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电影《里斯本丸沉没》的上映,大众的目光再度投向东极岛——它是舟山群岛最东侧的岛屿之一。

舟山,四面环海,在地质构造上是与邻近大陆相连的岛屿。她曾从海岛变成大陆,又从大陆变成海岛,在沧海桑田的轮回之中蓬勃生长。舟山的先民,亦是在滩涂、浅海和山林之间,与神秘莫测的大海搏斗争利,逐渐繁衍壮大。

每逢春夏,远山近岛成为了一片朦胧的景观,也难怪这里总是流传着海市蜃楼的幻觉传说。终于,远方的旅人跨越了海的距离,伐木作舟,驾舟渡海而来,才揭开这片神秘海岛的面纱。

那是物产丰富、仙人居住的神山。

鲜不过一碗海鲜面

“北方人吃面,南方人吃米”,这句话其实是不对的,江南人对面的喜爱程度丝毫不亚于三秦大地上的人们,其中浙江与江苏平分秋色,江苏一省,扬州有阳春面,南京有老卤面,镇江有锅盖面 ;而在浙江,杭州有片儿川,诸暨有次坞打面,更少不了一碗舟山的海鲜面。

生活在海产丰富的群岛,接受着海洋的馈赠,舟山人自然要把对海洋的爱恋装进一碗面里。他们对海鲜食材有着近乎疯狂的挑剔,体现在一碗海鲜面中,当然是“鲜”字当头。海鲜面的浇头并无固定的搭配,新鲜的贝类蛤蜊,加一小把青菜,是清新脱俗的海鲜面 ;大块的海鱼、竹节虾一股脑堆上去,是加量豪华的海鲜面。

把海鲜烩在一起的做法,用传统说法叫“海鲜什锦”。“海鲜什锦”不搭配面条食用,但能从中窥见舟山人在搭配海鲜上的一套章法。鳗鱼丸、鱿鱼须、水白虾、黄鱼鱼胶、熏鱼和分别包了蛋皮和豆腐皮的肉馅饺子,这一“海鲜大全套”代表了舟山人心中的最佳海鲜榜单。熏鱼是用马鲛鱼做成的,马鲛鱼先切片再腌制,中高火油炸到两面金黄,然后将米醋、糖调成的糖醋汁淋在鱼肉上,此做法未熏而当地称为“熏鱼”。熏鱼口感浓郁丰厚,吃起来鲜味十足。如果把它放入海鲜汤面里,待面汤迅速吸收了熏鱼的风味,便成就了海鲜面的独特熏香。

不过,海鲜的搭配公式还是有的:熏鱼配红虾最适合,小黄鱼可以配蛏子,虾潺就加蛤蜊好了,还有大白蟹,单就一味食材,就能独霸一方。

海鲜面里藏着舟山人基因里的“米道”(“米道”即舟山话中的“味道”,一听这音调,就让人联想到家的气息,家的味道)。舟山人不喜欢“淡索索”的味道,所以这碗海鲜面追求也是“咸鲜合一”。所谓“咸”,其实也是鲜,“咸鲜味儿”,就是鱼虾蟹贝刚离开大海时,保留着的海风、海浪、海上暖阳等大海的特殊气息和质感。这一碗海鲜面,吃的是舟山最质朴本真的味道。

盐业是古代舟山的支柱产业,这让舟山人养成了嗜咸的习惯。他们擅长用盐来为食材增色,在舟山乡下,不少老人还有一手好手艺,能做出像咸泥螺、咸蟹酱和各色咸腌小菜这样的下饭菜。舟山早年间流传有“三日不吃咸菜汤,脚娘肚 ( 小腿 ) 就酸汪汪 ( 无力 )”之说。至今,此风仍盛,但已注重“吃新鲜”。

红膏呛蟹 :舟山人的新年特供

江南人吃蟹,喜欢用“蟹八件”这样精致的工具,但在舟山人看来,吃蟹可不能把自己累坏了,况且,吃蟹在舟山都是稀松平常的小事。在外界看来,舟山人吃蟹的方式实属“粗暴”。梭子蟹刚从海里捞上来,直接清蒸就行。几乎每个舟山人的舌头,都能准确分辨蟹肉肉质的好坏。只要是死蟹,哪怕是将死之蟹,肉到嘴里是烂糊的一团,但活蟹的肉质甜嫩紧实,用筷子从蟹壳中一挑,蟹肉在口中呈纤维状。

