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宾虹(1865-1955)作为20世纪金石学与书画融合的代表人物,其金文书法根植于对商周青铜器铭文的深入研究。他主张“金文入画”,认为古文字的金石气可强化书画的“内美”。《金文书法册》创作于20世纪30至50年代,正值其学术与艺术成熟期。这一时期,黄宾虹通过收藏古玺印、研究六国文字,形成了“融合三代金文、甲骨文、玺印文”的独特书风。例如,他在《古玺印中之三代图画》中提出“六国文字与周秦诸子相互印证”的学术观点,直接影响了其金文创作的取法路径。

黄宾虹以“如屋漏痕”“如绵裹铁”为追求,中锋行笔,线条凝练厚重。其起收笔常露锋,转折处融入隶书笔意,如“速花雷发登闻鼓”联中“雷”字的弧线,兼具金文的古朴与行书的流畅。晚年作品多以淡墨为主,如《大盂鼎铭文长卷》中,枯笔与润墨交替,营造出“干裂秋风,润含春雨”的意境。

黄宾虹在《金文书法册》中实践了“二重证据法”,将纸上文献与出土文物互证。例如,他在释读“傩”“绥”等字时,结合古玺印与青铜器铭文,纠正了传统训诂的偏差。李学勤曾评价其《匋玺文字合证》“材料珍贵,令人耳目一新”,足见其学术贡献。

黄宾虹的金文书法打破了吴昌硕“石鼓文”一统天下的局面,开创了“以战国文字为宗”的新路径。他将玺印文、陶文等纳入创作,为后世“破体书”发展奠定基础

黃賓虹《金文書法册》

黄宾虹的金文书法启示我们:书法创作需以学术为根基,同时保持艺术个性。其“内美”思想与“民学”理念,为当代书法摆脱形式主义、回归文化本源提供了重要参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