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自《少昊—太阳凤族时代》一书

  良渚文化分布广泛,主要分布环太湖地区,考古发现600处良渚文化遗址良渚文化代表遗址是良渚古城遗址位于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距今5300-4300年。良渚古城由宫殿区、内城区和外城区构成,总面积约6.3平方公里

  考古发现,良渚人有发达的稻作农业、先进的手工业、复杂的社会分工、明显的阶层分化,均表明在距今5000年前,良渚地区已经建立早期区域性方国,进入了文明阶段。

  在良渚遗址出土了玉鸟、玉琮玉钺等众多玉器,其中有代表性的是反山12王陵出土的玉琮玉钺玉琮6.5公斤,被称为“琮王”,东南西北4个侧面刻有八个戴羽冠神祖像。

  玉钺,高17.9厘米,刃宽16.8厘米,是目前发现唯一一件雕琢神祖像的玉钺,有“钺王”美称,其神祖像与玉琮一致。这两件玉器纹饰雕刻精美,用了浮雕、阴刻等多种技法,体现了良渚人技艺之精湛,表明了上古的良渚人掌握了最先进的雕琢技艺。

  良渚部族以琢玉技术闻名,“琢”字左方的“豕”,代表是“猪”,猪是他们部族的崇拜物,“琢”这个字是后人对该部族“琢玉”文化贡献的纪念,其部族是华夏琢玉业技术的始祖,成语“精雕细琢”早期的出处应来源于此。

  良渚先民创造了上古文明,他们的祖源来自哪里?

  良渚的祖源来自河姆渡部族,河姆渡先民是东夷凤族在距今 7000 前后南下的一支部族。东夷凤族和河姆渡部落联姻,族男性后裔“走婚”到河姆渡部落,并在此繁衍发展。河姆渡部族崇拜的太阳凤鸟和猪(豨),就是早期东夷凤族文化特征。

  河姆渡先民在距今5600年前后分离出凌家滩这支部族,后来这两处居民为什么在5300 年前后突然消失了呢?

  考古队在凌家滩一些遗址发现有水浸的痕迹。专家对这里的土壤进行检测,发现 5000 多年前这里曾经发生过一次特大洪水,将周边的区域全部给淹没。而海拔更低的河姆渡遗址也是在那次洪水中淹没。后来在良渚遗址生存的先民,应该河姆渡和凌家滩这两处居民在那次大洪水的幸存者,他们都是河姆渡文化的继承人

  我们现在发现良渚遗址有世界上最早的大型外围水利系统,这体现了良渚人的智慧,也是他们吸取了祖先用生命教训换来的结果。良渚人的后裔应是防风氏部族《史记 . 夏本纪 . 索隐》引《系本》载:“豕韦,防姓。”防姓即方夷。方夷与风夷合婚,便为防风氏。

  我们来看一下南北两地相同的文化特征

 

图一 台湾故宫馆藏 鹰纹圭凤图腾

  

 图二 日照天台山少昊凤石

  图一是龙山文化鹰纹圭上的凤图腾,图二是上古的“石凤”,也被称为“少昊凤石”,在2017日照天台山被发现,重量有数十吨,经初步判断是龙山时期文物。在上古,鹰就是凤,凤鸟崇拜是东夷文化最显著的特征。

解读上古八大遗址(七)良渚文化遗址

  上图是河姆渡出土的“双凤崇日”象牙蝶形器,它的寓意是河姆渡是一个崇拜太阳神鸟的部族,根源来自东夷太阳凤族。左右两只凤鸟,代表东夷部族和河姆渡部族都崇拜太阳神鸟。

上图是日照天台山遗址的石猪和河姆渡遗址的陶猪,猪崇拜是东夷地区母系氏族社会早期崇拜的产物。

上图是河姆渡猪纹陶钵和凌家滩玉猪

 上图是凌家滩遗址出土的“玉鹰”,它由鹰猪形双翅组成。这件玉鹰的寓意是:他们的根源来自东夷太阳凤族。是东夷凤族后裔南下的一支。这支部族崇拜凤和猪。凤是他们的始祖图腾,猪是他们的崇拜物。南下的这支东夷后裔,先后发展出了河姆渡和凌家滩这两支部族。

