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什么是县域紧密性医共体平台?

要理解什么是县域紧密性医共体平台,首先要搞清楚什么是县域紧密性医共体。

县域紧密性医共体就像把县里的大医院、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组建成一个“医疗大家庭”。大家统一管理钱、人、物资,共享资源,比如拍片、化验这些检查结果,小医院可以直接用大医院的设备和医生看报告,不用重复做检查,省钱又省时间。

简单来说,它就是让农村或小县城的人不用跑远路就能看好病,大病小病在家门口就能解决,看病更方便、更便宜。

通常医共体由县级党委统筹、政府主导,根据县域医疗卫生资源结构布局和群众健康需求,将服务区域划分为若干个网格,整合网格内医疗卫生资源,组建由县级公立医疗机构牵头,其他县级医疗机构(含社会力量办医疗机构)、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成员单位的一体化管理组织。

因此,县域紧密性医共体平台,是为县域紧密性医共体(目前已由大部分医院挂牌“某某县总院”),而建设的一整套解决本县区医疗卫生信息化问题的平台。

紧密型县域医共体

2、县域紧密性医共体平台相关政策有哪些?

截至2025年5月,我国关于县域紧密型医共体平台的相关政策主要包括但不限于:

一、国家层面政策

《关于全面推进紧密型县域医疗卫生共同体建设的指导意见》(国卫基层发〔2023〕41号)

发布单位:国家卫生健康委等10部门。

核心内容

要求2024年6月底前以省为单位全面推开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

2025年底,力争全国90%以上的县基本建成布局合理、人财物统一管理、信息共享的医共体;

2027年实现全覆盖,形成“一般病在市县解决,日常疾病在基层解决”的诊疗格局。

重点任务:规范内部管理、统一信息系统、推动资源下沉、加强医保支付协同(如DRG/DIP付费)、建立资源共享中心(如医学检验、影像等五大中心)。

国卫基层发〔202341

《紧密型县域医共体信息化功能指引》

发布单位: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中医药局、国家疾控局(2025年2月印发)。

核心内容

提出信息化建设的5大方面36项功能,包括区域医疗协同、便民服务、医疗管理、公共卫生协同、基层综合管理等;

强调依托省级全民健康信息平台,推进数据共享和人工智能应用,防范信息孤岛;

要求硬件设施符合信创要求,网络架构优先依托电子政务外网,强化数据安全。

国卫办规划函〔202563

二、地方层面政策(以山东省为例)

《山东省全面深化紧密型县域医疗卫生共同体建设的实施意见》(2024年6月发布)

目标

2024年底前各设区市打造1个高水平样板县;

2025年底实现县域内基层门急诊占比达65%以上;

2027年巩固管理体制,构建分级诊疗格局。

措施:

强化人财物统一管理,推动“县管乡用、乡聘村用”编制改革;

统筹建立县域资源共享中心(如医学检验、肿瘤防治等);

医保政策支持,如DRG/DIP基层病组支付、连续计算转诊起付线。

 

山东省全面深化紧密型县域医疗卫生共同体建设的实施意见

3、医共体建设有哪几种模式?


总医院“大家庭”模式  

把县里所有医院、卫生院、村卫生室组合成一个团队,像大家庭一样统一管钱、管人、管设备。比如四川仪陇县成立总医院,县医院当“家长”,乡镇卫生院当“弟弟妹妹”,共享检查设备、药品采购,医生还能互相支援。


地区差异模式  

根据不同地方的情况选“领头人”:

– 经济好的东部:让乡镇卫生院当核心,重点做家门口的签约服务,比如浙江衢江区的模式。

– 中西部:让县医院当核心,提升住院能力,比如湖北江安县整合县医院资源,避免重复买设备。

– 偏远地区:加强和市级医院合作,用远程会诊弥补技术不足。

次中心辐射模式  

选几个重点乡镇卫生院升级成“小县医院”,带动周边。比如贵州习水县选5个中心镇,建二级医院水平的医疗次中心,周边村民看病不用跑远。

龙头医院带动模式  

直接由县里最好的医院(比如二甲医院)牵头,联合小医院组成联盟。像北京某些区,大医院派专家到乡镇坐诊,村民挂个号就能看名医。

简单来说,医共体就像搭积木,根据当地医疗水平、经济条件选择最适合的组合方式,目标都是让老百姓看病少跑路、少花钱。

从平台建设上可以分为

同构型:替换县域内的县级医院和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原有业务系统,由同一家供应商统一提供,通过技术手段实现原有异构系统数据结构向统一数据结构的数据迁移。

