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75年,丁家洲战役耗尽了南宋最后的精锐部队,统军作战的贾似道乘单舟逃奔,朝野上下震怒不已,最终贾似道被贬为高州团练副使,流放途中,在木绵庵被人杀死。
提起贾似道,人们总会想到祸国殃民的奸佞小人,他的死可谓大快人心。
然而真实的贾似道却有着鲜为人知的另一面,他贪财好色、把持朝政不假,但同时他也曾死守城池、击退蒙古,推行改革、恢复经济,竟能同时拥有误国奸臣与治世能人两个标签。
翻开贾似道的履历,会发现他的仕途一帆风顺,当其他人还在科举考试中争得头破血流,他早已靠门荫入仕做了官,只因他的父亲是正五品的大理寺司直,在收复山东时立下大功,荫庇子孙,帮助他敲开了官场大门。之后,他又靠着姐姐贾贵妃的裙带关系一路高升。
贾似道善于察言观色,深得宋理宗的宠信,他生活奢靡、喜好享乐,经常招摇过市,有一次他乘着华丽的大船在西湖夜游,被微服出巡的宋理宗撞个正着,问是谁人如此奢华,随从不假思索地说道:“必是贾似道。”
派人去查,果然是他,宋理宗极为不悦,但最后也只是轻飘飘地训斥几句,没做实质性的处罚。
宋理宗没有子嗣,病逝后由荣王赵与芮的儿子赵禥继位,也就是宋度宗。宋度宗天生智力低下、体弱多病,做皇太子的时候就经常惹怒宋理宗,登基后不思进取,整日和后宫嫔妃饮酒作乐,朝堂政事从不过问,交给贾似道全权打理,并任命他为太师,总揽军国大事,使其成为权倾朝野的重臣。
贾似道也将宋度宗拿捏得死死的,因不满宋度宗祭祀时听取胡贵妃之父的建议提早回宫,阴沉着脸要离开,吓得宋度宗再三哄劝,承诺将胡贵妃送去当尼姑,这才让他消气。
还有一次,贾似道自称厌倦朝堂,数次上疏请辞,结果都被驳回。宋度宗还哭着求他不要离开,将他的上朝时间改为十天一次,又赏赐了大批金银财宝,才让他放弃辞职的想法。
打那之后,贾似道整天待在西湖边上的豪宅里,那里蓄养了很多姬妾,个个貌美如花,能歌善舞,他与姬妾夜夜笙歌,在西湖游船上逍遥快活,不是神仙赛神仙,荒淫的名声也随之传开,人人都道“朝中无宰相,湖上有平章”,平章是宋朝对宰相的别称。
时间久了,贾似道越发无心处理军政事务,1267年,元军攻打襄阳,宋度宗有心派他带兵出征,却被他用各种缘由推辞。他还安排亲信监察御史陈坚上书,说顾得了襄阳顾不了淮阳,顾得了淮阳顾不了襄阳,不如让他留在京中运筹帷幄,宋度宗只得同意,此后不久,襄阳失守。
1274年,元军围困建康,临安城危在旦夕,国内群情激奋,特别是太学生们抗元情绪高涨,组织了声势浩大的请命活动,请求朝廷派兵抵抗,文武百官都把目光投到贾似道的身上,他却百般推诿,始终不肯上前线。
直到第二年宋度宗病逝,四岁的宋恭帝继位,谢太后临朝听政,贾似道受形势所迫,率领13万大军出征抗元。
宋元军队在丁家洲决战,宋军大败,贾似道的仕途也走到了尽头。
贾似道带领的13万兵力是南宋最后的精锐,他抵达芜湖后,并未立即部署作战,而是向元军主帅伯颜求和,想靠出卖国家利益换取退兵,不料被对方拒绝。随后,双方在丁家洲拉开战线。
贾似道不敢亲自上前线,派遣孙虎臣率7万人去和元军斡旋,在经历一番血战后,南宋军队逐渐落于下风,急需战船支援,可大将夏贵却因为此前在湖北失利,被元军打得失魂丧胆,非但没有前去支援,反而临阵脱逃,到贾似道面前谎报军情,他说宋军已经溃败,无法再和元军作战,建议贾似道到扬州将溃兵重新招募起来,护送皇帝到海上避难,他自己会死守淮西。贾似道不疑有他,立即乘船赶往扬州。
丁家洲之战的失败,彻底绝了南宋的气数,南宋最后的抵抗力量被消耗殆尽,长江防线彻底崩塌,元军迅速占领临安,朝野上下一片震怒,纷纷上书请求严惩贾似道,谢太后为平息众怒,只能将他贬为高州团练副使,流放循州。
负责押送的官差名叫郑虎臣,对贾似道憎恶至极,先是抢了他的财物,又遣散他带的侍女,强制撤掉他的车马,让他徒步行走,烈日炎炎也不许停歇,更不许喝水吃饭,不消几天,便将贾似道折磨得只剩半条命。
这还不算,在走到漳州城外的木绵庵时,郑虎臣不停地用言语相激,想要让贾似道自裁谢罪,可老奸巨猾的贾似道怎能看不出他的心思,只是一味地装傻充愣,死活不肯就范。

郑虎臣深知错过这个机会,只怕会让奸人逃出生天,干脆撕破脸,指着贾似道的鼻子臭骂:“你的罪行罄竹难书,怎么还有脸活着?”
