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易有两个层次:第一层“知其然,知其所以然”,解决认知层面的问题;第二层,“知行合一”,需要认知,更需要大量的经验积累。
本文我们将从格兰威尔的均线法则谈起,探讨均线中的大小周期判断,趋势的传导与转向,趋势的观察周期与交易规则等一系列问题。
一、格兰威尔均线法则
均线分析系统是一套非常古老的技术分析系统,它的发明者是美国投资家格兰威尔。均线系统在诞生之初,其实只有一个目的:辅助判断趋势方向,辅助判断趋势反转位置。均线始终致力于解决趋势的定义、趋势的延续与反转这些问题。
格兰威尔做为均线系统的发明者,他对均线的认知应该是非常深刻的,但即便是均线发明者他本人,做到“知行合一”也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
(道琼斯工业指数 1972-1988)
上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初期,美股一直处于大通胀背景下的熊市当中,玩家们普遍缺乏信心,直到1983年才走出趋势性行情。然而,作为均线系统的创始人格兰威尔却并没有依照均线给出的信号去做交易,即使市场已经开始大涨,所有的均线都开始拐头向上,按照八大买卖法则理论上早就应该空翻多,他也一直不肯转变观点,直到道琼斯工业指数涨幅超过1倍他才开始认错。
这就是我开篇所讲的,“知其然,知其所以然”解决的是认知层面的问题,这属于交易的第一层思维,但往深一个层次的“知行合一”,实现难度更大,这不仅需要认知,还需要大量的自我约束和经验积累。
二、大小周期的判断
平日里,我经常会收到这样的提问:趋势交易的逻辑能否在各个时间周期上使用?或者说,很多人都关心EMA12和EMA50攻守线,能否用在小时线,15分钟、甚至更小的周期5分钟上。
事实上,我认为在交易场中绝大多数玩家并不会只用一个观察周期,大多情况是,人们即看周线,也看日线,同时还关注着小时线。多周期观察使得人们考虑的东西变得复杂,捋不清楚的人就会产生一些奇怪的思考方式,我也能经常能听到一些这样的言论,日线图上找不到太多乐观的依据,就切换到周线、月线去寻找自己希望看到的趋势,这些行为在我看来逻辑都不能自洽。
在理解多周期观察之前,首先要明白什么是时间的放大,任何趋势的形成一定是从小级别开始积累,然后逐步往大级别传导,在不同的时间维度上,观察者注入的态度应该有所区别。
(趋势的形成与传导)
比如说上面的图片,从左上角往右下角,分别是分时线、5分钟线、15分钟线和60分钟线,趋势是如何形成与发展的呢,首先在5分钟级别形成一种向上的趋势,它就像涟漪一样,逐步演化到15分钟图,再逐级的传导至60分钟图形上,以此类推。
趋势传导和累积的概念并不复杂,就像你拿着显微镜去看一个静止不动的物体,在显微镜下分子结构在剧烈波动,但在肉眼看来,它就是静止的。这就是观察角度不同导致不同的观察结果。
在交易中,站在小周期上,你看到的就是小周期的波动,站在大周期上,你看到的就是大周期的波动,如果在小周期上看不到你想要的趋势,转而去大周期上寻找“安慰”,这并不是科学的交易方法。由此,我对于周期和均线的第一层理解,就是趋势是从小级别往大级别逐级传导的,这是证券市场价格运动的最基本规律。
三、观察周期与规则
接下来我继续展开我对周期的理解。
首先,多周期观察并不代表着你可以把不同周期混在一起,认清观察的角度和自身的位置非常重要。在一场足球比赛中,你无法即扮演球员,又扮演裁判,这并不是竞技体育该有的精神。在交易中,如果你只找有利于自己的视角做交易,这也不是交易该有的精神。因此,依照我的认知,你需要把最终做决定的标准放在一个单一的维度上。
在交易中,我比较倾向追求盈亏比,只少要达到2:1的级别才会下手,反映在周期的选择上,我倾向于用日线级别进行交易。当然,并不是每个人都是中线交易者,如果你擅长做短线,1.2:1或者1.1:1的盈亏比应该也是能够被接受的。重要的是什么,重要的是你的交易规则要与观察周期适配。
我们再把视角拉大,证券市场之所以存在那么多偏见和无序的波动,本质上是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规则,每个人都在按自己的规则行事。我分享给我的规则,但我的规则并不一定适用于所有人,我能给的只有两件东西:第一,我的规则;第二,你可以在理解我的规则之后,按照自己的想法去改进这个规则。如果你的规则比我好,那么恭喜你,可能你已经超越我。

四、构建交易规则
在前面的文字中,我已经回答了EMA12和EMA50攻守线,能否用在小时线,15分钟、甚至更小的周期5分钟上的问题,在实际交易中,均线并不是每时每刻都存在趋势,经常是两根均线反复交叉和黏连。
作为一名资深玩家,又该如何处理这种情况?