有一句俗话叫,“风鳗吊带,米道顶好还数呛蛤”(在舟山方言里,蟹的读音为”ha”,所以在民谚中出现的“蛤”字也指“蟹”),意思风鳗鱼、吊带鱼味道再好,也比不上呛蟹。在这里,梭子蟹在冬天有了新的名字。冬天最寒冷的时候,西北风一吹,雌蟹开始凝膏。从蟹壳到蟹身,膏慢慢生发出来,等到十二月份,红膏已经达到了最饱满的状态。蟹白膏红,民间也叫它为“红膏蟹”。

舟山宁波等浙东一带的人们喜欢生食海货,而对于部分外地食客来说,总是不大习惯生腌的蟹,更难以接受只用盐和水,省却开火的做法。但对于这蟹中之王、海上黄金“红膏蟹”,舟山人却有自己的烹饪哲学。任何多余的手法,都会让“红膏蟹”丢失海水中的灵魂味道。

从前,舟山宁波一带的渔民出海捕捞梭子蟹,为使其保存时间更久,就将蟹放进随船携带的盐中呛死,后演变出“呛蟹”的吃法。制作呛蟹的材料虽然只有盐水,但细节之处也极为讲究。做“盐水”的水一定要用冷开水,再者水与盐的比例是4:1,也可在此基础上根据个人口味来。搅拌也很重要,因所谓的盐水,并不是简单地把盐和冷开水混在一起,而是要一边倒盐,一边搅拌,而且最好顺着一个方向搅拌。搅拌用的竹筷也有讲究,最好是专门制作的筷子。平时吃饭的筷子,可能有细菌,会影响到呛蟹的品味。“呛”的时间根据个人口味可长可短,短的话,上午呛,下午便能吃。这样呛出来的红膏蟹,红膏糯口,蟹肉润滑,兼具咸、甜、鲜三重交织的味觉体验,即是“压饭榔头”呛蟹的独有风味。

如何在菜市场挑到一只肥美的红膏蟹,是每个舟山人的必修课。经过多年历练,舟山人已经学会了在海鲜市场里不动声色地拿起蟹,对着灯光打量一番蟹壳两角,看那里是否有若隐若现的橙红色,这是判断膏肥的重要标志。如果蟹角空空,则没有红膏。至于怎么看蟹肥蟹瘦,同样有讲究。比如,老蟹总比新蟹来得丰满。蟹的颜色也可作为依据——颜色淡的为新蟹,蟹壳发暗的是老蟹。螃蟹肚剂三角地带丰满程度如何,也能反映出蟹的肥瘦。回到家打开红膏蟹的一刹那,半透明的蟹肉晶莹剔透,红艳艳的膏体呈半凝固状态,实在让人心动。那种入口即化的鲜甜,和除夕夜噼啪作响的烟花,还有新年期间拜佛的香火味,一同混合成了舟山人所独有的新年记忆。

每到逢年过节,红膏呛蟹就成为家家户户“撑门面”的菜。新年串门走亲戚时,这家年菜准备得丰不丰盛,只需看一眼有没有红膏呛蟹。以往,渔民春节前半个月都不出海,大家只忙着互相请客吃饭。色泽诱人的红膏蟹摆上一盘,热乎乎的老酒倒上一盅,人们吃到尽兴、喝到酣畅时,干脆脱了鞋袜,闹到天亮。

海鲜爱好者的朝圣地 :沈家门海鲜排档

每当夜幕降临,沈家门滨港路已经人声鼎沸,各家 LED屏上滚动着今日的海鲜价格。各家排挡并没有店名,只有数字,仿佛要摒弃掉一切与“吃”无关的东西,只靠味觉统治一切。

走近滨港路,像走进了一个巨大的水族馆,又像走进了一间巨型的海鲜厨房。这里汇聚着来自舟山群岛最新鲜的海产,吸引着无数舟山本地人与外地慕名而来的食客。傍晚六七点钟光景,晚霞挂在海面上时,这支神秘队伍已经摩拳擦掌,准备赶赴一场夜晚的盛宴,等到天色完全暗下去,又一个海滨排挡之夜被点亮了。

