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中地区概况
在漫长的临汾攻坚战结束后,解放战争山西战场迎来了下半场,接下来徐向前要面对的是晋中盆地。
晋中盆地是山西粮仓,处于山西中央,在多山的山西省,城镇大多分布在一个个河谷盆地或山顶平原,而晋中盆地无疑是最大的一块,自古以来,山西起家的政权莫不是以该地作为基本盘。
该地区有着14个县城(城市),通过一个类似于平行四边形的交通线相连,西边一线自北向南为太原,晋源,清源,交城,文水,汾阳,孝义。东边一线为榆次,太谷,祁县,平遥,介休。然后榆次和太原相连,介休和孝义相连,介休向南再延伸到灵石,组成了晋中战场的主要交通线。另外,清源县旁边还有一个徐沟县(建国后清源和徐沟合并为清徐县)
全国战争形势
时间来到了1948年6月初,虽然国军在山西战场上连丢运城,临汾两座重要城市,但对阎锡山来说形式也并不坏:
豫东战役刚刚结束,国军损失九万多人,但这毕竟是南线解放军尽出的结果,且解放军也损失三万多人,再加上整个南中国还在国民党手中,如果编练出200万新军,即使按这个战损比,国军也未必不能一战,至少能拖到美苏发动。
陕西战场上,彭德怀兵力上处于绝对劣势,几个月前西北野战军全军突入宝鸡,在胡宗南马步芳的夹击下只能撤退。
山西战场上,阎锡山苦心经营山西37年,还有十几万兵力,又有关内罕见的铁路,牢牢控制着人口稠密的晋中平原,还有太原兵工厂可以生产军火。
而徐向前的两支主力部队——八纵和十三纵大部分都是近一年内陆方部队改编而成,况且即使如此,徐向前加上地方部队总兵力不过六七万人。从这个角度看,阎锡山部队就算士气再低落,军官再无能,怎么也不可能是最先崩盘的那个。
再者,从清朝灭亡开始,阎锡山就牢牢把控着山西,北洋、南京政府、红军、日本人,这些强大的势力有些甚至宣称自己占领了山西,但都没有把阎锡山赶出山西,坚持一段时间后,这些势力要么退却,要么自己四分五裂,他还是山西的统治者。因此,即使现在打不过,拖上两三年,解放军也许自己就会崩溃。到时候,就能实现他“以城复省,以省复国”的幻想。因此,对阎锡山来说,依托坚城防守是最保险的策略。
对于此时的徐向前来说,虽然兵力只有对方的一半,火力也处于劣势,但是他已经在考虑如何解放整个晋中平原以及太原。阎锡山的部队兵力多,火力强,一但在坚城据守会非常难以对付,而此时山西最坚固的城市无疑是太原,如果让阎锡山搜刮整个晋中平原的粮草和壮丁据守太原,那山西战场就很难短时间解决。因此,徐向前的最佳策略是在野外大量歼灭士气低落的晋军,虽然华北军区的命令是保卫晋中麦收,并在运动战中歼灭阎锡山一到两个师,但徐向前决定超额完成任务。
(阎锡山)
“亲训师”的覆灭
为了吸引晋军能走出太原城,徐向前派一支地方部队去风陵渡征集船只,并且同时释放部分战俘,准备释放出渡黄河南下的信号。阎锡山虽然将信将疑,但急于征收当年晋中平原的麦子,还是派出了野战部队去征收新麦。
6月11日,吕梁军区部队出现在孝义,汾阳附近的高阳镇。12日,太岳部队向北推进,并于13日占领只有一个团防守的灵石县。
14日,阎锡山认为解放军主力已经渡过黄河,在高阳镇的解放军应该只是小股袭扰部队,再加上占领灵石的部队,高阳镇的部队应该规模不大,且外无援军。因此,阎锡山派出由13个团组成的“闪击兵团”包围了高阳镇的解放军部队,由高倬之指挥。闪击兵团中甚至还包括由阎锡山亲自做政治思想工作的亲训师和青训炮团(该部尚未出发)。
18日,徐向前为策应高阳镇部队,派出主力直扑平遥,祁县及周边地区。并派出另一支部队向忻县,太原,榆次一带开进。得知徐向前主力部队出现在晋中盆地,阎锡山大惊,抽调“闪击兵团”主力34军向东进发,榆次,太谷守军南进,包夹解放军部队。
徐向前谋划已久的野战机会终于到来,于是派出十三纵北上祁县阻击北线援军,吕梁部队从高阳镇出击追击“闪击兵团”,自己亲率八纵在介休,平遥之间准备迎击“闪击兵团”。
20日,为接应闪击兵团回太原,阎锡山派出亲训师和青训炮团从太原出发。亲训师是阎锡山手中的王牌师级单位,所有将、校、尉、军士长均由日本战犯担任,军事训练由山岗道夫担任顾问,完全执行日军条令。
21日,亲训师从孝义方向介入战场。按照计划,部队应先到达介休,然后乘铁路撤到平遥。但高倬之曾经做过解放军俘虏,直觉告诉他,走铁路线比较危险,于是命令亲训师和亲训炮团回介休,乘坐火车去平遥,自己则走直线奔赴平遥。
