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者认识渼陂(měi bēi),还是源于看了“38军万岁军”军长梁兴初将军相关文章。渼陂是梁将军的出生地,这是一个古老的富有文化底蕴、被誉为’庐陵文化第一村’的古村。渼陂村位于江西省吉安市东南部富水河畔,古时的庐陵文化发达,以“三千进士冠华夏,文章节义堆花香”而著称于世。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吉安沉淀出了以书院文化、宗教文化、农耕文化、手工业文化、商贾文化等为主的厚重庐陵文化,并成为赣文化的重要支柱,这些文化也深深地影响着渼陂村。
渼陂村位于江西省吉安市东南部富水河畔,河水南来穿塘绕村,离吉安城30公里,属青原区文陂乡,全村面积约一平方公里。
古村于南宋绍兴年间(1131-1162)始建,至今已有 870多年的历史,盛于明清,衰于民国。位于村北的富水河穿塘绕村,
古池塘由砖石砌成,相互连通、棋布于村中,全村共有水塘28口,象征着28 星宿护卫着整个村庄。梁氏家族世居于渼陂,聪颖的梁氏族人精于商贸,逐渐将渼陂村打造成一条商贸街。同时族人经商不忘业儒,他们非常重视教育,大力兴办书院学舍,古为庐陵县纯化乡十六都,
留下了文昌阁、翰林第等建筑、牌楼等明清时期的古建筑367栋之多。
渼陂的古商业街依富水河畔依次展开,始建于明代,全长约900余米,保存至今比较完整的还有 600 余米。现存的商铺还有100多 家,这些店铺夹街对峙。南北店铺临街而建,北侧店铺后门临河,便于货船的停靠,街道还有巷道通往江边码头。古村中的路面铺设有一些讲究,分成鹅卵石路、青石板路以及泥沙路,赋予其不同的功能。主路由鹅卵石铺成,形成一个环路;古时的交通运输工具更多的是独轮车,为了便于独轮车的通行而铺设了青石板路。

梁姓在渼陂村是大姓,梁氏宗祠也是村里最引人注目的建筑。这座始建于宋代的的梁姓宗祠——永慕堂,经过多次的重建,现如今显得古朴雅致,雄伟壮丽。祠堂飞檐高挑,是二层三进的砖木结构,高大的斗拱依然有着当年的气势,原本祠堂内还有许多精美的雕刻梁托,但都在动乱的年代中被破坏掉。在祠堂的中堂墙壁两侧,尚留有“忠、信、笃、敬”四个大字,这几个大字都有两个人之高,气势足以令人震撼。永慕堂在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曾作为红四方面军军部,毛泽东、朱德、曾山等老一辈革命家也都在这里从事过革命活动。
渼陂村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红村,这里分布着众多的革命历史遗迹,像红四军的军部、’二.七’会议会址、毛泽东旧居和曾山的旧居。 渼陂村更是先后出了三位共和国的开国将军,他们就是梁仁芥、梁兴初和梁必业。有意思的是这三位渼陂村走出来的开国将军,他们属于同族,梁仁芥是爷爷辈,梁兴初是叔叔辈,梁必业是孙子辈。梁仁芥和梁兴初都出生于1912年,梁必业比他们小了4岁,所谓“摇篮里的爷爷,拄拐棍的孙子”。
二七陂头会议旧址是一栋前后两进的梁家宗祠,座西向东,分前后两栋,中有2.2米宽的走方廊小院,为砖木结构。现二七会议旧址的厅堂为二七会议会场,两边房间现为二七会议展厅。1930年2月7日至9日,红四军前委、赣西特委和红五、六军军委在渼陂村陂头召开的联席会议。毛泽东在7日作了《关于政治形势和党的任务》的报告。会议讨论了有关政治、土地、红军、党的组织、苏维埃等重要问题,确定党的任务是深入土地革命、建立革命政权和发展工农武装。会议纠正了赣西特委、赣南特委的右倾悲观思想和迟迟不分配土地或按劳力分配土地的错误作法,加强了党对土地革命和武装斗争的领导。
进入到二十一世纪,渼陂按照“修旧如旧,以存其真”的原则,最大程度保障古村建筑、景观、风貌的原真性、完整性和连贯性。围绕“好看、好吃、好玩、好住”,在古村布局了庐陵古韵、红色记忆、展馆民宿和商贸古街四大区域,其中的永慕堂、“二七”会议展示馆、文昌阁、将军馆、毛泽东旧居、“万岁军”经典战役展示馆等场馆设施得到全面提升。新增夜游线路亮化提升、水塘雾森系统,完成大型实景演出舞台和观景平台等等,使得古村面貌焕然一新,前来游览观光的游客络绎不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