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场战争中,山西省由于位置相对封闭,因此形成了一个相对独立的战场。在这个战场上,没有几十万大军捉对厮杀,也没有整个纵队的炮兵和成建制的坦克部队。
但山西战场的战斗同样可歌可泣,从1947年8月到1948年7月,解放军以六万多人的二线兵力对抗将近三倍于自己的阎锡山精锐部队,连续解放运城,临汾,晋中,歼敌十余万,领先于其他大部分省份在三大战役爆发前将山西大部解放,为全国解放提供了有力的后勤基地。
(山西战场上,解放军就是用这样的方式开凿地道,通过地道爆破的方式解放了运城和临汾)
战役背景
1947年7月23日,就在毛泽东主席令刘邓率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跃进大别山的同时,也要求陈赓兵团挺进豫陕鄂。
从此,长期作为山西战场主力的陈赓兵团离开了山西。
此时,站在全国的视角来看,虽然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攻入了国民党军比较空虚的中原地区,但毕竟损失惨重;陕北战场上,虽然取得了一些胜利,但是毕竟比起胡宗南的部队来说西北野战军绝对实力还是过于弱小,靠着灵活的战术才能周旋;东北战场上,国民党军被压缩在锦州,长春,沈阳等几座孤城,但是三战四平带来的负面影响还是让东野对进攻大城市有所顾虑;山东战场上,华东野战军在孟良崮消灭了整编七十四师,总算是遏制住了对山东解放区的重点进攻,但是解放区遭到严重破坏,这个关内解放军手中唯一建制还算完整的省急需休整。
总之,在此时全国各个战场上,解放军都处于一种能取得小胜但难以取得大胜,尤其难以攻破大城市的状态。
山西战场上也不例外,山西是一个相对独立的战场,东有太行山,西有吕梁山,南部有黄河天险,北部有长城,太原和西柏坡直线距离只有130公里,阎锡山总部和解放军总部却相安无事,可见山西独立性。
1947年春,晋冀鲁豫军区以陈赓第四纵队发动晋南攻势,取得了解放县城22座的战绩,但是对临汾,运城两座大城就进攻乏力,1947年4月,中央军委就指示“相机夺取运城”以彻底解放晋南,但第四纵队进攻运城最终以失败告终。更何况7月,第四纵队已经挺进豫西,山西战场上缺乏主力部队。
二打运城
1947年6月,徐向前从延安出发,被派往其家乡——山西,担任晋冀鲁豫军区第一副司令,主持山西的工作。
1947年8月,面对山西战场缺少主力部队的现实,晋冀鲁豫军区以太岳军区的部队为主组建为晋冀鲁豫军区第八纵队,王新亭任司令员兼政治委员。
10月8日,晋冀鲁豫军区以第八纵队为主力,另有吕梁军区独立第三旅,各个地方部队团,合计19个团的兵力攻打运城。解放区人民积极支援,光门板就捐献了17万块。
11月中旬,运城城东,城北的外围据点基本肃清,即将开始破城之战。此时,胡宗南派整编36师师长钟松率四个半旅2.5万人兵分两路自河南的灵宝县,陕县北渡,从山西平陆县登陆增援。
11月12日,中央军委命令正在晋南休整的西北野战军第二纵队(纵队司令为王震将军)协同晋冀鲁豫第八纵队,暂时放弃攻打运城,开赴平陆县阻击敌军。
13日-16日,敌军遭到我地方部队阻击,但由于敌众我寡,未能阻止敌军前进,由于此时我军已经撤围,部分敌军于16日下午进入运城和守军会和,接出部分家眷。期间,敌军趁我军撤围,对我军攻城阵地和物资进行了破坏和焚毁。
18日-22日,我军在王新亭,王震两位将军的指挥下,在平陆县的张村垣等地击退敌军四次进攻,并在杜马歼灭部分敌军,其余大部撤回黄河以南,我军虽然未能实现歼灭敌增援部队的目标,但也成功击溃了敌军。该次阻击史称“杜马阻击战”,在今平陆县建设有纪念该战役的烈士陵园。
攻运城未克,打援未歼,八纵纵队司令员兼政委王新亭主动承担了责任。他向军委和军区写了检查报告。
毛泽东主席立即复电指出:“攻运未克,打援又未全歼,在指战员中引起一时情绪不好,是很自然的。但我军精神很好,一、二仗打不好并不要紧,你们只要虚心总结经验,许多胜仗就在后头,望将此意向指战员解释。”
