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活动简述
2025 年 4 月 3 日,在工作室主持人丛智芳老师的引领下,语文工作室的七位语文老师对单首古诗《清明》以及单篇叙事散文《祖父的园子》进行了集体备课。4月8日和11日,由刘春妹老师和丁宇翠老师首先进行课堂教学,开启课例研讨,工作室成体全员进行课堂观察。赤峰特殊教育学校校长冯振艳、教导主任陈媛媛、杜巍以及其他学科的老师们也走进课堂,一同参与了此次观课活动。
4 月 8 日上午,刘春妹老师跨越年级界限,为聋教小学六年级的学生们带来了一堂精彩纷呈的单首古诗《清明》研究课。4 月 10 日上午,丁雨翠老师为高三和高预学生共同授课,执教了单篇叙事散文《祖父的园子》研究课。在这堂课结束后,工作室主持人丛智芳老师还精心呈现了一堂 “尾巴课”,为教学内容进行了有益的补充和拓展。
每完成一节研修课,丛老师都会在第一时间将自己的观课感受分享至组群中。而工作室的成员们,也会在听课过程中及听课后,及时地把自己的所思所感记录在听课笔记的相应位置。当天下午,大家齐聚图书室,利用三四节课的时间,针对这两堂研修课展开了深入的观课交流与研讨,积极分享自己的见解和体会,共同探讨教学中的亮点与不足,为进一步提升语文教学质量积累经验。
二、交流要点
两次课堂教学结束,工作室都组织了针对课堂观察的交流研讨。
(一)对古诗《清明》一课的交流
刘春妹老师作为执教教师,首先进行课堂教学反思。她反思了五个方面:
首先,本节课出乎意料的顺畅,因是跨年级上课,担心学生对于老师不熟悉会出现问题,但恰恰相反,学生课堂表现出色,能听懂老师的问题,师生互动顺畅,这是本节课能够成功的关键要素之一。
其次,在集体备课时,丛老师要求古诗的学习要向内求,结合读、背、默、识字、认字的教学目标,在朗读古诗方面下了很大的功夫,从多种方式的朗读中可以看出,学生的理解程度较好。
第三,不足之处是在备课时设计了“行人”是一个还是几个的问题,授课时因紧张忽略了,导致“传统节日”没有很好地落地。
第四,因学生问题回答得很好,出乎意料,自己发自肺腑的对这个孩子进行了表扬,是否有些反应过度。
第五,课堂节奏跟随学生较松散,原因是跨年级对学生不够了解,挑战性问题不明显。
大家对于刘老师说的“过度反应”问题给予了积极的回应。丛老师说,老师真实的反应是对孩子最好的评价;安桂丽老师说,这是刘老师授课的优点,一直在鼓励着学生,学生也在老师的不断鼓励下积极参与课堂学习;张秋艳说,刘老师毫不吝啬的表扬鼓励,让学生有了亲切感和新奇感,实现了师生双向奔赴。曾芳芳老师说,给予学生鼓励和评价很值得我们学习。
对于课堂观察的具体问题,大家也有充分的交流。择要如下:
安桂丽:课堂上听说读写落实到位,尤其是指导学生多种形式的朗读,当学生读到深处,感情自然就会流露出来。联想到在盲教组听散文《匆匆》的课堂,如果也这样读的话感情自然就流露出来了。
小建议:在“欲断魂”之处,孩子们已感受到了悲伤的情感,是否从人物描写的角度深挖:让学生描述人物的神态、走路缓慢等,以增强教学的挑战性。
丛老师:此处可以给学生一个支架,如“你看那边来了一位老人,只见他……”,或“那边来了一个年轻的姑娘……”,老师给几种人物的开头让学生想象补充说几句话,这样教学挑战性就有了。
曾芳芳:刘老师课堂上学生表现的很好,观察学生的表现,发现我们提的问题稍简单些。指导学生读的很到位,通过各种方式的读,诗中的情感就自然就展现了。
小建议:这篇古诗要求背诵,落实这个任务就更好了。
霍静杰:一直想听刘老师的课,在选择上什么古诗在哪儿上时,我极力推荐刘老师到我班上课。刘老师毫不吝啬的鼓励和评价学生值得我学习。第二节还是语文课,我接着上了几分钟,首先我调查了一下班内的男孩子有没有祭祖体验,发现没有,便以自己清明节为父亲扫墓的亲身感受,向学生讲述了那时的内心感受,不觉再一次流下泪来;此时再回到《清明》这首诗,与学生交流“欲断魂”中行人因悲伤而“缓慢”行走的问题,从对已故亲人的思念、想念、怀念而引出了当时的脚步是“沉重”的,让学生对诗句的理解更进一步。
接下来就是对比阅读。我抓住《清明》一诗的“酒”,让学生跟《元日》中的“酒”对比,体会“酒”中情感的不同。这样的尝试感觉很有意义。
丛老师:此处可作为一个“尾巴课”案例,将生活体验融入课堂,让学生有了这种间接经验后,再读再感受,就把“欲断魂”这种心情具象化了,使悲伤落地,很好!
