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半年来,睡眠仿佛悬在细丝之上。窗棂的微响、远处隐约的车鸣,甚至心跳的搏动,都足以将我从迷蒙的边缘骤然拽回清醒的岸边。辗转反侧,再难沉入那深邃的梦之渊薮。白日里,挥之不去的疲惫便如影相随。窗外,雨季的脚步渐近,雨水时疾时徐,敲打着屋檐与树叶,织就一张细密的网。踏着这或疏或密的雨声,我再次遁入书海汲取力量,这个避难所啊!总是心的依傍

1.
  今日邂逅了庄子,听这来自千年的回想,他悠然讲述了一个在无数典籍轶闻中熠熠生辉的故事。年逾百岁的尧帝,深感力衰,欲效仿古贤,寻觅一位真正的贤者来托付天下。他听闻深山中隐逸着一位高洁之士,名曰许由。尧帝不辞辛劳,入山相访。当尧诚恳地表明来意,欲将至尊之位相让时,许由的反应却出人意料。他非但没有欣喜,反而视此邀约为一种巨大的“污浊”。他直言不讳地拒绝了尧,其言辞之决绝,态度之疏离,令人咋舌。待尧的身影消失在蜿蜒的山径,许由内心的不适感愈发强烈。他疾步奔至清澈的溪涧边,俯身掬水,一遍遍清洗自己的耳朵,仿佛那邀请的话语是沾在耳廓上的污秽尘泥。恰在此时,他的至交好友巢父牵着一头青牛悠然路过,见状大为诧异:“老友何故在此发痴,清洗耳朵?”许由叹息道:“唉,适才听了一番极其污浊不堪的言语,脏了我的耳朵!”巢父追问缘由,许由便将尧帝请他出山为帝之事和盘托出。巢父听罢,非但未表同情,反而面露不悦:“哎呀!你这人真是自私得紧!你在此洗耳,这溪水岂不被你洗脏了?我的牛儿还怎么饮用这洁净之水?罢了罢了,我牵它去上游寻干净的水源!”说罢,竟真拉着牛儿,头也不回地逆流而去了。

    太爱庄子了,读至此处,我忍俊不禁,这两个可爱逍遥的人啊,越回味越觉得韵味悠长。许由那近乎偏执的洁癖,巢父那夸张的避之不及,他们共同构筑了一种超脱于世俗价值体系之外的逍遥境界。他们遗世独立的身影,成为后世无数渴望心灵自由者的精神图腾。

2.

    回溯自身,我的生命底色似乎早早被“听话”二字浸染。家里是那个最听话的孩子,要照顾父母、保护弟妹;学堂里,又是老师口中循规蹈矩的学生。老师让大家多读书,遇到好词好句要抄到摘抄本上,于是我的摘抄本就有了一本又一本。看报的习惯亦是如此,每每遇到触动心弦的文章、发人深省的段落,总要在将报纸送入废品站前,小心翼翼地用剪刀裁下,像珍藏宝贝般分门别类地夹入剪贴簿中。那些纸页间,曾盛放过我懵懂岁月里对世界的全部好奇与向往。攒了一些内容以后,有一次一位同学跟我借了去看,因为搬家等原因,她就再也没有还我。在那个通讯不便的年代里,音讯就此断绝,这事就不了了之了。每每想起来,还会遗憾很久。

    所幸,时代的浪潮裹挟着新的方式奔涌而来。电子书库浩瀚无边,备忘录轻巧便捷,各式笔记本精美实用。遇见心仪的段落、惊艳的图片,指尖轻点,瞬间便纳入我的数字“藏经阁”;脑海中的灵光乍现,也能被瞬间捕捉,记录在方寸屏幕之上。因为发现好多想法都是一时的,不马上记下来,稍纵即逝转身就忘到九霄云外去了。要么永远想不起来,要么想起来也终非当时的那个感觉。

    上周,看到一组非常精美的图片,我将它们珍藏。后来,它们入了我的一篇随笔,未曾想竟引来了许多朋友的共鸣与喜爱。画作虽非手笔,但想到这些饱蘸着生命色彩的画面,能通过我的文字抵达更多人的眼底心间,点亮片刻的欢愉,这份“传递”本身,便有了意义

    窗外的雨,依旧不知疲倦地编织着它的乐章,时而如珠落玉盘,时而如细语呢喃。时光,就在这连绵的雨声中,悄无声息地流淌,如同一条永不回头的河。它裹挟着日复一日的晨曦暮霭、悲欢离合,奔涌向前,汇入无垠的永恒之海。此刻,此地,唯有书页的摩挲声、雨滴的滴答声与我相伴。我在倾听,倾听先贤跨越时空的低语;我在凝视,凝视窗外雨幕编织的朦胧诗篇。这何尝不是一种奇妙的“捡拾”?在书页的翻动间,在雨丝的飘落中,我捡拾着与古圣先贤共通的生命体验与情感记忆——对自由的渴望,对美的追寻,对时光流逝的感喟……这些无形的珍宝,将孤立的个体连接成共鸣的和弦。

3.

