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鹄显出生于1914年,福建省上杭县人,出生于一个耕读家庭。八岁的时候,黄鹄显进入私塾读书,一段时间后,他前往家乡附近的新式学堂继续学习。伴随着广泛阅读进步书籍,黄鹄显开始关心国家前途与命运,逐渐成长为一名忧国忧民的进步青年。
1928年,黄鹄显的家庭发生变故,他也被迫辍学回家。1929年,红四军入闽后,在黄鹄显的家乡宣传我党的革命思想,引导周围的群众投身革命浪潮,受此影响,黄鹄显也加入了少先队,主要从事站岗、放哨与传递情报,为工农革命队伍做力所能及的工作。
这段时期,黄鹄显积极宣传革命思想,带领小伙伴们每天早晨队列操练,学习射击等,为将来的革命斗争做好了准备。1931年,黄鹄显报名参加了红军。参加红军之后,他主要活跃在中央根据地,担任了红十二军第34师101团连政治指导员、红十二军独立团连长、红军总司令部一局作战科参谋等职务,随部参加了中央根据地的反“围剿”作战,建设与巩固了中央苏区。
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黄鹄显随部踏上了长征之路。1935年6月,红一方面军与红四方面军在四川懋功会师,此后黄鹄显跟随红军总部留在红四方面军,并随红四方面军南下川康一带。

值得一提的是,红四方面军南下期间虽然歼灭大量敌人,但自身亦遭遇较大损失。1936年3月,在南下失利之后,红四方面军进行了重新整编,年仅22岁的黄鹄显被提拔为红三十军参谋长,成为红四方面军的一名军级干部。
其实,当时黄鹄显的压力也很大,他担心自己难以胜任工作,并对此深感不安。最终在领导的劝说下,黄鹄显服从组织决定,担任了红三十军参谋长。1936 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在甘肃会师,黄鹄显也见证了长征的胜利。
长征胜利后,黄鹄显并没有停下战斗的脚步,西路军成立后,他进入西路军,继续担任红三十军参谋长,率部渡过黄河,转战河西走廊。可惜的是,因为对敌情预估不足等种种原因,西路军战败。在分散突围阶段,黄鹄显不幸被俘,并被关押起来,直到全面抗战爆发后,在两党第二次合作的基础上,经过组织营救,黄鹄显走出了监狱,恢复了自由。
恢复自由后,黄鹄显立即投身抗日救国的烽火狼烟当中,并担任了八路军总部作战科科长、总部特务团团长等职务,1942年之后,他又担任了陕甘宁晋绥联防军司令部作战科科长等职务,在作战指挥、支前参战等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为抗战的胜利贡献了一份力量。
抗战胜利后,黄鹄显担任了东北民主联军第八纵队参谋长、45军134师师长等职务,参加了解放东北的作战。东北解放后,他随部入关,参加了进军中南的作战。新中国成立后,黄鹄显又马不停蹄地参加了抗美援朝,担任了志愿军装甲兵指挥所指挥员、坦克第一师师长等职务,继续为保家卫国而战斗。
1955年,黄鹄显被授予少将军衔,成为开国少将。授衔之后,他继续投身我军装甲兵的建设当中,并参加组建了装甲兵学院,为学院的建设以及培养指挥人才作出了突出的贡献,促进了我军的革命化与正规化。1983年,黄鹄显离职休养,晚年他主要生活在北京,于1986年因病去世,享年72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