高倬之猜对了,于是,亲训师和亲训炮团在介休的张兰镇一带遭遇了八纵24旅,双方展开激战,后八纵22,23旅加入战斗,战斗三小时后,亲训师和亲训炮团全部被歼灭,八纵缴获山炮24门,迫击炮12门,歼灭敌军七千多人。
按时任八纵司令员兼政委的王新亭多年后回忆,亲训师与亲训炮团“人和马搅在一起,马撞马,人踩人,人挤人,挤成了一圪塔,争相逃命,有的丢了跑不管,有的牵着牲口往麦垅里钻,东奔西窜,完全失去指挥和控制。丢在公路上的炮,还有骡马及敌人的尸体,乱七八糟比路障还难通过,反而增加了我们追击敌人的困难。”可见,即使阎锡山手下最精锐的部队,作战能力也非常一般。
23日,平遥守军四千余人北逃,徐向前令十三纵部队轻装简行,在平遥北部设伏,并令吕梁部队参与伏击。
24日,战斗打响,我军歼敌三千余人,北逃的平遥守军被歼灭。而高倬之的34军依旧在平遥,没有一起北逃,也未伸出援手,大概率平遥守军是高倬之派去探路,步了亲训师的后尘。
(山西省地形图)
号称要“决战”
得知这一消息后的阎锡山恼羞成怒,派野战军总司令赵承绶统一指挥晋中地方部队和野战军,与解放军展开决战,日本战犯原泉福为副司令,原泉福为前侵华日军驻守长治的旅团长。赵承绶命令高倬之的34军北上,自己和原泉福率33军和日本战犯组成的十总队南下,企图在祁县,平遥之间与解放军决战。
25日,由于战役规模扩大,为了打通长治方向的补给线,解放军进攻祁县子洪口,战斗两天多以后,子洪口解放。
赵承绶看我军后勤压力减小,令33军和十总队后撤到太谷,祁县之间,并继续向太谷后撤。趁着解放军和赵承绶之间相持,高倬之率34军从平遥撤回祁县。徐向前元帅两次部署歼灭34军,但都被高倬之跑掉,成为了晋军的传奇。
此时的赵承绶口口声声说要决一死战,但徐向前敏锐的发现,他在为撤往太原做准备。
29日,为防止赵承绶退往太原,形成6万人对10万人的攻坚战,徐向前指挥解放军整体北上,命令太岳军区部队进攻太谷,八纵主力攻击祁县东观镇,十三纵则集结在祁县东观镇以南,派出一个团攻击白狮岭碉堡群。另派晋绥军区部队切断太谷到太原之间的铁路线,切断赵承绶集团后路的同时阻击太原守军增援。
7月1日,十三纵117团攻打白狮岭碉堡群,当天,该地守军一个营被全歼,营长率十几人逃跑后,被赵承绶枪毙。同日,十三纵主力攻克东观镇。
7月2日,发觉退路被切断的赵承绶集中九个步兵团和一个炮兵团,在飞机和装甲车掩护下攻击太谷县董村,企图打通撤退线路。
7月6日,激战四昼夜后,赵承绶发现无法打通交通线,于是向西离开铁路,准备从野外夺路撤回太原。此战可见阎军主力的攻坚能力。

当天晚上,徐向前得知赵承绶已经西逃,非常高兴,当即部署八纵主力攻击祁县县城,十三纵和八纵22旅,以及地方部队包围赵承绶集团。
7日,吕梁军区部队解放交城,下午6点,八纵主力解放祁县,俘虏3200多人。自此,汾阳,孝义,文水,介休,平遥等地之敌与太原方面完全隔绝。
解放全晋中
当晚,十三纵和八纵22旅将赵承绶集团包围在徐沟县大常镇(今清徐县大常村)。
此时,经过连续作战,包围赵承绶集团的部队已经疲惫不堪,不少连队仅有二十多人,十三纵三十七旅尚比较充实,但也经常有每营两个连,每连两个排,每排两个班的情况。而包围圈内的晋军部队则建制还算完整,且近期没有经过大战。
但徐向前依旧决定不给敌人喘息,在野外歼灭该部队,给将来的太原攻坚战创造有利条件。
从事实来看,攻克临汾城虽然歼敌两万多,但自身伤亡一万五千,而晋中战役截至目前也歼敌两万多,还包括亲训师等精锐,但自身减员仅五六千人,可见,即使打的辛苦一点,也要争取在野外消灭敌军是正确的。
此时,赵承绶已经无心恋战,准备逃跑,阎锡山也电令赵承绶从小路撤回太原。但日本战犯原泉福大骂阎锡山是胆小鬼,要求把部队集中起来与共军决一死战。因此,晋军没有集中突围,反而兵分三路向解放军包围阵地进攻。这为解放军后续部队巩固阵地赢得了时间。
10日早上六点,总攻开始,13纵攻击大常镇的34军,34军几十个高层军官被俘,战斗中,34军军长高倬之化妆逃往太原,完成了他在晋中战役最后一次从解放军手底下溜走,堪称山西版“飞将军”。8纵主力围攻南庄的十总队(总队为师级单位)。十总队是阎锡山1945年8月收编的日军精锐编成的师级部队,不仅发双饷,而且士兵一律按尉官标准发饷,并优先供给白米白面,是当之无愧的阎军脊梁。