    鲁豫的节目“岩中花述”请了许多不同领域的成功的女性,主持人与嘉宾跟聊家常一般讲述生活、工作、情感等等。其中一期嘉宾谈及她的童年,用了一个令人心动的词——“金色的童年”。她描绘的画面里,阳光似乎永远明媚,愿望仿佛总能实现,一切都笼罩在一种温暖而完满的光晕之中。我的童年呢?它拥有过那样纯粹而明亮的“金色”吗?记忆的画卷似乎断裂、模糊,甚至大片空白,更像一幅褪了色的水彩,只留下斑驳的痕迹和难以言说的疏离感。那份完整的、无忧的、被阳光充分浸润的童年体验,于我而言,是一种缺失。

【捡拾金色的时光】

    从十几岁开始,我就一直在追问:生命的意义究竟是什么?为此我一直在努力追寻。多年来,我像一位执着的朝圣者,试图寻找一个普世的、仿佛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终极答案,为此在思想的荒原上不断跋涉……

    突然有一天,我自己告诉自己——生命本没有意义。如果说生命有意义,那意义也是因人而异,从来就不是一个统一的答案。有的人在奉献中实现价值,像蜡烛燃烧自己照亮他人;有的人在索取中寻找存在感,如同沙漠渴望雨露;还有的人在流浪中探索世界,像候鸟追逐季节的变迁。这些迥异的生活方式,恰恰构成了生命意义的多元图景。

    我们的生命就像一条奔腾不息的长河,你我的生命之流,我笔下的文字之流,都是这条大河中不可或缺的支流。曾经的我执着于追问源头始于何方,痴迷于追溯上游那些早已破碎消逝的浪花。真正值得珍视的,是“当下”这个稍纵即逝的瞬间——是我们共同经历、感受、流淌着的此时此刻。

    文字的意义也在于此。不必执着于创作惊世之作,而在于忠实地记录每一刻心灵的悸动。就像此刻,这些文字承载着我的思考,或许能在某个读者的心湖激起一丝涟漪,让两个原本陌生的灵魂在时空中产生共鸣。这种即时的、真实的连接,或许就是文字最本真的意义所在。这是我找到的其中一个金色碎片。

    没有金色的起点,我在追寻生命意义的路途中,一点一点的捡拾着金色的碎片,亲手慢慢将它们编织成金色的中年,并将希望熔铸成金色的晚年。

4.

    在这个人人都在奋力抓取、紧握不放的世界里,我渐渐体悟到一个看似悖逆的道理:放眼更宏观也是更重要的宇宙与轮回界面,利他善行与慈悲正义才是强大而无可替代的存在。

    世界有时是颠倒的。当你渴望获得什么,最有效的路径,往往是先尝试真诚地给予什么——给予善意、给予理解、给予帮助、给予你所拥有的美好。然后,怀着一份信任与安然,将剩余的变数与结果,交付那沉默而强大的时间之流。如同农夫埋下种子,便不再焦虑地日夜挖掘查看,而是静待春雨夏阳,秋收冬藏。

    而那些当下如乱麻般缠绕、百思不得其解的困惑,那些看似坚不可摧、令人窒息的难题,亦不必强求此刻的答案。不妨将它们轻轻放下,像把一本暂时读不懂的深奥典籍暂时合上,搁置在心灵的案头。相信时间的伟力,它会酝酿、会发酵。也许就在某个不经意的晨曦或黄昏,一个清晰的答案,或一条豁然开朗的小径,会像雨后的新芽,悄然破土而出。这是我找到的另一个金色碎片。

    雨声未歇,如同时光永恒的絮语。在书页的翻动间,在键盘的敲打下,在心湖的涟漪里,在每一次对困惑的“放下”与对善意的“给予”中,我专注的捡拾着。捡拾庄子的逍遥、许由洗耳的决绝、对共鸣的珍视、利他带来的深沉力量……这些散落的“金色碎片”,被我笨拙并虔诚的编织着。我用中年的领悟做经线,用对晚年的希望做纬线,将每一个稍纵即逝的“当下”织进去,自己为自己织就温暖与光亮。尔后回望,哈哈哈……它就是我的金色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