到这个消息后,在军部会议上兴奋地表扬说:“把蔡正国调到50军,可真是咱们的幸运星!”

蔡正国这位将军,可不是浪得虚名。50军从朝鲜战场的一开始就不太被看好,最后却打出了名堂,这得多大的本事啊?到了1951年3月的白云山战斗,美军飞机、大炮轰炸得他们头顶都是火花,但蔡正国的队伍坚守得像钉子一样钉在那儿,最后用344人的代价换来了美军1200多人的伤亡。这可是用血肉之躯硬生生阻击了美帝的进攻。

蔡正国这位硬汉在战场上是铁血的象征,但私下里他对家的思念也挺让人动容。他那天收到妻子寄来的小镜子,这不光是个用来照照脸的小玩意儿,更像是夫妻之间的一个小小的情感纽带。信里头,他还问着家里人好不好,这话说出来,怕是连硬汉都得掉几滴眼泪。

在那封信里,蔡正国写得挺急切的,“我要参加团营干部训练班上课去了,回留守处的人要走,就写到这里,其他要讲的问题待后再谈。”这话听着有点儿像是老电影里的台词,老兵临行前的那种急促和不舍。

可谁曾想,就在这份心急火燎的信件被送出的第二天,蔡正国就在一个不经意的偷袭中倒下了。这消息传回来时,张博手里那面小镜子,可能瞬间就从希望变成了回忆。

12

4月12日晚上,他正主持着军事会议,可外头的世界并没有给他安静开会的机会。就在他侃侃而谈之时,突如其来的敌机轰炸,把他从战术图纸上直接送到了战争的最前线。

那晚,当防空信号枪响起,伴随着敌机的轰鸣声,蔡正国还没来得及多想什么,一颗炸弹就非礼地拜访了会议室。在这突如其来的“拜访”中,蔡军长和他的战术讨论一起被掩埋在了瓦砾之下。

回到坑道后,急救队伍对他进行了紧急抢救,但天意弄人,这位一生战斗在一线的将军,最终还是没能挡住这最后一击。

消息传到国内,彭德怀沉默不语,毛主席更是痛心。

在这场纠缠着战火与家庭悲欢的故事中,董凤奎不得不说是个意外的英雄。原本只是被组织安排来帮忙张博撑起半边天的,谁知道最后他干脆就成了这个家的顶梁柱。在蔡师长的墓前,董凤奎一番庄严的誓言,不知道是不是也让蔡师长在九泉之下都能安心。

董凤奎对张博说:“张博同志,这日子以后咱们一起过,小东的事也是我的事,咱们把这个家继续撑起来。”张博听了,眼里的泪珠子掉了不少,但心里的石头终于是落地了。

蔡小东长大后,这位父亲在他眼中一直是慈爱和严肃并存的形象。直到18岁那年,家里的大秘密才被揭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