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是最好的习惯

何必厚此却薄彼——老子智慧【6】

何必厚此却薄彼——老子智慧【6】

王阳明的智慧

王阳明是中国历史上极为重要的思想家,他的“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万物一体”等主张,不仅影响了曾国藩、梁启超、梁漱溟、钱穆等名家,更是对我们普通人的生活有着重要的意义。《传习录》是王阳明讲学以及与弟子对话的语录集,记载了他“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万物一 体”等核心思想。复旦大学哲学学院吴震教授、知名学者孙钦香潜心研究阳明心学多年,从《传习录》中选择最具代表性的99章句,把它们归类于22个阳明心学中的核心概念之下,分类说解。每一节的开篇处有两位老师对此概念的题解说明。借助清晰的哲 更多

【原】人生大智慧

每天写一篇原创文章的第1年308天写作目的:帮助更多的人提升智慧

有阴即有阳,有正即有反。

何必厚此却薄彼——老子智慧【6】

【原典】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译文】

天下人都知道了美之为美的标准,那么丑之为丑的标准也被确定下来了;天下人都知道了善之为善的定义,那么恶之为恶的定义也被确定下来。

【悟道】

是是非非谓之智,是非非是谓之愚。

任何性质相对或相反的两个事物之间皆存在着相互生成之关系。知道了美,也就知道了丑;知道了善,也就知道了恶;知道了有,也就知道了无。有无、难易、长短、高下、前后等观念或事物皆是相互生成的。

所以,有美就有丑,有善就有恶,有高就有下,有难就有易。用老子之原话就是“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老子所言其实就是逻辑学里的“肯定即否定”之关系。比如,给美制定一个标准或下一个定义,那么内容与之相反的标准和定义就是丑;定义“损己利人”是善,那么“损人利己”即为恶。

何必厚此却薄彼——老子智慧【6】

用什么样的思维,来体察和对待世间万物,关乎一个人之人生智慧,是智者庸人之重要分水岭。

万物评判,角度不一,标准不同。老子此言除了强调正确之认知及评判之标准,其实还有更深层次之生活智慧。其一,对万事万物,不可有一成不变之固化标准,亦也不能有先入为主之我化情结。我执我见,是一种低层次的人生思维;其二,面对这个多元的相对的世界,绝对不可用不变的单一的思维去对抗;其三,在一个相对的世界里,世人须学会破除“我有、我执、我见”,方能正确的证道悟道行道。

“有阴即有阳,有正即有反”。万事万物,一体两面。用宽宏大度之胸怀,去容纳和接受这个不太完美的世界,是一种人生的开悟。

多一分辩证,多一分宽容,多一分平和,则少一分纠结,少一分矛盾,少一分痛苦。这是一种生活的辨证法

王阳明的智慧

王阳明是中国历史上极为重要的思想家,他的“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万物一体”等主张,不仅影响了曾国藩、梁启超、梁漱溟、钱穆等名家,更是对我们普通人的生活有着重要的意义。《传习录》是王阳明讲学以及与弟子对话的语录集,记载了他“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万物一 体”等核心思想。复旦大学哲学学院吴震教授、知名学者孙钦香潜心研究阳明心学多年,从《传习录》中选择最具代表性的99章句,把它们归类于22个阳明心学中的核心概念之下,分类说解。每一节的开篇处有两位老师对此概念的题解说明。借助清晰的哲 更多

【原】人生大智慧

每天写一篇原创文章的第1年308天写作目的:帮助更多的人提升智慧

赞(0) 打赏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微精选 » 何必厚此却薄彼——老子智慧【6】
分享到: 更多 (0)

评论 抢沙发

  • 昵称 (必填)
  • 邮箱 (必填)
  • 网址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