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硬膜下血肿
核心知识点
术语定义
· 急性期血液积聚于硬脑膜内层边界细胞层与蛛网膜之间

影像学表现
· 首选非增强CT(NECT)作为初始筛查手段
○ 需同时采用骨算法与软组织算法重建
○ 需设置标准脑窗(80-100HU)与宽窗(150HU)
○ 冠状位与矢状位重组图像对检出小型硬膜下血肿(SDH)最具敏感性

影像特征
○ 新月形高密度脑外占位

  • 沿大脑凸面弥漫性分布
  • 常延伸至大脑镰及小脑幕区域
    ○ 皮质静脉沟及脑沟向内侧移位
    ○ 可跨越颅缝但不突破硬膜附着处

主要鉴别诊断

急性硬膜下血肿Acute Subdural Hematoma
· 其他硬膜下液性积聚
○ 混合型SDH(慢性/亚急性SDH基础上急性出血)

  • 等/低密度液性区域中出现高密度灶
    ○ 硬膜下水瘤
  • 清亮脑脊液样液体,无包膜结构
    ○ 硬膜下积液
  • 密度接近脑脊液
    ○ 硬膜下脓肿
  • 边缘强化,FLAIR高信号;DWI显示扩散受限
    · 急性硬膜外血肿(典型呈双凸透镜形)

病理机制
· 创伤是最常见诱因
· 非创伤性(自发性)出血更常见于老年群体

诊断要点
· 发现意外病灶时需立即告知责任临床医师
· 多平面重组图像配合宽窗观察对细微急性SDH最具诊断价值

(左图)示意图显示急性硬膜下血肿(aSDH)压迫左半球及侧脑室,导致中线结构移位。常伴发皮质挫裂伤及轴索损伤。(右图)58岁女性头部外伤患者轴位NECT显示典型左凸面aSDH,压迫下方蛛网膜下腔。血肿内低密度灶提示未凝固血液,存在快速扩大的风险。

(左图)部分急性SDH可呈等密度表现。图示aSDH引起占位效应,皮质-髓质交界内移,左侧侧脑室经大脑镰下疝。(右图)同例患者更高层面NECT显示等密度aSDH,下方脑沟完全消失,对比右侧正常脑沟结构。

(左图)冠状位示意图显示薄层aSDH沿大脑镰及小脑幕分布。此类血肿在单纯轴位图像中易漏诊,多平面重组至关重要。(右图)31岁男性轻微外伤患者轴位NECT显示小脑幕区及下矢状窦旁高密度影。

(左图)同例患者冠状位重组图像清晰显示幕周SDH,轴位未显示的凸面小型aSDH在此平面显现。(右图)矢状位重组图像再次确认幕区及凸面aSDH,证实多平面观察的必要性。

(左图)30岁男性头部外伤轴位NECT显示左额顶叶混杂密度aSDH,内部低密度区提示活动性出血可能。(右图)5小时后病情恶化复查显示血肿显著扩大,多发低密度灶提示快速出血,伴侧脑室大脑镰下疝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