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登封市位于河南省中西部的中岳嵩山南麓,为郑州市代管县级市。全市总面积1217平方公里,辖8个镇、3个乡、4个街道,344个村(社区),总人口73万人。登封历史悠久,西汉武帝刘彻游嵩山,正式设立崇高县,隋大业初年(605)改为嵩阳县。公元696年,武则天登嵩山、封中岳,以示大功告成,改嵩阳县为登封县,改阳城县为告成县。金代将两县合并为登封县。1994年5月30日,经国务院批准登封县撤县设市。登封文化灿烂、名胜众多五岳之中的中岳嵩山,世界文化遗产“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便位于登封市境内。笔者近期从各种公开出版的古旧地图集,明清地方志以及数据库等资料中共收集到有关登封的古旧地图19幅,涵盖了碑刻地图,地方志地图等多种类型,年代上起金代,下至民国,较为全面地展现了登封的历史发展脉络和不同时期的地理空间格局。现将这十余幅古旧地图展示如下:

《大金承安重修中岳庙图》,作者不详,年代为金承安五年(1200),单色石印拓本,尺寸长113厘米,宽69厘米。此碑目前存于登封中岳庙内。碑圆首方趺,碑首刻出高19厘米、宽43厘米的长方形题额,内刻“大金承安重修中岳庙图”,字径6厘米左右,碑四边刻3厘米宽的阴线卷草花卉图案。碑右署“尚书省委差监修太中大夫同知河南尹事梁襄”,左署“修庙接手官忠勇校尉汝南府录事宋元立石”,字径2.5厘米左右。其下又有“承安五年三月中旬休日”一行小字,字径不足1厘米。以上题刻提供了主持修庙和建碑者的身份与立石的时间,证明了这次修缮是一次官修。该图上北下南,左西右东,对所有的寺、院、殿、楼进行了详细描绘,还表示了牌楼、古树、碑石,在庙的四隅各绘有角楼1座,反映了金代中岳庙的建筑风格和宏大规模。殿宇的方位保留着各自的朝向。该图形象而具体地反映了金承安五年(1200) 中岳庙的建筑面貌和寺院庙产,可以作为探索、研究宋、金两代建筑的重要资料,为研究宗教史与建筑史提供了珍贵的历史资料。
《登封县之总图》,出自明隆庆三年(1569)《登封县志》。该图上北下南,左西右东,采用传统山水画法描绘出登封县境内的山脉,河流,城池,集镇,村落等的分布情况。
《县城之图》,出自明隆庆三年(1569)《登封县志》。该图采用平立面相结合的画法,简要描绘了登封县城的城池,街巷,衙署,寺庙等的分布情况。
《登封县图》,明万历二十一年 (1593) 刻石,河南省登封知县陈国章立石。长112厘米,宽85厘米,上北下南。未注比例尺。此碑目前存于登封嵩阳书院内。图碑上部题有“登封县图”四字。所绘范围以登封县城为核心,四隅标出所至州县“北至偃师县”、“南至汝州”、“西至洛阳县” 、“东至密县界”、“东南至禹州界”。图碑绘制了周围的村落和山川河流,还绘有秦槐、汉柏等古树名木和大量寺观以及风景名胜。图中所绘寺庙、坛台的地理位置,及主要河流的流向大体正确。河流大部分以双线表示,除颍水源、石淙水外未注河名。著名的山峰标有名称。在地图中央用形象画法绘出登封县的城楼、城墙,立体感极强。颍阳镇以方形符号表示,其他村舍、庙坛均以形象符号绘制。除表示林木草地外,还用耕地符号表示出平原地区农田所在。该图详细地刻画了登封县境内主要文物古迹和风景名胜,并描绘出登封县的山河地界和主要村镇分布,具有文物分布图、风景游览图和地理景观图的性质,是我国明代县级地图的珍品。该图历史悠久,内容详细,保存完整,是迄今为止发现的第一幅反映县治全境的县城城市图图碑,对研究中国古代佛教、道教源流及寺庙沿革等有重要价值。
《登封县嵩山总图》,出自清顺治九年(1652)《登封县志》。该图上北下南,左西右东,采用传统山水画法描绘出登封县境内的山脉,河流,城池,村镇,寺庙等的分布。
《县城之图》出自清顺治九年(1652)《登封县志》。该图平立面相结合,简要描绘了登封县城的城墙,城门,街道,衙署,寺庙,祠观等的分布。
《登封县河图》河南府十县河图集之一,现藏于美国国会图书馆。该图为绢本彩绘,原图尺寸长90厘米,宽90厘米,绘制年代约为清中期雍正至乾隆年间。图中主要描绘了河南府所属登封县境内自然地理环境,坐标上方为南,下方为北。另附《登封县河图总说》。全图以山水披麻皴法形式绘制境内山峦及平面描绘境内水道。中以红点连线标志道路,城墙以立面形象绘制。图上无文字注记,贴红签墨书图中各处地名,包括少林寺、少室山、嵩阳书院、中岳庙及关隘峡口等等,也注记境内河渠的方位、长度及河流水系的分布。本图所附《总说》,主要说明县境内陆貌,河床渠道的状况、分布、河道堤埝、官修民修工程及泄洪或灌溉等情形。