贾似道反唇相讥:“皇上许我不死,你要我死,拿出皇上的诏书来,我立即赴死。”
郑虎臣大声说道:“我为天下人杀你。”
说完手起刀落,结果了贾似道,遗憾的是,一年之后,他也被贾似道的党羽所杀。
杀死遗臭万年的大奸臣,郑虎臣注定会流芳百世,他死后,文天祥亲自为他写挽联,称赞他是“正气人”,颂扬他舍身成仁,心怀大义,明将俞大猷也曾为他题字立碑。
那么,郑虎臣杀贾似道,真的是因为天下大义吗?
不尽然,首先他是受人雇佣,雇佣他的人正是荣王赵与芮,赵与芮是宋度宗的亲爹,看不惯儿子被贾似道死死控制,对他痛恨至极,早就想除之而后快。
其次,郑虎臣和贾似道有血海深仇,他的父亲被贾似道陷害而死,他本人受牵连被充军,险些前途尽毁,自然也对这个大奸臣恨之入骨。
贾似道死了,留下一个贪财好色的恶名,后世提起他多半会唾骂憎恶,鲜少有人知道他也曾经为南宋做过很多实事,如果不是因为改革救国,也不会得罪地主官僚阶层,也许他的结局也不会那么惨。
评价一个人时,总是会有好也有坏。
丁家洲之战的失败影响太大,贾似道被钉死在误国的耻辱柱上,也并不为过。
不过,他在军事上也并非一无是处,曾经的他,也曾为保卫国家做出过贡献。
只不过,人生的每件事,都是动态的,并不是一成不变的。
1258年,蒙古大军兵分两路攻打南宋,剑锋直指防御重镇鄂州,忽必烈在鄂州城外修筑高台,每日发动猛攻。鄂州情况危急,贾似道毅然率兵支援,他突破蒙军的堵截,自汉阳直入鄂州城,粉碎忽必烈想要通过地道进入城内的企图。
接着修筑环城栅栏,严加防范,令敌人数次进攻都以失败告终,就连忽必烈都忍不住赞叹:“我要是能有贾似道这样的能臣该多好。”
鄂州战役后,南宋和蒙古签订合约,换来短暂的和平,贾似道因守城有功,加封卫国公与少师。之后,贾似道又到黄州督战,带领军民修建防御工事,受到民众的高度赞扬。
贾似道对外可以抵御强敌,对内推行改革也是一把好手,由于连年战乱,加上南宋朝廷腐败,社会发展停滞不前,百姓贫困,国库空虚,连军队和官员都要养不起了,就在国家危难之际,贾似道再次挺身而出,在全国推行公田法,给南宋争取到一线生机。
所谓公田法就是没收不法官僚和地主的田地,由朝廷统一管理,或重新分配,或卖给私人,卖田所得由地方和中央三七分,可以用来发放军饷,也可以用于官府开支,一定程度上也减少了老百姓的赋税压力。
公田法的推行缓解了国库的压力,但是也损害了地主官僚阶层的利益,很多人对贾似道恨之入骨,背地里想尽办法阻止政策推行,又将损失转嫁到老百姓身上,令百姓怨声载道。
同时,这项政策也给贾似道的仕途埋下隐患,他手握重权时,旁人奈何不了他,等他一朝失势,必然是墙倒众人推,他的死和实施公田法也脱不开关系。
国家从来不是一天亡的,南宋积贫积弱久矣,就算没有贾似道,也难逃亡国的厄运,但他的出现,也确实加速了南宋的灭亡。
诚然,他的身上具备乱臣奸臣的特质,他的结果也纯粹是咎由自取,但审判一个历史人物,应该辩证地看他的功与过,而非淡化他的功劳,强调他的过错。
贾似道贪婪好色、祸国殃民,这是不争的事实,但他曾死守城池,也曾试图改革救国的作为,也是真实的。
因此,贾似道是奸臣不错,但他也算得上是半个能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