集成型:保留县域内的县级医院和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原有业务系统,统一建设医共体信息集成平台,以标准化信息互联互通为手段,实现跨机构业务协同及统一管理,并支持与上级卫生平台的信息共享。

混合型:统一建设医共体信息集成平台,当下级基层医疗机构原有系统功能不够完善时,统一替换基层业务系统,实现跨机构业务协同,并实现医共体与上级平台的互联互通。

医共体模式

5、为什么要建设县域紧密性医共体平台?

建设县域紧密性医共体平台,主要是为了解决大家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比如农村或小县城的人生病了,不用老往大城市跑,在家门口就能得到更好的治疗。通过这个平台,县里的医院、乡镇卫生所可以像团队一样合作,共享资源。比如拍片子、验血这些检查,小医院可以直接把结果传给大医院看,不用重复做,既省钱又省时间。

另外,遇到紧急情况(比如有人突发重病),平台能快速协调不同医院的医生一起抢救。就像新闻里那个孕妇癫痫发作,卫生院马上联系大医院准备抢救,最后母女平安。平台还能让大医院的医生通过电脑指导小医院治病,教他们新技术,这样基层医生的水平也会慢慢提高。

国家希望用这种“团队合作”的方式,让小病在乡镇看,大病再转去县医院,避免大家都挤到大城市医院排队,既方便了病人,也减轻了大医院的压力。简单来说,医共体平台就像给医疗系统装了个“协作网络”,让看病变得更高效、更公平。

5、县域医共体医共体平台包含哪些具体业务功能?

紧密型县域医共体信息化5个方面36项功能:

县域医共体功能板块

医共体功能清单


区域医疗服务协同应用:涵盖医学影像诊断、心电诊断、医学检验、病理诊断、远程会诊、消毒供应、医疗急救等7个资源共享中心的信息化功能。

便民惠民服务协同应用:包含电子健康卡应用、互联网+ 诊疗服务、互联网+慢病协同管理、互联网+家庭医生签约服务、预约诊疗服务、中医智能辅诊服务、中药智能药学服务、基层缺药登记服务、居民用药监测服务等9项信息化功能。

紧密性县域医共体平台入门,看这一篇就够了

医疗管理服务协同应用:有检验检查结果互认服务、合理用药审核及药事管理协同服务、医保业务协同服务、远程医学教育、县域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等5项信息化功能。

公共卫生服务协同应用:涉及慢性病、老年健康、妇幼保健、疫苗接种、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指挥、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和公共卫生、其他卫生等业务协同服务的7项信息化功能。

基层医疗卫生综合管理:包括综合决策管理可视化展示和人力资源、财务、物资、药品耗材、行政、医共体绩效、医疗废弃物等统一协同管理的8项信息化功能。

5、医联体是什么?

医联体就像把大医院、小医院、社区诊所组成一个“医疗合作社”,只是这个“合作社”不像“紧密性医共体”那样关联的那么紧密,人财物管理还是各管各的,大家分工合作,可以让看病更方便。比如感冒发烧去社区医院,疑难杂症去大医院,康复回社区,不用每次都挤大医院。

医联体的四种常见形式 

 城市医疗集团:大医院带社区医院(比如三甲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县域医共体:县医院带乡镇卫生院(类似“总医院+分店”模式)。

 专科联盟:比如全国眼科医院联合攻关疑难眼病。

 远程医疗网:通过网络让偏远地区患者也能看大医院专家。

6、医共体和医联体有什么啥区别?

医共体VS医联体

组织形式不同

医联体:像“医疗朋友圈”,大医院(比如三甲医院)和小医院(社区、乡镇医院)合作,互相帮忙。比如大医院派专家到小医院坐诊,遇到疑难杂症再转诊到大医院。

医共体:像“医疗大家庭”,把县医院、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统一管理,人财物都归“总医院”管,就像一个公司。

目标不同

医联体:解决“看病难”,让大病能转诊到大医院,小病在基层看好。比如感冒去社区医院,重病直接联系大医院绿色通道。

医共体:不仅要治病,还要管健康。比如统一采购药品、建健康档案,预防疾病,让村民少生病。

资源共享程度

医联体:共享技术,比如远程会诊(村卫生室连线大医院专家)。但设备、药品各自采购,可能重复浪费。

医共体:设备、药品统一采购,避免浪费。比如拍片结果全县医院都能用,不用重复检查。

医联体是“合作”,医共体是“一家人”,目标都是让看病更方便、便宜。

7、县域紧密性医共体和全民健康信息平台有啥区别?

