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战争期间的国军,特别是蒋介石手下的中央军,也玩起了所谓的机械化。别看现在的机械化,一车一炮的,那时候有辆车就能吹一吹“机械化”了。凭着美援和收拾的日军遗留下来的装备,中央军还真搞了不少装甲部队和汽车部队,还有榴炮部队。
早在抗战期间,中央军就打算把这些混一锅端出来,搞个突击纵队,解放战争一开打,这计划终于有机会实施了。这所谓的快速纵队,配置还挺丰富的,一个坦克营、一个汽车营、一个整编旅,外加榴炮、工兵这些技术部队。理论上这帮人能快速机动,火力又猛。
但实际上,这计划听着挺美,操作起来就是另一回事了。
01
首先是各种部队互看不顺眼,又缺少懂得如何整合这帮人的指挥官,配合起来自然是一塌糊涂。结果,这最顶尖的第1快速纵队,1947年一开年就在鲁南被人家给端了。咱们再来扯扯国军的快速纵队。这玩意儿虽然名字还挂着,实际上后来多是配给攻击兵团使,但真说起来,这快速纵队的实际效果,和最初的想法比起来,那差得不是一星半点。
反观华北的傅作义,这老哥的队伍就玩得风生水起。特别是他的亲信部队第35军,动辄就是400辆汽车的阵容,让人一看就知道这帮人的机动能力不是盖的。对面咱们这边,自然压力山大。你可能会问,傅作义这汽车兵团从哪冒出来的?为啥他的汽车机动力这么给力?
首先,傅作义这个人名声上是个防守高手,但其实他指挥作战,一有机会就喜欢搞些突袭、奇袭。他手下的老将刘一平就评价他,说大家都知道傅作义是守城的,其实他更信奉攻击是最好的防御。傅作义的思路是在防御时要尽量反攻,通过逆袭、突袭达到防守的目的。
02
在傅作义那帮部队里,强调的是快、猛、准。老傅手下的步兵训练得特别苛刻,背着五十斤重行军六十里的夜行军训练可不是吃素的。这种训练方式,让他的精锐部队能“集合快、出发快、行军快”,在战场上一出手就能露出锋芒。
不过,让士兵一直这么硬吃力行军,虽然锻炼出了体能,但真要打快速突袭战,这样的脚程还真不够看。所以,傅作义除了练步兵,也没忘了搞骑兵和汽车兵。回头看他的历史,早在三十年代,1936年的百灵庙战斗,老傅就用了20辆晋造装甲车和24辆汽车来做钢甲快速部队,和步兵一起配合作战,那场面挺是给力的。
到了抗战胜利时,傅作义那时候已经是第12战区的大佬了,但手下的部队和接收的日军装备都算不上丰富,尤其是那120辆日式汽车,虽说是好东西,但数量上还是显得有点寒酸。这点存货,想要真正实现机械化、汽车化的快速行军,条件还真是有些勉强。
说到底,老傅的部队虽然意识到了汽车化的重要性,也有一定的基础和尝试,但如果只凭这些日式旧车和抗战时留下的杂七杂八的车辆,想要大规模推进汽车化机动战,那还真是有点力不从心。
03
在1946年,傅作义那边明白着急着提升机动战和后勤支持的能力,于是美国援助的辎重汽车兵第1团就被派命从云南昆明一路奔向绥远,归傅作义指挥。说起来威风,这个团有400多辆车,大部分是GMC十轮大卡车。但这行程简直不太顺,一路上碰到山洪,路况糟糕,车损严重,整个行动延误,车辆损失惨重。
到了1946年8月初,情况是这样的:只有45辆车到了归绥,13辆到了包头,13辆在吴忠堡被堵住了,22辆在平凉和吴忠堡的路上,20辆到了平凉,173辆车在宝鸡和平凉的路上,宝鸡有65辆车待修,广元到宝鸡的路上有52辆,广元还有15辆修理中。为了把这些车辆尽快送到绥远,各方面都开始调配汽车轮胎、油料和备件,定了个大限,必须在8月25日前到达绥远。为啥这么着急呢?

