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简指令集(RISC)和复杂指令集(CISC)是现代计算机硬件架构中的两种设计原则。RISC指令集设计以减少指令数量、指令周期时间和执行时间为目标,使得CPU能够更高效地执行指令,提高运行速度;而CISC则是在指令集中加入更为复杂的指令,包括多种寻址方式、特定的寄存器、条件码等,使得指令的功能更加丰富,可以实现更多的操作。
20世纪60年代末,IBM推出了一种名为System/360的大型计算机系统,其中引入了CISC思想,将多种指令集合并到了一起,实现了更加灵活的数据处理。90年代初期,由于芯片技术的快速发展,RISC架构逐渐成为了CPU设计主流。此后,由于RISC具有较短的指令周期时间和更高的Clock速度,可以更快的运行简单指令,因此它的设计思路逐渐被广泛接受。无论是RISC还是CISC架构,都是为了提高指令执行速度和效率而设计出来的,但二者采用的不同设计理念对计算机性能产生了决定性影响。
精简指令集
1.1 概述
RISC,即Reduced Instruction Set Computing,意为精简指令集计算。RISC架构设计的指令集非常简单,在很多情况下,一条指令只能完成一项操作。相对于CISC而言,RISC的指令极少,但是每一条指令的执行时间很短,这就是RISC架构的特点所在。RISC通常采用流水线运算方式,能够充分利用CPU的各个部分,大大提高执行效率。
1.2 发展历程
RISC架构从上世纪80年代初开始涌现,是需要支持更为复杂计算机模拟和高速缓存存取操作的结果。首个真正的RISC架构是IBM的801处理器,于1980年发布,但并未投入实际生产。MIPS(Microprocessor without Interlocked Pipeline Stages)公司则于1981年开创了RISC架构的先河,其32位的MIPS架构流行于各种应用领域中。现代RISC架构最成功的代表是ARM公司开发的处理器,它的应用范围已经覆盖了移动设备、数字影像处理、网络通信等很多领域。
1.3 优点
(1) 简单明了:RISC设计具有非常简单的指令集,由于每一条指令只进行一项操作,不需要执行多个复杂的操作,这使得RISC指令集的结构更加清晰,指令解码更为容易。
(2) 执行效率高:由于RISC的指令集简化,所以每条指令耗费的时间也会相应减少,指令执行效率得到了提升。同时由于RISC架构可以采用流水线技术,执行效率更是大大提高,工作速度更快。
(3) 可扩展性好:由于RISC指令集设计理念简洁统一,所以它的可扩展性更好,可以方便地对其进行扩展,以适应新的处理器要求。RISC指令集也更加容易设计成多处理器系统,以提高计算机的处理能力。
1.4 缺点
(1) 存储访问不足:由于RISC架构指令集过于简单,不能完成复杂操作,需要通过增加很多存储器来将指令拆分成多个部分。这就导致了RISC指令的长度较长,占用存储空间较大,较难实现大规模并行化。
(2) 上下文切换速度慢:由于RISC设计理念比较简单,所以在做系统调用等操作时,需要将一些寄存器中的状态保存到内存中,这样增加了系统切换的开销。相对于复杂指令集而言,在多任务处理时,RISC的上下文切换速度会比较慢。
复杂指令集
2.1 概述
CISC,即Complex Instruction Set Computing,意为复杂指令集计算。CISC设计的指令集较为丰富,每一条指令都可以完成较为复杂的操作,甚至涉及到寄存器、存储器访问、外设控制等方面,因此它的编程灵活性和复杂性较高。
2.2 发展历程
CISC架构是在1950年中期开始出现的,由于早期计算机的操作速度非常缓慢,因此需要尽可能利用好每一条指令,使指令能够尽可能多地完成复杂操作。绝大多数的传统CPU都采用了CISC设计思想,诸如Intel的x86系列的处理器一直延用至今,并得到了广泛应用。
2.3 优点
