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一早起来,嘴里淡得像白开水,脸色发黄、没精神,好像连阳光都照不进他的身体。饭吃得不香,睡得不实,动不动就觉得累。
家里人说他“脾虚”,他却不以为意,以为就是吃点红枣、喝点粥的事。可脾虚这事,说轻巧了是“没劲”,说严重些,它是身体向你打的“求救信号”。
说句实话,很多人一听“脾虚”,脑子里就浮现出一个穿棉马甲的中老年人形象,仿佛这病跟年轻人八竿子打不着。
但你现代生活节奏快、情绪压抑、饮食作息乱七八糟,二十几岁就开始脾虚的大有人在。谁还不是个“脾虚打工人”呢?
有意思的是,很多人以为脾虚就是“脾不好”,其实这“虚”不是单纯的脏器问题,它跟一个看不见摸不着的家伙——“气”,脱不了干系。你想啊,气血不畅,怎么能让脾胃安分工作?就像办公室里气氛一憋闷,别说干活,连喘气都困难。
一位老中医曾说过:“气滞日久,脾必受伤。”这话不玄,放在今天看就是:你情绪一堵、饮食一乱、作息一颠,气机不畅,脾就慢慢罢工。
现代医学也有共鸣,《中华实用中西医杂志》的一项研究指出:长期精神紧张可直接影响消化系统功能,引发腹胀、食欲减退等症状,正是“气堵脾虚”的写照。
你仔细想想,是不是有时候一紧张、焦虑,胃口立马没了?吃进去的饭像堵在胸口?实在不是你“矫情”,这是身体在抗议。
气机郁结,脾胃的运化功能就开始掉链子。中医里讲“脾主运化”,意思就是它负责运输营养到全身。你这车一堵,油也送不上去,哪还有劲儿?
更有人脾虚会胖,有人却瘦得皮包骨。看起来矛盾,其实一点也不冲突。脾虚导致水湿内停,胖的是湿气太重,瘦的是营养吸收不良。脾虚不是胖瘦决定的,而是你身体的“运转效率”出了问题。
我有个朋友,三十出头,白天昏昏欲睡,晚上翻来覆去,整个人像被榨干。去查了一圈,啥毛病也没有。后来找了个靠谱中医一看,说他“气机郁结,脾胃虚弱”。调理一阵子,整个人像从阴天走到晴天。
再说说“气”怎么堵的。现代都市人,情绪是头号“罪魁”。早上起床赶地铁,地铁里人挤人,工作上被骂、加班、开不完的会,晚上刷手机刷到两点。你以为你在努力生活,其实你在耗气伤脾。情绪不畅、生活无序,不堵气才怪。
还有饮食。你见过凌晨两点的炸鸡店吗?我见过。夜宵、重口味、饮料咖啡轮着上,脾胃就像个加班不领工资的老黄牛,早晚得累垮。中医讲“饮食有节,脾胃乃安”,暴饮暴食,乱吃冷饮,气机大乱,脾当然不高兴。
说到这,你可能想问,那“气顺了,脾虚就好”这说法靠谱吗?其实这话一点不玄乎。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气顺了,血流畅,脾胃自然活络。
现代研究也支持这一点,《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上有文指出,调节自主神经系统、改善情绪状态,对功能性消化不良有显著疗效。

你要明白,脾不是“弱”,是被“堵”住了。就像水管不是坏了,是被泥沙塞住了。你疏通一下,水就流了。同理,调理气机,让气顺了,脾的功能也就慢慢恢复了。
可别以为气顺就只能靠中成药、靠吃东西。生活里有不少“顺气小妙招”,你一学就会。一是“笑”,中医讲“笑能宣肺,肺主气”,你一笑,胸闷气结就松了。
二是“走”,不是健走五公里,是饭后散步,缓解胀气、促进脾胃蠕动。三是“说”,别把情绪闷着,适当表达,把堵在心头的气放出去。
再说个冷知识:你知道“打嗝”和“叹气”其实是身体在“泄气”吗?《中华内科杂志》曾有研究提到,频繁打嗝、叹气,是典型的“气郁”表现。
这不是你“娇气”,是你身体在自我调节。情绪堵住了,身体就想办法找出口。别忽视这些“小动作”,它们其实是身体在“敲门”提醒你。
还有个现象也挺有意思。有些人脾虚,总觉得“没胃口”,但一碰到甜食、炸物眼睛就亮了。这是脾在“撒娇”。甜味入脾,能短暂提振脾气。
可你要是靠吃糖来“补脾”,那就是饮鸩止渴。糖吃多了反而生湿生痰,加重脾虚。你是在给脾“打鸡血”,不是养它。
真正养脾,要从气机调顺入手。吃饭定时定量,不吃冷饮不吃刺激性食物,情绪上学会“放过自己”,别老跟自己别扭。还有一点很重要——动。
不用跑马拉松,哪怕每天原地踏步十分钟,也能帮你“升清降浊”,让气机流动起来。气行则血行,血行则脾健,这不是玄学,是生理机制。
说个不太常被提起的点,脾虚还会影响记忆力。你是不是经常忘东忘西?其实不是你老了,是气血不足,脑供血下降。《中华老年医学杂志》指出,脾虚型人群在认知能力测试中得分普遍偏低。你的大脑不是不行,是饿了。
再说说情绪。有些人脾虚还特别“玻璃心”?一点事就情绪波动大。这不是“脾气差”,是“脾气虚”。中医讲“脾藏意”,脾虚的人,意志力、稳定性都差。你不是不坚强,是脾不给力。调脾就是调心,气顺了,心也稳了。
说到这,很多人会问:那我怎么知道自己是不是“气堵”?身体会告诉你。比如常常腹胀、嗳气、饭后沉重,或者脸色黄白、舌苔厚腻、四肢乏力,这些都是“气堵脾虚”的信号。你要是天天早上醒来跟没睡一样,那多半也是这回事。
身体早就给了我们无数线索,只是我们太忙,忙到连听自己身体说话的时间都没有。把节奏慢下来,哪怕每天给自己十分钟,静静坐着,听听心跳,感受呼吸,那也是在“顺气”。
别等到哪天身体罢工了,才想起脾虚这回事。它其实早就在你“叹气”的时候、你“没胃口”的时候、你“怎么都提不起神”的时候,敲过门了。你要做的,不是“吃点补药”,而是让气流动起来,给脾一个可以舒展的空间。
参考文献:
[1]张瑞华,周文静,王志伟.脾虚型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的情绪状态与生活质量研究[J].中华实用中西医杂志,2024,37(03):301-305.
[2]李晶,许红,孙明.气滞型胃肠功能紊乱的心理干预疗效观察[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23,43(11):1345-1348.
[3]王芳,赵建国.脾虚证患者脑功能变化的初步研究[J].中华老年医学杂志,2022,41(09):1002-1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