功能不同

医共体平台:像把县医院、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组建成一个“医疗团队”,统一管人、管钱、管设备。比如,村民在乡镇拍的X光片,县医院医生直接就能看,不用重复检查;遇到急病,乡镇医生能快速联系县医院专家抢救。

全民健康信息平台:更像一个“医疗数据大仓库”,把全国或全省的居民健康档案(比如体检报告、用药记录)都存到网上,不同医院都能调取。比如你在社区验血的结果,大医院直接用,不用再抽血。

作用不同

医共体平台:重点是让县里的小医院和大医院合作更紧密,比如统一买便宜药、共享设备,让村民看病少跑路、少花钱。

全民健康信息平台:重点是打破医院之间的“信息墙”,比如异地看病也能查到你以前的病历,医生不会误诊。

简单来说:

医共体平台像“医疗团队”,管的是医院怎么合作。

全民健康信息平台像“数据管家”,管的是健康信息怎么共享。两者配合起来,看病才更高效!

8、县域紧密性医共体平台与区域医疗卫生信息平台有什么区别?

区域医疗卫生信息平台实际和区域全民健康信息平台所要实现的功能类似,只是名称不同,因此其区别可参考上一问题。

9、县域紧密性医共体平台建设存在的阻力和问题有哪些? 


“团队合作不齐心”

有的医院虽然名义上加入医共体,但实际还是“各管各的”,资源和技术共享不到位,比如大医院不愿意把专家和设备借给小医院。


基层“缺兵少粮”

乡镇卫生院医生水平低、设备老旧,村民不信任,宁愿跑县城看病;而县医院专家下基层支援时,交通补贴少、工作累,积极性不高。


“数据传不动”

医院之间的检查报告、病历信息因为系统不统一,无法共享,比如乡镇拍的片子县医院打不开,患者被迫重复检查。


“钱分不明白”

医保资金分配不合理,比如小医院治小病省钱,但省下的钱可能被县医院拿走,导致基层医院没动力留患者。


“药品不统一”

乡镇卫生院药品目录和县医院不一样,村民在基层开不到需要的药,还得跑县里买。

举个栗子:

县医院和乡镇卫生院组队,但县医院怕“教会徒弟饿死师傅”,不愿意教技术;乡镇卫生院没设备,村民看病还得跑县城,平台就成了“空架子”。

因此,核心问题是“人、钱、技术”没真正整合,合作流于形式,村民看病依然难!

10、县域紧密性医共体平台的未来前景畅想?


政策全覆盖,服务更高效

国家明确要求2025年90%县域建成医共体,2027年全覆盖。未来将通过统一管理、资源共享(如检验、影像中心),让乡镇医院也能用上县医院的设备和技术,减少重复检查,看病更省钱省时。


AI技术赋能,诊疗更智能 

AI将整合县域医疗数据,实现电子病历、检查结果互通,远程会诊覆盖更多村镇。例如,村卫生室拍片后,县医院专家在线诊断,结果全县互认,避免“数据孤岛”。


基层能力提升,看病不出县

通过专家下沉、技术帮扶,乡镇医院能开展更多复杂手术(如腹腔镜、心脏介入),大病不出县将成为常态。

乡镇医疗升级


医保激励,健康优先

医保总额付费制度将推广,结余资金奖励医共体,激励医院从“治病”转向“防病”。例如,通过家庭医生管理慢性病,减少住院率,既省钱又提升健康水平。

医保激励


健康管理全覆盖,预防为主

平台将整合居民健康档案,结合AI预警,提前干预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未来,医共体不仅是看病平台,更是“健康管家”,让村民少生病、不生大病。

医共体健康管家

未来医共体将借助政策、技术、医保等合力,让县域医疗更高效、智能、公平,真正实现小病不出村、大病不出县、健康有人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