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7年10月14日,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中央文革”小组联合发出《关于大、中、小学校复课闹革命的通知》。通知要求全国各地大学、中学、小学一律立即开学。一边进行教学,一边进行改革,在教学实践中逐步提出教学制度和教学内容的革命方案。同时各大中小学都要立即积极筹备招生的事宜。
正值文革高潮,中央为什么要求学生要立即复课呢?
“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大、中学校的学生率先起来“造修正主义的反”,成立了红卫兵组织。他们张贴大字报,甚至揪斗学校领导和教师,致使教学秩序混乱,学校被迫停课。红卫兵组织成立初期得到了毛主席的支持(曾经八次检阅),因而发展迅猛。
接着,他们走出校门,以“大串连”、“破四旧”等形式开展政治文化活动,行为逐渐失控。他们打着“造反有理”的旗号,到处冲击党政机关,揪斗各级党和政府领导人,破坏社会秩序,对文物古迹、文化典籍等也造成了严重损毁,加剧了社会混乱。
1967年起,红卫兵积极参与各地的夺权活动,因存在分歧,产生内讧,分裂成几大派别。派性斗争激烈时,武斗事件频发,进一步导致社会动荡,严重影响了正常的生产生活和社会稳定。
1967年2月,毛泽东对一些红卫兵组织的无政府状态表示了不满,希望对其进行整顿和规范。毛主席指出,他们的一些做法,“现在的工人、农民、战士、居民都不高兴,大多数的学生都不高兴,就连拥护’文化大革命’的人也不一定都高兴,学生运动不能把自己孤立起来,要和工人、农民、战士、居民结合起来。要复课闹革命”。
于是,中央试图引导红卫兵组织走向正轨。如,整顿红卫兵组织,反动组织一律解散。通过成立“红卫兵代表大会”等方式,将其纳入党领导下的正规群众组织。

1967年2月19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中学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意见》,规定从3月1日起,中学师生停止外出串连,回本校,边上课边闹革命。同时要为运动初期被错误批判的师生员工平反。中学课程主要学习毛主席著作、中央关于文化大革命的文件,批判资产阶级的教材和教学制度,并复习数、理、化、外语和必要的常识。为加强组织纪律性,中学师生要分期分批进行军训。
但在当时复杂的政治环境下,“复课闹革命”在实施过程中面临诸多问题和困难,未达到预想的效果,多数学校的教学秩序没有恢复。
从1967年1月到10月,全国各地陆续成立了“革命委员会”,在一定程度上结束了“文革”前期的无政府状态,为学校复课创造了相对稳定一点的社会环境。
按照毛泽东的设想,“文化大革命”要经历“斗、批、改”等阶段,包括建立革命委员会、大批判、清理阶级队伍等。学校作为重要的社会领域,需要在复课后开展“斗、批、改”活动,让学生在“革命”中接受教育,贯彻“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
在此背景下,中央再次发文要求学生“复课闹革命”。
在中央的强烈要求下,各级各类学校逐步恢复了教学秩序。但由于极“左”思潮影响,教学内容和方式被严重扭曲。学校以政治运动和阶级斗争为纲,正常的知识传授和教育体系受到极大破坏,教育质量大幅下降。
加之,从1966年开始,连续4年,全国大中专院校没有招收新生,积压了生员,形成了断层。直到1970年,部分高校和中等专业学校(包括师范)才开始以“自愿报名、群众推荐、领导批准和学校复审”的方式,陆续招收“工农兵学员”。
由于学员的文化程度普遍偏低,培养出的人才难以满足国家建设和发展需要。直到1977年冬,国家才恢复正常高考。
因此,“复课闹革命”并没有达到促进教育进步和推动国家良性发展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