那时候,傅作义被蒋介石指派去增援大同,就在大同、集宁战役关键时期。原本大同是阎锡山的地盘,为了让傅作义全力以赴,蒋介石把大同的地界也划给他了。傅部的增援部队从9月初开始动作,动用了一部分辎重汽车第1团的GMC十轮大卡。到了10月,傅作义部队再次突袭张家口,用的车辆中还是有不少是辎汽1团的美式大卡。
但说实话,辎重汽车第1团的这批车辆并没让南京那边或傅作义太满意。到了1946年底,傅作义向上头报告,辎汽1团还剩下435辆车。具体来说,第3营用105辆车运军品,宝鸡那边因为缺胎缺料有50辆车待命,报废的车有7辆。真正抵达绥远的车有273辆,参与张家口突袭的有222辆。不过,因为轮胎磨损严重加上备件缺乏,经常能用的车只有130辆。这情况让南京那边怒火中烧,觉得辎汽1团这是在搞鬼。
04
黄镇球上报的理由一箩筐,什么渡口不好使、路途遥远又难行等等,这些都成了车辆受损的主因。他们甚至撤了团长的职,但查不出来舞弊的证据。不过南京那边听了这话半信半疑,觉得既然已经花了那么多钱换轮胎修备件,车况还这么惨,这里面肯定有猫腻,坚持要深查。
为了不影响傅作义部的行动,南京又额外拨了200辆新车过去。这批新车直接给了傅作义,他没把车分到辎重汽车第1团,而是给了自己的亲信部队——第35军和暂编第3军。这些新车大部分时间闲置,所以保持得还不错,一用起来就是满血复活。反观辎重汽车第1团,车况就惨多了。到了1948年国军查车的时候,暂3军有90辆道奇T234卡车和5辆指挥车都能用;第35军的车也挺完整。而辎重汽车第1团的车,234辆能用,其中十轮卡211辆,但待修的车就多达186辆,主要是十轮卡158辆,基本上只有一半多点车是真正能跑的。
到了1947年底,傅作义当上了华北“剿总”总司令,这下他有权指挥北平总部的配属部队,其中就包括辎重汽车第22团和第23团。这个位置让他对汽车部队的调配和使用有了更大的自主权。
所以说,傅作义那边的车队运作,常常是剑走偏锋。他用这些辎重汽车部队转运兵力,战时损失也就由这些部队承担了。像1948年的涞水战役,傅作义手下的第35军遭了不小的打击,辎汽22团就损失了26辆道奇T234卡车。
05
华北地区的国军可用的汽车团里,辎汽第1团、辎汽第22团和辎汽第23团一共有1000余辆车可用,而暂3军和第35军加起来也有近200辆车能上路。11月份,华北又添了200辆新的道奇T234,看起来是要在大战之前再充充电,准备好全力以赴。
然而到了平津战役,傅作义还是拿出了自己的看家本领,派第35军用400余辆车去张家口支援。但在回北平的路上,华北的第2兵团就给他们设了个埋伏,结果在新保安将他们围个正着。这次行动,不仅辎重汽车第1团的车参与了,第35军自己的所有汽车也都上了线,车型以GMC十轮卡和道奇T234为主。
这么一来,虽然傅作义有足够的汽车资源,能快速机动部队,但在战争的复杂局势中,这些优势并不总能转化为胜势。而且,当车辆在战事中损失,那些辎重汽车团就得承担重建和补充的重任,不断地循环补充,试图维持战力。
傅作义的第35军,那真是个特别依赖汽车的部队。虽然他们的编制里没有装甲兵,炮兵力量也就那么回事,几门美式105毫米榴弹炮,加上两个步兵师各自的一个日式山炮连,还有从张家口带走的一个野炮营。说白了,这部队主要还是靠卡车来实现机动,每个步兵连能分到四五辆卡车,基本上能挤多少人就挤多少。
张家口东撤的时候,傅作义还打算带上原暂3军的第104军的一个师。不过最后因为郭景云那边搬了些军械设备、面粉和些无关人员,还有当地的一个保安团和一个野炮营,所以那个104军的师就没带上。傅作义的第35军不是总靠车动,近距离打的时候还是老老实实用骡马,指挥员骑马,其他人徒步。真要紧急机动时,才上车冲。
虽然依靠汽车大大强化了傅部的机动突袭能力,但这样的部队自身的火力和后勤支持都相对薄弱,炮兵少,带的粮弹也有限。一旦被逼到角落,没了汽车的快速机动,这部队的锋芒就大打折扣了。所以,当第35军被逼入新保安的时候,它的命运其实已经注定了。
随着第35军的灭亡,大量的汽车也落入了我军手中。这里面不乏一些刚刚到手的新车,这些车后来为我军的作战提供了巨大的便利。这就是战争,时常意味着一方的损失成了另一方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