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山东禹城有个禹王亭,开封府有个禹王台,禹迹千年后人纪念,这两座亭台,都是纪念大禹治水的故事。
我们禹城有一座不起眼的禹王亭,就是纪念当年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最后治理洪水有功,人们纪念他。
相比来说,开封府那座略显斑驳的禹王台,却是有着悠久的历史,那是禹王台公园里数百年的大松树告诉我,禹王台隔着黄河故道遥遥相望。却是承载着大禹治水的功不可没。
尽管如此,付春写过一篇《六朝古都不见都》,可见,黄河水泛滥决堤后对开封这座千年古城带来的危害有多大,就说明大禹治水的功劳有多高。
史书记载,大禹文化遍布中原大地。四川绵阳市北川县禹里,仍保存着大量有关大禹的历史遗迹,集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于一体已成为华夏子孙访古探幽的圣地。如下图:

这两处看似寻常的古迹,却承载着中华民族最为深远的集体记忆——大禹治水的史诗。当我们的手指轻抚过亭台石栏上岁月留下的痕迹,仿佛能触碰到四千年前那场人与自然惊心动魄的较量。
遗憾的是,在禹王台这座纪念大禹治水的公园里,却不见大禹的纪念雕塑。
付春身为禹城庶民百姓,参观过禹王亭博物馆多次,亲睹亭内石碑镌刻着”禹疏九河,此其一道”八个苍劲大字,默默诉说着当年的治水壮举。龙山文化遗址中,存在明显的水利工程痕迹,夯土层与导流槽的构造,与《尚书·禹贡》中”随山刊木,奠高山大川”的记载惊人吻合。我们当地百姓世代相传的”禹王锁蛟”传说,更是将治水英雄的形象深深镌刻在这片土地的记忆里。
开封禹王台则呈现出另一种历史风貌。这座始建于梁孝王时期的古台。据说台上禹王庙内,保存着明代所铸大禹铜像,面容肃穆,手持耒耜,仿佛仍在忧思天下水患,遗憾的是,我们却没有见到。
当地导游讲,每年谷雨时节,当地仍保留着祭祀禹王的古老仪式,香火缭绕中延续着对治水先贤的敬仰。
虽然这两处遗迹虽相隔千里,却共同勾勒出大禹治水的历史地理轮廓,说明大禹治水的范围之广。
付出是山东禹城人,当然我对大禹治水在我们所在的黄河下游平原,是大禹”疏九河”的主战场,有禹城名村“十里望”为证;而开封所在的豫东地区,我却知道的甚少。但是,我对当年大禹治水,造福鲁豫百姓,还是深信不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