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HIZHIDANGAN 

纸质档案的基本修复流程

JI BEN LIU CHENG
前期准备

在对破损的待修复纸质文献制定修复方案时,有至关重要的一步,就是对纸质文献的保存状况进行调查判断。

在DA/Z 64.2-2017 《纸质档案抢救与修复规范 第2部分:档案保存状况的调查方法》中就有具体的内容:

对档案个体的调查的主要目是对档案载体和字迹保存现状、损坏程度、老化状况、形成时间、记录形式、案卷外观状况等相关问题进行全面调查,主要内容包括以下情况或现象:

档案形成时间;档案来源;纸张种类;字迹材料种类;酸化;霉变;虫蛀;老化;污染;撕裂;残缺;糟朽;粘连;皱褶;字迹洇化或扩散现象;字迹褪色或酸蚀现象;字迹磨损(包括纸页中间和边缘)不规范折叠,如字迹处折叠;记录形式;档案不规范修复;档案外观破损。

CHANG JIAN PO SUN
常见破损

以下几种常见的破损状况:

1. 酸化:档案纸张酸性增加,pH值降低

技术 | 纸质文献保护与修复:档案基本修复流程——前期准备(二)

2. 老化:档案在保存和利用过程中,性能逐渐降低

3.霉变:霉菌作用于档案制成材料导致其理化性质下降

4.虫蛀:档案害虫蛀食、污染档案制成材料而造成的损坏

5.撕裂:由于人为或者其他原因导致档案载体呈裂损状

6.污染:由各种原因在档案上留下污斑或污迹的现象,包括水渍、油斑、墨斑、金属锈斑、蜡斑等

7.残缺:由各种原因导致档案制成材料或信息缺失不全

8.粘连:由于潮湿、灰尘、霉菌、长期挤压等原因而造成档案纸张的粘结现象

9.磨损:纸张由于观看时摩擦和使用而造成损耗

10.字迹洇化扩散:字迹遇水、水溶液、油或有机溶剂后,色素向四周扩散,导致字迹模糊,影响识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