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21日,第六个国际茶日之际,《中国古树茶资源状况白皮书(2025)》(以下简称《白皮书》)正式发布。这份由国家创新联盟与西南林业大学联合推出的权威报告,首次系统整合全国古茶树资源数据,揭示了中国古茶树的生态密码、文化价值与保护路径,为全球茶树种质资源保护贡献了“中国智慧”。
一、数据亮点:古茶树“家底”首次全景呈现
根据《白皮书》,全国古茶树总量达“5645.74万株”(含树龄不足百年的野生型茶树),较2024年新增21.48万株。其中,“云南以5494.67万株独占97.32%”,贵州、广西、重庆等地合计占比不足3%。值得注意的是,此次统计首次纳入广东、海南等非传统产茶区的数据,并更新了重庆、四川、湖北等地的资源分布,标志着我国古茶树资源调查迈向“全覆盖”时代。
云南仍是无可争议的“古茶王国”,其核心分布区集中在澜沧江流域、哀牢山及高黎贡山山脉。临沧、普洱、西双版纳等地的原始森林中仍存有大量未被完全探明的野生茶树群落,未来或将为全球茶学研究带来新突破。
二、云南:世界茶树的“基因之源”
云南不仅是古茶树资源的“量”之冠,更是“质”之巅:
1. 起源密码:
临沧勐库大雪山2700年古茶树、景迈山千年万亩古茶林等,为茶树起源与演化研究提供了活体证据,证实云南是世界茶树的唯一起源地。
2. 种质宝库:
云南大叶种茶基因多样性丰富,是培育抗逆性强、风味独特新品种的关键资源。例如,勐库大叶种茶被列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其衍生的冰岛茶、昔归茶已成为国际高端茶叶市场的“黄金名片”。
3. 生态典范:
以“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入选世界遗产为代表,云南古茶树生态系统展现了“林茶共生、人地和谐”的永续发展模式,被《白皮书》誉为全球古树保护的“中国方案”。
三、保护创新:从“单株保育”到“系统守护”
《白皮书》指出,我国古茶树保护已从单一植株保育升级为生态系统整体保护:

1、科技赋能:
依托大数据平台动态监测古茶树生长,建立“一树一码”溯源系统,确保每片茶叶可追溯至源头。
2、法治护航:
云南、贵州等地率先立法,将伴生植被、微生物群落等生态要素纳入保护范畴。《云南省古茶树保护条例》实施两年多来,为古茶树建立“健康档案”,划定核心保护区,严控过度采摘。
3、文化融合:
布朗族茶神祭祀、哈尼族古茶药方等民俗被纳入非遗保护,古茶树成为民族文化的“活态基因”。
四、挑战与未来:构建全球茶资源保护新范式
尽管成果显著,《白皮书》仍揭示多重挑战:
1. 数据盲区:
云南曲靖、玉溪、文山等地古茶树统计数据尚未完全整合,部分野生群落仍未被探明。
2. 保护压力:
商业化开发与生态保护的矛盾亟待平衡,需警惕过度采摘对古茶树的伤害。
3. 国际协作:
未来需加强种质资源共享,推动云南大叶种茶基因库的全球化应用,助力应对气候变化对全球茶产业的冲击。
五、附图:
茶香千年,守护不息
《中国古树茶资源状况白皮书(2025)》不仅是一份资源清单,更是一份生态宣言。它提醒我们:每一株古茶树都是自然与文明的“双遗产”,是留给未来的“绿色银行”。保护古茶树,不仅是守护一片树叶的生机,更是传承千年文明的根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