二打运城我军歼敌2000多,俘获100余人。杜马阻击战我军损失3200多人,歼敌3700余人,俘获700余人。

攻打运城暂时告一段落。
三打运城
12月,晋冀鲁豫军区再次筹划攻打运城,考虑到部队为新组建部队,攻坚能力欠缺,西北野战军派第二纵队至山西战场,以王新亭为司令,西野二纵司令员王震为政治委员组成运城前线指挥部,统一指挥两个纵队(欠八纵22旅)及晋绥军区第三旅,太岳军区部队合计4万多人解放运城。
而国民党方面则由西安绥署两个团1个营和晋南16个县的保安团合计1.3万人负责防守运城。
虽然解放军有绝对兵力优势,但是八纵是地方部队新组建的纵队,二纵则是此前长期在西北战场和绝对优势的胡宗南敌军周旋,核心359旅中原突围后只剩两千多人,后补充三千新兵,独立第四旅为地方部队划转,仅有两千多人,装备也很差,只有渤海军区教导旅改编的独立第六旅齐装满员且装备较强,该部是为了补充损失惨重的西野二纵,中央特殊关照,从山东渤海解放区招募的部队,在中央和华东军区的特殊关照下,装备精良,接收了大量孟良崮战役中缴获的武器和技术人员,1947年11月划归西野二纵指挥,但缺乏实战经验,且和其他西野部队配合经验不足。
总体来说,解放军在装备上处于劣势。
另外,虽然在运城战场上解放军有兵力优势,可从整个山西战场来看,晋系军阀阎锡山还有十几万兵力,国民党西安绥署也可以随时调兵渡过黄河支援。
而解放军在太原以南的山西战场只有几万兵力。西北野战军本就处境艰难,能派出二纵支援已是不易;另外,刘伯承带领的晋冀鲁豫军区主力部队刚刚挺进大别山,陈赓兵团也已出外线,这都是党中央全国战略下的部署,因此不太可能再对运城战场有所支援。
因此,从全盘的角度考虑,解放军是劣势一方,好在运城守军主力为西安绥署下辖部队,阎锡山对救援运城并不上心。在这次战役中充分发挥了国军“友军有难,不动如山”的优良传统。
12月16日,解放军开始进攻运城,战至23日,城西,城北外的据点被扫清,西野二纵独立第六旅包围了运城东南安宜镇守军。
24日,前线指挥部获悉,国军西安绥署派四个旅北渡黄河增援运城,遂决定于25日拂晓提前对运城发起总攻。
25日,两次猛攻未果。前指立即调整部署,增调独立第3旅打援;由于缺少攻城的重炮,令八纵第23旅进行坑道爆破炸开城墙,开辟冲击道路。
26日晚,第23旅由10人组成的爆破队潜入老北门附近城壕,在没膝的冰水泥浆中连夜实施坑道作业。
27日拂晓,在城墙下挖成可装填3000千克炸药的药室。黄昏,一举将城墙炸开20余米宽的缺口。各部队迅速攻入城内,经激烈巷战,至28日上午全歼守军,占领全城。与此同时,安邑镇守军在突围中也大部被歼。
此时国民党军增援部队前锋已过黄河,获悉运城已失,退回黄河南岸。
三打运城我军伤亡8500余人,全歼守敌1.3万人。
(王震将军在前线指挥部队)
总结
自此,国军在晋南地区只有临汾一座孤城。此役中,山西部队用太平天国时期坑道作战的办法,攻克了一座较大的城市,这也是我军在战略反攻阶段攻克较早的大城市之一(仅晚于石家庄),锻炼了攻坚能力。
毛泽东同志在《将革命进行到底》一文中写到:我军在攻克石家庄、运城、四平等城市的战斗中学会了攻坚战术,人民解放军组建了自己的工兵和炮兵。
附录:解放战争中双方编制科普
解放战争前中期,由于国共双方的裁军协定,国军将师,军,集团军分别改编为整编旅,整编师,整编军,又由于形势变化,部分部队未改编完成。因此,解放战争中,国军的旅一般对应的是师级单位,师则要辨别是整编师还是普通的师,整编师对应的是军级单位。
解放军方面,由于同样存在师级编制的上限,加之抗日战争时编制的历史性原因,因此旅成为部队基本单位,对应一般的师级单位。旅的上级为纵队,对应军级单位。
此外,解放军还有军区,军分区等编制。其中,大军区如晋察冀军区,晋冀鲁豫军区由中央军委直接管理,其下设有二级军区,如晋冀鲁豫军区下设太岳军区,吕梁军区等,这些军区下设有军分区。各级军区可以指挥其直属的部队,也可以指挥下级军区或军分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