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学目标  

1. 理解童话的象征意义:通过分析花园与心灵的关系,体会“孩子是最美的花”的深层主题。  

2. 培养文本分析能力:标记季节变化段落,梳理情节发展,探究角色行为与情节的关联。  

3. 发展批判性思维:讨论“谁改变了花园的季节”及“谁改变了巨人”,理解自然规律与人性的关系。  

4. 提升创造性表达能力:通过续写或创作童话,运用象征手法表达主题。  

二、教学流程与策略  

环节1:情境导入(5分钟)  

策略:问题激趣  

  提问:“童话中哪些情节让你觉得神奇?为什么?”  

  播放《巨人的花园》插图(PPT展示),引导学生初步感知文本氛围。  

环节2:文本细读(15分钟)  

策略:图表标记法 + 合作探究 

  学习支架:发放“季节变化记录表”(表格分列“季节”“段落标记”“变化原因”)。  

  任务1:默读课文,用“春1/2/3”“冬1/2/3”标记描写季节的段落,填写表格。  

  任务2:小组讨论“是谁改变了花园的季节?为什么?”(引导关注巨人态度与孩子行为的关系)。  

环节3:主题探究(15分钟)  

策略:问题链引导 + 象征分析 

  问题链:  

1. “巨人为什么会被改变?”(对比三次情节:驱逐孩子→封闭自我→被小男孩触动)  

2. “王尔德为什么写’花开花落不因谁改变’?”(自然规律不可逆,但人性可通过善意改变)  

3. “如果花园是人的心灵,_________?”(填空,引导学生联想“心灵需要爱与包容滋养”)。  

  学习支架:提供关键词卡(如“自私”“孤独”“爱”“天真”),辅助学生组织语言。  

环节4:角色分析(10分钟)  

策略:角色扮演 + 观点辩论 

  任务:分组扮演“巨人”和“孩子”,演绎“禁止入内→发现小洞→拥抱和解”情节。  

  辩论:“改变巨人的是小男孩,还是他自己?”(培养多角度思考能力)。  

《巨人的花园》教学设计及ppt

环节5:迁移创作(15分钟)  

策略:三选一任务 + 分层指导 

  作业选项:  

1. 补白想象:写“巨人离家七年的经历”或“冬天巨人的心理活动”。  

2. 续写童话:《巨人老去后》,思考“美好如何永恒传承”。  

3. 创意写作:以“孩子是最美的花”为题,创作一篇小童话。  

  学习支架:提供写作模板(如开头句式、象征物示例),降低难度。  

三、培养能力点与途径  

能力点

培养途径

阅读理解能力

通过标记季节段落、填写表格,训练信息提取与文本梳理能力。

批判性思维

讨论花园变化的原因巨人转变的动因,引导学生辩证分析人性与自然规律。

创造性表达

续写与创作任务鼓励学生发挥想象,运用象征手法表达主题。

合作交流能力

小组讨论、角色扮演活动促进协作与表达。

四、板书设计  

巨人的花园 

自私封闭 → 寒冬 

爱与接纳 → 春暖 

五、教学反思预设  

学生可能对“象征意义”理解困难,需通过具体情节(如“小男孩搂住巨人”)具象化引导。  

创作任务中,关注学生个体差异,提供分层指导(如词汇库、句式范例)。  

通过以上设计,学生将在文本分析、主题探究与创造性表达中,深入理解童话的文学价值与人性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