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脉曲张(中医称“筋瘤”或“青筋腿”)多因 久站久坐、气血瘀滞、湿热下注导致下肢静脉回流不畅,形成青筋凸起、迂曲。中医认为与 肝郁血瘀、脾虚湿困、肾气不足相关,调理需活血化瘀、健脾祛湿、补气通络。
静脉曲张,看起来是腿部静脉血管的问题,实际上,引发这种持续难消症状的根源不在血管本身,而在脏腑。说得更直接一点,是体内瘀血与气血不畅所致。
所以呢,患 静脉曲张的人不能单纯把原因归结为长时间站立等外在因素,就算你每天尽量避免长时间站立、久坐,该被 静脉曲张困扰的还是会被困扰。患静脉曲张的人,就算频繁使用缓解静脉曲张的药膏,也只是暂时减轻了腿部的酸胀、肿胀等症状,并非长久之计。这往往是肝 – 脾 – 肾这一关联系统出了问题,气血运行失常、瘀血内生影响静脉血管,从而导致 静脉曲张。
以下是调理方法:
一、中医内调法
1. 饮食调理
活血化瘀食谱:
山楂(10g泡水喝)、黑木耳(凉拌吃)、玫瑰花茶(5朵)、洋葱(炒食)。
健脾祛湿汤粥:
薏米红豆粥、冬瓜汤、山药莲子羹,减少下肢湿浊堆积。
忌口:
辛辣、油腻、高盐(加重血瘀),戒烟酒(损伤血管弹性)。
2. 中药茶饮
黄芪山楂茶:
黄芪10g(补气)+ 山楂5g(化瘀),煮水代茶饮,适合气虚血瘀者。
茯苓陈皮茶:
茯苓10g(利湿)+ 陈皮5g(理气),改善湿重导致的腿部沉重感。
二、外治法:改善循环,缓解症状
1. 中药泡脚
方剂:
红花10g + 艾叶15g + 桂枝10g,煮沸后兑温水泡脚15分钟(水温≤40℃),每日1次。 (活血通络,孕妇禁用)
2. 穴位按摩
承山穴(小腿后侧腓肠肌下凹陷):
按压3分钟,缓解腿部酸胀,促进静脉回流。
健脾祛湿,调节肝脾肾三经气血。
太冲穴(足背第1-2跖骨间):
疏肝理气,减轻气血瘀滞。

3. 外敷法
马齿苋捣敷:
新鲜马齿苋捣烂敷于曲张处(15分钟后洗净),清热化瘀(皮肤破损禁用)。
三、生活方式调整
1. 避免久站久坐:
每1小时活动5分钟,踮脚尖、勾脚背促进小腿肌肉泵血。
2. 睡眠抬高下肢:
睡前垫高小腿10-15cm(用枕头),帮助静脉回流。
3. 穿戴医用弹力袜:
白天穿戴(压力梯度款),辅助压迫浅静脉,减少血液淤积。
四、运动疗法:强化小腿肌肉
提踵运动:
扶墙踮脚尖20次/组,每日3组,增强腓肠肌收缩力。
卧位蹬车:
仰卧空蹬自行车5分钟,促进下肢血液循环。
忌剧烈运动:
避免跳绳、深蹲等增加腹压的动作,防止加重静脉曲张。
五、分型调理(需辨证)
气滞血瘀型(青筋凸起、刺痛):
可用血府逐瘀丸(需医师指导)。
脾虚湿盛型(腿部水肿、沉重):
参考参苓白术散加减。
肾阳不足型(畏冷、夜尿多):
艾灸关元穴、涌泉穴温阳通络。
注意事项
1. 若出现皮肤变色、溃疡、血栓(红肿热痛),需立即就医。
2. 中医调理需坚持3-6个月,配合生活习惯改善。
3. 严重静脉曲张(如蚯蚓状凸起)建议结合西医治疗(如激光或手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