《嵩山图》,图幅长34.8厘米,宽23.4厘米,绢本彩绘。据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编制的《萝图荟萃》载有“嵩山图二张”,以此确定该图为乾隆二十六年以前所绘。现藏于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该图主要绘嵩岳山峰,图上用黄色签注其峰名或地名,例如峻极峰、华盖峰、黄盖峰、周道峰、盛观峰、锣鼓岭、小铁梁峡、分水岭、嵩庙等,图上所绘山峦起伏,庙宇掩蔽在树木林中。

河南登封古旧地图集粹

《嵩山寺庙图》,图幅长36厘米,宽26.4厘米,绢本彩绘。据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编制的《萝图荟萃》载有“嵩山图二张”,以此确定该图为乾隆二十六年以前所绘。现藏于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该图绘有嵩岳寺、少林寺、永泰寺、会善寺、嵩阳书院、嵩福宫等,是一幅珍贵的寺庙历史画卷。

《县总图》,出自清乾隆九年(1744)《登封县志》。该图上北下南,左西右东,采用传统山水画法,描绘了登封县境内的山脉,河流,城池,古城,村镇,寺庙,关隘,名胜古迹的分布。
《县城图》,出自清乾隆九年(1744)《登封县志》。该图平立面相结合,描绘了登封县城城墙,城门,街道,城内建筑的主要分布。
《疆舆全图》,出自清乾隆五十二年(1787)《登封县志》。该图上北下南,左西右东,平立面相结合,描绘了登封县境内山脉,河流,城池,聚落,寺庙,名胜古迹等的分布。图幅较长,建议横屏观看。
《县城图》,出自清乾隆五十二年(1787)《登封县志》。该图采用形象绘法,描绘了登封县城的城墙,城门,衙署,祠寺,坛庙等的分布。

《道里图》,出自清乾隆五十二年(1787)《登封县志》。该图上北下南,左西右东,计里画方,描绘了登封县境内交通路线的分布及沿途聚落点的分布。图幅较长,建议横屏观看。

《登封县图》,图幅长57.5厘米,宽50厘米,绘图时间约在清嘉庆后期(1810-1820年),作者不详。现藏于中国国家图书馆。该图系《河南府十邑图》(又名《洛阳十邑图》)中的一幅。该图采用传统的山水画法生动形象地绘出登封县城及其周围的山川形势以及重要寺庙和名胜古迹等。图中山脉以山形画法,低山涂以褐色,高山顶则涂以蓝色,山上的针叶树和平地的阔叶树皆形象地绘出,图形逼真,色彩鲜艳,并用文字注明各山距县城的里数。图中内容着重绘出一些历史文化景观,例如城北绘出了宋代四大书院之一的嵩阳书院,其中汉代古柏也突出地绘出。城西北五乳峰下的少林寺,城东的中岳庙,以及观星台、周公庙、测景台和古告成镇遗址等重要历史文化古迹都一一绘出,具有较高的历史参考价值和艺术欣赏价值。

《登封县全境图》,出自《河南全省地图》,石印本,比例不等,刻印于民国初年,河南印刷局刻印。一册,开本长26厘米,宽21厘米。该图集现藏于中国国家图书馆,并收录于《国家图书馆藏清代珍稀清代地图集汇编》(西安地图出版社,2014年出版)一书中。该图简要描绘了登封县境内的县治,村镇,关隘,寺庙,邮局,县界,道路,河流和山脉的分布情况,用晕滃法表示地形起伏。图中1方格代表实际距离10里。
《登封县自治区域图》,绘制于民国二十二年(1933),绘制者为登封县政府。石印本,单色,图幅长81厘米,宽48厘米。比例尺为1:50000,图中1方格代表实际距离10里,即5千米。图中描绘出登封县境内县城,集镇,乡公所所在地,旧乡村等4种政区聚落;县界,区界,乡镇界等3种行政区划边界;大道和汽车道等2种交通线,以及河流和山脉,山脉用晕滃法表示。从图中可以看出,登封县当时共分为8个区,区下辖乡镇。
《河南省登封县图》,绘制于民国三十一年(1942)12月,河南省登封县政府监制,绘制者田启佑,现藏于台湾地区中研院。该图图幅长52厘米,宽37厘米,比例尺1:100000。图幅左侧附县状况表,罗列了登封县的面积,人口,行政区划,财政,警政,卫生,物产,名胜古迹等信息。左下角附登封县城区图一幅。
《登封县城区图》,系《河南省登封县图》中的一幅分图,简要描绘了登封县城的道路,城门,单位的分布情况。登封县城有东西南北四座城门,城北有登郑公路,登偃公路经过,街区用蓝色斜杠阴影表示。
《河南省登封县图》,与前述《河南省登封县图》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