张丽丽:印象最深刻的是刘老师指导学生朗读很到位,学生徐佳麒读到“借问酒家何处有”中“何处有”时出现颤音,让我的眼泪都要出来了,把那种氛围感带入其中,说明学生在刘老师引导下理解到位。刘老师轻松的课堂氛围值得学习的,老师的松弛能让孩子们在轻松氛围中最大限度的发挥,积极思考,爱上语文。
丁宇翠:跨年级教学能顺利呈现,体现了刘老师出色的课堂掌控能力,但因对学生不熟悉,个别孩子的关注度还不够。《清明》是传统习俗,是否可以拓展习俗和来源,如引入清明前一天寒食节的相关历史故事等,培智部还让学生做了青团等。
丛老师对丁老师“拓展清明节习俗”等想法,及时进行了回应。从老师说,我们研究的是“单首古诗教学课型”,要梳理课型意识,单首古诗教学的原则是“向内求”,给学生充分时间读古诗,抓住词句理解古诗,读好古诗的节奏、韵律、情感,自然潜移默化地对“清明”这个传统节日有所体会。如果更多地拓展延伸,就走向了跨学科学习。这是另外的角度。
(二)对散文《祖父的园子》一课的交流

叙事性散文《祖父的园子》学习难度较大。集体备课设计的基础性任务和挑战性任务,在本节课实践中未能很好实现。所以这一课的交流更多聚焦问题和解决策略。
丁宇翠老师反思自己的问题是,老师的引导作用发挥不足,课堂上反而被学生牵引着走。在体会童年生活特点时浪费了时间,总想着让学生找全才能理解。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自己明白但讲不清,导致接受能力强的孩子能接受,基础稍差的孩子理解不到位。给学生提问题时,因紧张表述不明确。丁老师还谈到高三和高预学生一起上课还是有区别的,相差四年在理解程度和课堂表现力上都能感受到。
丛老师也关注到了跨年级共同上课学生的表现。她说这个做法很有意义,我们可以借此思考“语文的教学梯度”问题。这些孩子虽有不同,但表现并不显著,“教学梯度”是保障教学效率的基础。
对丁老师提出的“不找全行吗” 的问题,丛老师给予了正面回答。“不找全行吗”当然不行,我们要思考的却是另外的事:为什么学生找了一段两句就结束了学习?这跟我们的学习任务设计、教学策略都有关系。怎样让学生更多更细地关注文本?怎样让学生更全面地体会特点?这是教学中需要关注的问题。
张秋艳老师接着丛老师的追问,提出自己的看法和建议。她说,自己授课时与丁老师设计的问题不同,是从“这个园子里我和祖父做了什么事?有什么感受?”从简入手,聚焦事情后再谈感受,体会到问题设计的重要性。对于学生找不全的情况,她建议设计小组合作完成,这样能让不同认知的学生互补,在找的过程中做批注。
丛老师进一步说明,小组交流合作要让学生把主要事情、突出景色找全并做好批注,让读落地。要给学生具体任务,让他们有事可做,读懂文章才能体会情感。学生找不全时要进行追问,善于倾听,梳理、串联、分类学生的叙述,让学生清楚事和景,然后反刍阅读,对体会不到位的再追问,通过反复读体会。另外,给予明确的学习提示,问问题要明确,不能随意。
张丽丽:聋生教学视觉优先,课堂问题设计应以直观方式呈现。比如单独呈现重点句,让学生明确学习目的。对于听力口语不好的学生,要有双语教学,通过合理安排座位,让学生互相能看得见,才能更好地理解彼此的意思。
丛老师建议,学生独立学习时,老师不是等学生的答案,而是要关注学习过程,了解每一个孩子学习情况,这样会发现问题及时知道。另外,还要注重板书设计,梳理学生的学习成果。
霍静杰:在第16自然段的阅读中,丁老师想要引出“愿意”这个词,但因为紧张没有让学生明确她的意思,我小声地对小强说:“此处为什么是排比句?”小强马上就知道了老师的意思。因为紧张致使我们的灵活性、大脑的运转速度降了下来。板书设计还可以再优化一些,留给阅读链接一些时间,如果时间充足的话,学生能完成对比阅读。