(1) 操作效率高:由于CISC指令集设计复杂丰富,能够支持更多的数据类型、操作项,所以使用CISC指令集的CPU可以更加灵活、高效地执行指令。

(2) 存储访问速度快:由于CISC的指令集设计比较复杂,所以一条指令就可以完成一些复杂操作,节省了存储量和取指令的时间。另外,CISC指令通常长度短,占用存储空间小,因此存储访问速度相对RISC比较快。
2.4 缺点
(1) 复杂度高:由于CISC指令集的设计理念比较复杂,指令执行的复杂度也较高,难以简单地进行流水线技术的设计,因此它的处理速度往往比RISC要慢。
(2) 代码冗余:由于CISC指令集的指令较为复杂,每条指令包含了较多的操作,因此代码冗余度也较高,这增加了程序存储的容量和访问时间。
RISC和CISC的硬件应用
3.1 RISC的硬件应用
由于RISC架构指令集设计简单明了、流水线运算效率高等优点,因此应用范围非常广泛。例如:
(1) 嵌入式系统:嵌入式设备需要小巧轻便、低功耗、快速响应等特点,所以RISC架构比较适合嵌入式设备的应用。
(2) 移动设备:手机、平板电脑、智能手表等移动设备中,采用了许多基于ARM架构的处理器,其设计理念与RISC架构类似,能够提高设备的运行速度和功耗效率。
(3) 高性能计算:RISC架构还有很好的可扩展性和多处理器支持,因此在高性能计算领域也有广泛应用。
3.2 CISC的硬件应用
CISC架构的指令集设计相对复杂,广泛应用于PC、服务器等大型计算机系统。例如:
(1) x86架构:历史悠久的x86架构CPU由于其被广泛使用,所以它们的软件兼容性和应用领域非常广泛,在个人电脑、服务器、工作站等领域都有应用。
(2) 通信网络:由于CISC指令集的处理效率比较高,特别适合于网络通信等需要大量复杂数据处理的领域。
(3) 大型数据库:CISC架构的指令集能够支持更多的指令类型和数据类型,因此在大型数据库的处理和管理上有着非常广泛的应用。
RISC和CISC的优劣分析
从以上内容可知,RISC架构和CISC架构各有优缺点。总的来说,RISC架构的指令集较为简单,因此执行效率高,适合于小型设备、嵌入式系统等领域;而CISC架构指令集复杂,操作灵活,适合于大型计算机、服务器等需要高性能运算的领域。
此外,RISC架构在多处理器系统、可扩展性等方面相对优越;CISC架构则在存储访问速度等方面有优势。因此,在具体应用领域中,需要根据实际需求和应用场景来选择不同类型的指令集体系结构。
RISC-V架构的概述及发展现状
除了传统的RISC和CISC架构之外,当前还有一种新型的RISC架构——RISC-V。RISC-V是开放源代码的指令集架构,最初由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开发,其设计目标是为未来的计算机产业提供一种标准化、高效、低成本的处理器结构。其主要特点如下:
□免费开放:RISC-V采用BSD开源协议,其设计思路和实现细节均公开透明,任何人都可以自由使用、修改和分发。
□可扩展性:RISC-V通过将指令集划分为基本指令集、标准扩展指令集和自定义扩展指令集三个层次,实现了指令集的可扩展性,可针对不同场景进行定制化。
□简洁高效:RISC-V指令集设计简单明了,具有高速、低功耗、低成本等优势,非常适合嵌入式系统和移动设备等低功耗场景。
目前,RISC-V架构已经被广泛应用在各种硬件平台中,例如微型控制器、SoC、GPU、DSP等。此外,如SiFive、Andes等公司已经开始在其产品中采用RISC-V架构,进一步推动了其发展。当前,RISC-V架构正逐渐成为开源和自由的计算机芯片设计的新兴领域,未来也将会有更多的技术公司加入到这个生态系统中。
总的来说,技术的发展不断推动了指令集体系结构的变迁,未来也许会出现全新的指令集设计思路,取代现有的RISC和CISC架构,在效率和灵活性上做到更好的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