据我所见,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处理方式。比较保守的人会选择等到趋势大幅乖离的时候买入,很显然他们会错过很多机会;还有一些机智的人会跳过均线,选择其他的交易模型,比如说用一些震荡指标,这样做在一段时间内可能比较爽,但如果价格突破了原先的震荡区间,走出趋势性行情,他们要么过早止盈,要么亏损不断扩大;最后还有一种人,他们按图操作,该买入买入,该止损止损,严格按照既定的交易规则行事。
我比较推崇的,是第三种。均线的反复交叉通常会出现在横盘震荡的行情当中,按图操作不会让你亏大钱,顶多搭进去一些手续费,但当真正的趋势来临的时候,按规矩办事不会让你错过那部分最丰厚的利润。
老子曾经说过,“有道无术,术尚可求也,有术无道,止于术”。
道指的是什么?是方法?术指的是什么,是规则。有方法,没有规则,尚有改变和提升的空间,但没有规则,只有方法,那只能停留在方法层面。
我的交易规则是什么?
第一种:什么逻辑进,什么逻辑出。我按照A逻辑进场,只有当A逻辑不复存在的时候才离场,最典型的就是EMA均线的交叉,以均线的金叉为买入信号,以均线的死叉为卖出信号,复杂一些的,我以因子A(比如小市值因子)的形成为买入标准,同样以因子A(小市值)因子的失效为卖出标准。
第二种:寻找人性的方向。前面我说过,市场是有无数个持有不同理念的交易者组成,噪声不可避免且随处可见,市场其实就是所有玩家的集合,你把对手当做一个统一意见,判断趋势的方向就等于判断人性的方向。
人性在什么位置最稳定?人性在绝大部分时间其实是不稳定的,就像趋势并不是每时每刻都存在,甚至80%的时间它都处于一种无序的状态,我可以用热力学第二定律来解释这一现象:一个物体越是不稳定,它可能产生的结果就越是无序且随机。
比如说一杯热水和一杯冰水,冰水分子不活跃,而热水分子的状态更加不稳定且随机。这是热力学第二定律所描述的一种自然规律,我认为同样适用于投资和交易。根据热力学第二定律,物体只有在状态极度稳定的时候才会减少它产生的信息量,这就告诉我们要寻找到一个稳定的状态去做交易。
股价在什么状态下可以称之为稳定状态?
(价格运动模拟)
这张图很好的阐述了价格在波动中的“稳定”和“不稳定”。
假设一家公司股价初始是10元,不考虑基本面也不考虑资金层面的影响,从10元上涨到11元或者下跌到9元的概率理论上都是50%,以此类推,假设经历四轮迭代,股价一共会产生16种路径的变化,最终形成从6元到14元区间的正态分布。
粗略计算一下,你会发现按这16种路径推演下去,最终结果是两边的极值6元和14元的情况分别只出现过一次,概率仅仅只有16分之2,而8元、10元、12元出现的概率加在一起能够达到16分之14。
这种结果就很有意思了,我们说一个物体,只有在状态非常稳定的时候它的确定性才会变高,同理,股价经过多重变化最终形成正态分布,到达两边极值区的时候,我们所需要的一种确定性,就出来了。绝大多数时候股价的波动就是一种无序的随机变量,但到达正态分布的两级,也就是极值区,我们才可以大概率的推测,均值回归的现象即将发生。
其实这就回到我上一文章中的收尾部分,正态分布的两极在什么位置?其实它还有很多判断的维度,比如估值分位数、市场宽度、情绪指标、估值吸引力等等,都可以辅助你去感受这种位置感,这就是一种模糊的正确,交易当中切记不要僵化,不要追求精确的错误。
伏尔泰曾经说过,“Perfect is the enemy of good”,翻译过来就是,“完美是美好的敌人”,请把这句话放在你的日常交易笔记当中,时刻提醒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