曾芳芳:老师设计问题不清晰,问题出现后学生不懂,老师不断追问又产生新问题,导致学生不知所措,这是我们备课时要注意的。另外,教学任务没落地,每个环节都有但不明确,没抓到要点。比如,当学生不理解“愿意”时,可举例让学生理解后再进入文段。对于丛老师尾巴课中 “一切景语皆情语” 学生不懂的问题,她提出通过小说中环境描写的作用,如《故乡》中低沉天空、灰蒙蒙天空、萧索荒村的环境描写,来迁移景情之间的关系,丛老师认可了这种做法。
刘春妹:丁老师的领读很好,课前以童年为切入点导入也不错,只是要强调及时批注的重要性,养成习惯。丁老师的课让她开阔了思路,有了新的认知。她还提到自己因与丁老师教法不同,现在不太会讲这一课了。丛老师肯定了刘老师的教法,解释是因为年级不同,进入角度不同,丁老师直接从情入手,给学生更大更强的自主学习空间,是有一定难度的。这要看学生的学习能力,高中学生是可以的。
丛老师最后结合自己的《散文教学如何走向情感深处》,具体谈了她的观课思考。
三、典型问题梳理
在真实的畅所欲言的交流中,很多平时没注意的问题凸显了出来。老师们发现了自己教学要提升的地方。交流的最后是问题。针对老师们提出的困惑问题,丛老师耐心地进行了回答。
问题一:考试会有“翻译诗句”问题,教学中要不要“翻译古诗”?
丛老师让大家还是回到《清明》课堂情境思考:课堂中“读”的呈现很难,32分钟的朗读,从初步朗读到有节奏有感情的朗读,过程缓慢却成果显著。学生在反复朗读中体会到情感,在读与思中实现了理解,这都是靠学生自己的能力在学习。你能说这个过程没有“翻译”吗?我们之所以摒弃传统教学“借助注释翻译诗句进行理解”的方法,是为了能让学生更好地关注语言,体验情感。如果老师觉得不翻译诗句学生理解困难,我们可以换一个角度,可以让学生质疑,提出不同的问题,有时候学生的误解是很好的教学资源,能让学生理解更深刻。“翻译”是为了理解,有更好的途径走向理解,翻译就在其中了。只要理解了,还怕考试吗?
问题二:如何提升教师在课堂上捕捉信息的能力?
丛老师说,没有捷径,除了老师们要进行大量理论阅读,更重要的是进行反复的教学实践。“教” 的核心在于倾听,“学” 的本质则是分享与表达。在教学过程中,不断磨练自己倾听的能力。
问题三:散文课堂教学中,如果出现排比句和拟人句,是否需要讲解?
丛老师说,若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借景抒情,而学生的关注点却落在了排比和拟人句的运用上,这种情况下,不妨让学生通过朗读来体会排比和拟人的表达效果,进而感受其中蕴含的情感。排比句和拟人句,重点不在于识别它们的表达方式,而在于引导学生体会他们的表达效果——作者为什么这么写?为什么用了那么多的“愿意”?不重复吗?从而深入理解作者所抒发的情感。
问题四:对课型有了一点理解,可还是不十分清楚,怎么办?
丛老师说,“课型”是一种概念,要在做中理解。研究的课型多了,也就有了感性理解。所谓“课型之型”,型即类型,它意味着教学应井然有序,按照一定的维度形成有类型有层次有结构的体系。把堂变成型,把数量变成概念,点状概念的堂变成类型概念,整体概念的型。我们突破从学习内容和学习形式上划分课型的惯性,具体到文体内部,探索体现文体特征的课型,明确每个课型的育人价值、教学内容,教学原则,教学特点,评价标准等,从而提高语文课堂的效率。
交流活动结束之后,丛老师分享了她的研究论文《以“古诗词教学”为例谈“课型”的价值追求》,让我们有了进一步的理解。
两位教师的首课,让我们对备课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度反思,也拉开了四月课堂实践的序幕。接下来,工作室的语文老师将轮流进入课堂,随着不断的实践和改进,我们的古诗词教学和散文教学研究,一定会走得更加深入。届时,我们对古诗词教学的三个课型——单首古诗阅读、两首古诗对比阅读、从一个角度走进一组诗,以及单篇叙事散文阅读课型,都会有新的理解,老师们心中的困惑也会在课堂中找到答案。
文字丨霍静杰
编辑丨邵 帅
一审丨丛智芳
二审丨陈媛媛
三审丨冯振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