  良渚玉琮和玉钺都刻有相同的头戴羽冠神祖纹,这是良渚人的神祖图腾。这两件神祖像都有相同的“介”字形冠。

  上图是河姆渡文化 双凤负日纹骨匕,两只双头凤中间有“介”字形冠

 上图是山东日照两城镇出土的神面纹玉圭,神面纹上有“介”字形冠

  上图是龙山文化“鹰纹圭”上的太阳神图腾,中间有“介”字形冠。

  上面的玉琮、玉钺、双凤骨匕,和东夷两件玉圭上的“介”字形冠是一致的。说明他们之间的关系是一脉相承。特别说明,这种端刃半圆形状的玉钺,是东夷伏羲老支部族独有的形制,这更加印证了他们的根源来自东夷太阳凤族的事实。

  在华夏五千年前东方,出现了大汶口文化和良渚文化,一南一北遥相呼应,呈现双雄局面。他们本为同根同族,从(南支部族)玉钺端刃弧度变化和上古婚姻风俗,说明他们之间有联姻关系。通过大汶口文化的强势对外扩张来推断,大汶口部族在距今5000年前后,应是华夏中心区域的主导者。

  我们现在考古历史,大多重视物质层面的遗存,很少研究遗存背后精神层面的人文历史,这样与历史的真相可能会有所不符。例如:现在的北京和上海,如果几千年后的人类只通过遗存考证,发现上海有造币厂和印钞厂,可能就会认定上海是这个时期的国家首都。

  在大汶口文化陵阳河遗址和尧王城遗址考古研究中,目前就存在这方面的问题,这导致其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没被发掘出来

  陵阳河遗址重要的文化就是陶文。对于大汶口时期的陶文,唐兰、蒋勋、于省吾等先生认为是文字或文字的远祖。专家们对陶文的解读各不相同。以陶文“好运”为例,有解读为“日月山”、“日云山”、“日火山”“日鸟山”等。

  我对这个陶文的研究也经历了五个阶段,在每个阶段都有不同深度的理解。刚接触陶文时我和大部分人一样,也认为是“日月山”,后得知于省吾先生解读为“日云山”,释为“旦”字,因为于先生是古文字专家,故深信不疑。之后多次参加太阳节,有燔柴燃火的过程,对这个陶文有了新的认识,认为是“日火山”。

  后来经过多年对太阳文化不断的探索,体悟东夷先民对太阳神鸟崇拜的重要性,应是“日鸟山”。再后来,感悟东夷先民不能只是为了刻画这个图像,它一定会代表某种美好的寓意,结合东夷先民崇拜太阳风俗和该陶文的重要性,它代表的寓意应是“好运”。先民相信在每年的“祀日祈福”太阳节,太阳神鸟就会降临,赐给他们好运。

  从专家学者解读的陶文来看,大多是通过平面图像结构来解读,很少从实际用途和寓意来解读。举个例子,我们现在见面一般会握手,如果握手这个图像出现在陶文上,通过平面图像结构来解读,“两只手握在一起”,但真正代表的寓意是“友好”。

  经过多年不断的探索研究,陶文现已全部破译。分别代表“好运”、“吉祥”、“丰收”等美好寓意。它是华夏五千年前最美的祝福,也是华夏文明最早的礼仪。

  此陶文使用礼仪等级清晰,用途寓意美好,已有明显的规律和体系,是真正意义上的文字。上古先民会把世间寓意最美好、最贵重的东西带到身边。这也是我们近代人的想法。

  大汶口陶文距今5000年前后,从成熟的等级礼仪制度及寓意来分析,它至少在之前还有近千年的文化传承,但这还不包括文字的早期阶段。现在看来,中华有文明的历史何止五千年?

       太阳凤族文化研究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