12日,大常镇,南庄被攻克。残敌缩至小常村赵承绶指挥部以及西范村等周围的四个村内。被压缩在狭小区域内的晋军惊恐万分,赵承绶急令太谷守军第九总队前来增援。但九总队队长郭熙春显然深得阎长官教诲要领,直接弃城北逃,往榆次去了。
15日,徐向前令一百多门火炮轰击敌军阵地,10点左右,八纵和十三纵部分部队发起进攻。
16日,解放军继续进攻,敌人拼死抵抗,并使用了毒气。但仍旧被压缩在了小常村。
当时的小常村有赵承绶总部和33军两个师,第十总队残部合计一万多人。原泉福再也不敢说跟共军决一死战的话了。
此时,徐向前得到情报,说阎锡山派郭宗汾率“南援军团”及飞机到小常村助战,决定抽出部分部队,准备在南援军团出太原后截断其后路,吃下阎锡山送的加餐。并利用赵承绶的逃跑心理,围三阙一,令十三纵和太岳军区部队放松小常村东北角,诱使赵承绶部逃至工事外歼灭。
同日,原泉福带着几个随从,从西范村狼狈溃逃到小常,被解放军一发迫击炮弹击成重伤。他死前对赵承绶总部的参谋处长哀叹:“没想到徐向前的厉害,十总队全完了!”
当天下午,太岳军区部队在十三纵的帮助下攻克小常村,赵承绶被活捉,包括数百日本军官在内的一万多敌军投降。
之后,解放军以秋风扫落叶之势乘胜追击剩余的晋中各县城,敌人望风而逃,有时几个战士追着几百敌军,敌人根本不敢还击,最后只得投降。解放军甚至一度有趁乱直接拿下太原的势头,但阎锡山慌忙撤退包括“南援军团”在内的所有部队,龟缩在太原郊区,勉强保住了太原。
21日,除太原外,山西中部各县解放。解放军各部直逼太原城下。
中共中央在贺电中称赞:仅仅一个月中,获得如此辉煌的战绩,对于整个战局帮助极大。
总结
阎锡山的晋系军阀自清朝灭亡起就一直盘踞山西,跟他同时代的割据军阀大都覆灭,他在山西建设了关内少见的铁路,还能建设太原兵工厂 ,堪称军阀优等生。而徐向前的部队都是晋冀鲁豫野战军挺进中原时“看不上”的二流部队,但即使如此,解放军依然对晋系军阀有压倒性优势。
要我评价的话:解放军是拿着落后武器的现代军队,国民党军是拿着先进武器的封建军队。在晋中战役里,阎锡山的军队得不到人民的支持,对于其占领区以外的情况一无所知,高倬之的34军要探路得怂恿几千人的部队去送死,即使号称精锐的亲训师也派不出有积极性的侦察兵,在没有来得及展开队形的情况下一头扎进八纵的包围圈。这样的部队守城还有一定战斗力,一但到了野外,就只能被解放军消灭。
阎锡山收缩到晋中之后,农业税一度高达50%,迫使农民卖掉妻子儿女交税。解放军进入晋中平原,在麦收之前阻止阎锡山的部队收税,获得了晋中农民狂热支持。老根据地和新区人民联手,有30万民工为6万解放军提供后勤,所以解放军敢于轻装狂奔,甚至不顾后勤线上的敌军据点,越野而行。这才有了6万消灭10万的奇迹。
从战果来看,解放军以六万多人的兵力,不到一万人的伤亡歼敌十万,仅俘虏就抓了8万多,打出了解放战争中第一个“10万+”。从此,山西不再是牵制解放军主力的堡垒,而是支援全国解放的根据地。徐向前不仅超额十倍完成了“歼灭一到两个师”的任务,还给关内解放军提供了一个后勤基地,为淮海,平津战役的胜利贡献了山西力量。
附录:晋中战役主力部队后期情况
华北军区第一兵团: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8兵团,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上的二十个兵团之一,其前身是华北军区第1兵团。1948年5月,晋察冀军区与晋冀鲁豫军区合并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华北军区,以晋冀鲁豫军区前方指挥所及所属第8、第13、第14纵队编为华北军区第一兵团,华北军区第一副司令员徐向前兼任兵团司令员和政治委员,6月中旬~7月下旬进行晋中战役。7月,第14纵队归华北军区直辖。8月,由太岳军区部队组成第15纵队列入该兵团建制。1949年2月,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8兵团,下属60,61,62三个军。1949年4月,太原战役结束后改隶属第一野战军,参与解放大西北作战,11月下旬,改隶属第二野战军,由陕南进入四川,12月参加成都战役。1950年4月,第十八兵团番号撤销,所辖各军分别组成川西、川北、西康(今分属四川和西藏)军区。