看完《里斯本丸沉没》,一定要去一趟舟山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沈家门的滨港路只有零星几家小排档经营海鲜。但靠着舟山人对海鲜的尊敬与热情,这条原本弥漫着古老渔港旧日气息的街道,很快便晋升为美食的天堂。近百家夜排挡的长桌上,各色鲜货活色生香,堆放在一起,轰炸着人的视觉神经。吃海鲜,各家排挡有自己的章法。蛏子用热油一泼,做的是葱油蛏子 ;皮皮虾要做成椒盐味的,才有香酥的口感 ;章鱼白灼,鮟鱇鱼红烧,还有一盘子墨鱼蛋,端出来像珠玉一般晶莹剔透。至于各色螺类拼盘,焯水之后直接享用。

海鲜排挡里的食客是最幸福不过的。在享用美食的同时,他们望着海面上的点点灯火,听着渔船和轮渡轰鸣的声响,闻着空气中弥漫的啤酒香、烤鱿鱼鳗鱼的气味,感受着咸腻的海风吹拂在脸上的舒畅。这样“南风吹吹,烧酒醉醉,鱼鲞扒扒,老酒喝喝”的休闲生活,只有海鲜圣地舟山才会有。刚踏足这里的游人也许会感到一丝“压力”,带鱼、梅鱼、对虾、梭子蟹,是最常见的,但还有一些叫不出名字却散发着诱人香气的各路海鲜。就像是现代人踏入了原始丛林一般,每一种奇花异草都异常诱人,但现有的知识与经验却毫无用武之地,因为只有靠从当地人身上习得诀窍,才能快速找到最新鲜、最具时令特色的海鲜。

而要解释沈家门夜排挡何以成为全国最地道的海鲜夜排挡,必须看到沈家门夜排挡的背后,所依托的沈家门渔港。它是“世界三大渔港”之一,也是一个巨大的海产品集散地。岛礁密集的舟山群岛,凭借广阔的东海大陆架带来的充足光照与养分,台湾暖流和沿岸寒流在此交汇,以及长江水流入,渔业资源极其丰富。清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复建县后,江、浙、闽诸省数千渔船聚集在此作业,随着作业方式不断开拓,渔民在舟山群岛及附近海域开拓了各大渔场。

康熙年间的《定海县志》记载,大黄鱼汛期,舟山尤其是衢山岛、嵊泗岛屿,“沿海诸郡渔船,四五月间,毕集于此,名为鱼汛,大小船至数千,人至数十万,停泊晒鲞,殆无虚地”。那应是一种极其美丽的景观,鱼群来临时,海面呈现耀眼的金黄色,数千艘渔船、数十万人云集于海面,吆喝声、呼喊声、劳动号子声回荡在古老渔港的每个角落。古人有一首诗形容:“无数渔船一港收,渔船点点漾中流,九天星斗三更落,照遍珊瑚海中洲。”

荟萃着舟山的四大海产“大黄鱼、小黄鱼、带鱼、乌贼”,以及各路小海货,在一处黄金地带沈家门相逢了。沈家门因为地处舟山群岛主岛,为长江、钱塘江、甬江三江交汇处,逐渐发展为舟山渔场的中心,与挪威的卑尔根港、秘鲁的卡亚俄港并称为世界三大渔港。这是海鲜的世界,更是吃货的天堂。

在宁波商帮的发祥地舟山定海,勇于冒险、敢于挑战的舟山人曾组成了一支恣意闯荡的队伍,在中国近代工商和外贸史上写下光辉的一页。如今在“中国渔都”,舟山仍旧依靠着那股海洋秉性,保持着先人的性情,在一道道海味佳肴的背后,娓娓倾述着舟山千百年来的海洋文化。

END

本篇文章发表于《城市地理》2022年2月刊

文 | 忆梦

图 | 吴赐欣 Eric Yang 崔昊夫 哈哈的犀牛 jio 鲁蛋他爸 林光耀

排版 | 阿瑟

1

2

311185

78138

稿citygeography@163.com

1  12

16

192

线02363659745

各平台官方账号请扫描下方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