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子,墨家创始人,本名墨翟,一说宋国(今河南东部、山东西部)人,一说鲁国(今山东)人,生于公元前476或480年,卒于公元前390或420年,享年约60岁。
墨子的问题
墨子的问题,是从平民、“游侠”的角度出发,探索人与人、人与国家之间的关系。
墨子对于周代早期的传统典制、礼仪、音乐、文学等,抱有怀疑的态度,怀疑它们的合理性和实用性,并力求加以简化。
游侠精神的哲学化
墨家,起源于周朝后期,失势的武士阶层——“侠”。他们言必信,行必果,以互助互利为道德准则。墨子将这种江湖义气,升华为“兼爱”哲学,反对儒家“爱有差等”。
墨子对儒家的批判
墨子对儒家的批判有4个方面,分别是:
第一,儒家不相信天或鬼,导致“天鬼不悦”;
第二,儒家坚持厚葬,浪费民众的财力、精力;
第三,儒家“盛为声乐以淫遇民”,结果只是少数贵族奢侈享受;
第四,儒家主张宿命论,造成民众怠惰、顺命。

这种批判,源于社会阶层的差异——墨子代表底层民众,质疑一切华而不实的上层建筑。
兼爱
墨子认为,天下所有的人,都应当不分高低,彼此相爱,也即是“兼爱”。“兼爱”思想,是游侠职业道德(有福同享,有祸同当)的自然延伸。
非攻
墨家有一个严密的组织,足以进行军事行动。墨家的这种组织的首领,称为“钜子”,墨子是第一位“钜子”。
墨子及其追随者,与当时的其他游侠有所不同:
第一,其他游侠,只是雇佣兵,谁雇用,便为谁卖命;而墨子和他的追随者们,则反对任何侵略战争,他们只为防御性战争效劳。
第二,其他游侠,只是武士的职业道德;而墨子和他的追随者们,则对武士的职业道德,进行理性化的解释。
天志和明鬼:功利主义的信仰工具
墨子为推行兼爱,巧妙地调和信仰与实用主义。墨子宣称,鬼神能“赏贤罚暴”,却又简化祭祀,称“节用”方为真利民。这种将宗教工具化的思路,与其“三表”中的“对国家和民众有利”一脉相承。
国家的意义
墨子认为,为了让民众实行兼爱,不仅要有宗教的规范,还要有政治的规范。国君的任务,应当是:监察民众,奖赏实行兼爱的人,惩罚不实行的人。
墨子认为,一个国家,只能有一个是非标准——“义”,这个“义”只能由国家制定。这是由于,墨子生活的时代,政治混乱,使许多人倾向于中央集权,认为即便专制,也比混乱要好。
#artContent h1{font-size:16px;font-weight: 400;}#artContent p img{float:none !important;}#artContent table{width:100% !import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