华北军区八纵:华北军区八纵是华北军区部队中表现最出色的一个纵队,八纵的前身是晋冀鲁豫野战军第八纵队,是在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转出作战后,1947年8月由太岳军区部队组成,这支部队归入主力纵队建制的序列后,从此开始了在解放战争中的出色表现。观其战史亮点,八纵打运城,攻临汾,战晋中,克太原,仗仗是主力,仗仗打的精彩,让人刮目相看。
1948年5月,归入华北军区第1兵团建制,1949年2月,被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60军,隶属于人民解放军第18兵团,下辖178,179,180师,179师即为原华北军区23旅,即“光荣的临汾旅”。4月参加太原战役,后随兵团归属第一野战军建制,参加解放大西北的作战,11月,随兵团归第二野战军指挥,12月,从陕南进军四川,先后解放广元、剑阁、绵阳、金堂等16座县城,并配合第二野战军主力解放成都市。1950年1月,第60军领导机关兼成都警备司令部,2月,军领导机关改兼川西军区领导机关。川西地区解放后,该军在参加地方政权建设、征收公粮、改造与整编国民党军起义部队的同时,进行了11个月的剿匪作战,共歼灭土匪6万余人。
1950年底,除留第178师于川西地区外,军部率第179、第180师和第181师(12月由第61军调入)移驻河北省沧县、青县地区整训。1951年2月,第60军改编为中国人民志愿军第60军,参加抗美援朝战争。在抗美援朝期间,4月-6月,该军参加了第五次战役,期间,所属第180师由于和上级通讯不畅以及友邻部队配合不佳,导致陷入被动,最终被击溃,4000多人分散突围归队,另有5000多人失踪或被俘,成为朝鲜战争中我军最大挫折,该师政治部主任吴成德被俘,是朝鲜战争中我军被俘最高军官。1952年秋配属20兵团,承担文登里到北汉江防务。1953年打击南朝鲜第五师和883.7高地,181师创造了朝鲜战场防御作战以来首次歼敌一个团大部的范例,受到志愿军司令部表扬。
1964年12月20日,180师番号撤销。师直(欠高炮营)、步兵第540团、炮兵第560团调归安徽省军区建制,组建安徽省军区独立第1师。1969年12月由原第60军181师改称陆军第180师,1985年1月第180师又恢复第181师番号。
1985年,在百万大裁军中,60军撤销番号,第178师因为成立历史较短、资历较浅而被撤编,师部改建为第1集团军炮兵旅;第179师调归第12集团军;第181师改属第1集团军,1996年,181师改编为武警部队。
华北军区十三纵:华北军区第13纵队是解放战争时期由晋冀鲁豫军区第13纵队发展而成的。1948年2月,太行军区两个旅和由改归晋冀鲁豫军区建制的华东野战军第1纵队独立师合编,组成晋冀鲁豫军区第13纵队。随后参与临汾战役。5月,归属于华北军区第一兵团。1949年2月,根据中央军委关于统一全军编制及部队番号的命令,华北军区第13纵队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61军,隶属于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8兵团,下属181,182,183师。4月,参加解放太原的战役,后划归第一野战军转战西北,182师曾执行西安市卫戍任务,11月,调归第二野战军建制,参加解放大西南作战。1951年3月,第181师调归第60军建制,参加抗美援朝战争。第182 师调归第11军建制,10月,改编为铁道兵。第183 师各团改编为川北军区所属独立团。1952 年7月,第61军番号撤销。
华北军区十五纵:1948年8月,太岳军区部队主力编成华北军区第15纵队,列入华北军区第一兵团建制。1949年2月,华北军区第15纵队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62军。下辖第184、第185、第186师,隶属第18兵团。4月参加太原战役,后随兵团归第一野战军建制,参加解放大西北。8-9月,在野战军直接指挥下参加兰州战役,11月,西北独立第1军改编为西北军区独立第1师,归第62军指挥。同月,第62军随兵团转隶第二野战军指挥,参加解放大西南的作战,参与解放成都战役。1950年2-3月,进军西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