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家看这个问题的视角还是成年人的。
成年人看这个问题,就是一个「守信用」的问题。如果你不守信,大不了以后不信你了,绝交。这是我们成年人的思路。
但是,小孩子的心理不是这样的。
小孩子不会这样理性的思考、评估。举个例子,你对孩子承诺好好吃饭就有冰激凌,于是他好好吃饭了,你却不给他冰激凌。你猜他心里会怎么想?
你猜他会不会像成年人那样,理性的评估爸爸妈妈的诚信有问题、下回再也不相信你们了?
—— 不会。他会非常非常的无助。你们越有道理,越说这是为你好,他就越无助。他当然想不出什么有效理由来反驳,他还那么小。他只知道他最期待的东西没了,得不到了,之前预支的快乐全部落空。你知道他最直接的感受是什么?是【深刻的绝望】。
世界骤然崩塌那种感觉。
成年人通常会觉得,不会吧,太夸张了吧?—— 不好意思,事实就是如此。
小孩子和成年人有一个很大的区别,就是他们的世界很小很小。
越小的孩子世界越小。这个很容易理解吧。接触的人有限、每天的任务有限、需要考虑的事有限。对于小孩子来说,有时候整个世界就是一个玩具、一个朋友、一个冰激凌、一个生日party、一次郊游……
如果说成年人的世界是靠日程安排、优先次序撑起来;小孩子的世界就是一件事,只有一件事就填满了。
这意味着什么?当这充满孩子整个世界的期望被剥夺的时候,他会非常非常绝望。
成年人常常不理解,不就是一个什么玩具吗?不就是一口蛋糕吗?怎么会哭成这样?
—— 因为这个玩具、这口蛋糕,就是孩子小小世界里的一切了啊。
所以题主,你答应了孩子的承诺,孩子努力完成了,心心念念期望得到的奖赏,你如果不能履行承诺,后果还不仅仅是他以后不信任你的问题,真实问题比这严重的多。
孩子此时此刻感受的绝望,会在心底累积你想象不到的怨恨和苦毒,是对你,也是对自己。对自己无力反抗、对自己无法供应自己、必须仰赖大人承诺的极大的悲愤。
这件事最可怕的是,孩子和大人会遗忘。
多少年后,事情的原委可能都记不得了,但是心里的怨恨和悲愤却留了下来。
因为遗忘,就无法医治。
你无法理解儿子为什么这样对你?孩子也很苦恼,自己都不明白,怎么就那么讨厌和父母讲话,怎么就那么没有安全感,怎么就总是不满足不快乐?
到了那个时候,再抱怨就一点用也没有了。
因为你再也无法回到孩子五年级的那个夏天。但假如你还能回忆起来,你有时光机,那么你一定会想方设法乘着时光机回到今天,然后对自己大声吼着说:
「还在这问什么问?快把钱给充了!」
很多家长说孩子不好管,这孩子太不听话,这孩子太叛逆,孩子离家出走,甚至孩子自杀跳楼跳桥,看看吧都是你们这样的父母给带歪的……
承诺了不兑现:原来我的父母是那么不守信用的人,降低了在孩子心目中的位置,以后你给孩子沟通的时候,孩子还会听你的吗?
我爸妈不守信用:时间长了我是不是也可以不守信用……,于是长大了孩子也成了一个不守信用的人
正人先正己
沟通的意义是寻找共通点,解决问题,建立共同的新目标。
但在沟通的过程中,我们也经常会遇到一个非常糟心的情况:变。
你和对方讨论好了一件事、确定了一个目标,本以为大家会按照共识共同前进,谁曾想有一天,TA 的态度忽然就来了个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
你又气又急又伤心,认为对方破坏了彼此的约定。而对方表示,TA 也有自己的苦衷,并不一定愿意回归到过去的情况。
你认为 TA 这么做破坏了两个人的约定,但又不愿意因此直接选择分道扬镳,一时间不知道怎么处理,才能让自己从这种负面的状态里走出来。
这其实就是沟通过程中经常会出现的一个情况:变化。
在之前的文章中,我们有讨论过:沟通,是一个双向的、流动的过程。
不仅仅是说明沟通的过程需要双方共同的努力,同时也是在强调:沟通的过程,是经常会出现变化的。
而接纳变化,并根据变化做出相应的调整,也是我们提高沟通能力的一个部分。
在具体分析应该怎么做之前,我们需要先明确一个问题:我们应该如何看待日常中的共识、承诺等?
古人告诉我们:一诺千金。
说出了诺言,就一定要遵守,一个缺乏信誉的人,在社会上是很难立足的。
可是在现实生活中,还是经常会出现「破坏诺言」「说话不算话」的情况,而且很多时候,破坏约定的人,并不一定出于恶意。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矛盾?是因为古人的话错了么?
并不是。
原因很简单:原则上,我们的确需要认真遵守自己达成的共识、说出的话。
可是撇开一些涉及到底线的问题,伴随着环境的发展,和个人心境的变化,人们会转变看法,甚至没办法完全遵守自己的诺言,也是经常会发生、而且非常正常的情况。
举一个非常简单的例子。
请问一下在座的男性朋友,假如你在和妻子求婚的时候,你告诉妻子:「我永远都不会让你做家务」。
但等到结婚之后,你的妻子真的完全十指不碰阳春水,即使你累到不行,也拒绝帮你一点忙。
这时候,你是会认为「我当初给了承诺,必须遵守必须忍」,还是照样会不开心呢?
相信很多人心里肯定是会不舒服的,不过不舒服,也不代表不愿意遵守承诺,而是伴随着环境的转变和自己当时心境的改变,会格外期待对方愿意去帮忙罢了。
这也就是为什么,虽然我们非常希望大家可以按照共识做事,可以遵守彼此的诺言,可是有些时候,也确实没有办法遵守全部的诺言。
生活是非常复杂的,一个问题解决后,很可能立刻跑出来另一个问题。
当另一个问题出现,需要我们重新调整状态的时候,做出转变是大概率现象。
到了这时候,沟通就变得格外重要。
而我们沟通的思路,如果想要切实解决问题,而不纯粹是发泄情绪的话,那么不能仅仅局限在「你不该转变」,而是要去探讨更加深入的「为什么转变」和「接下来应该怎么调整」。
咱们举一个实际发生的例子:
搓米问答有这样的一道题目:「家长说考到 985 奖 1w,我考到了,却不给我钱,说用来交学费,我可以告家长吗?」
题主的父母向题主承诺,只要考上 985 大学,就奖励一万块钱,随意题主支配。收到承诺的题主开始努力学习,并开心地规划拿到一万块之后做些什么:想买一个打游戏更流畅的手机,想吃喝玩乐,同时也想买点理财……
高考结束,题主确实考上了 985,但这时候父母转变了态度:他们认为,题主平时就喜欢乱花钱(题主不认为自己乱花钱),因此,虽然一万块照常给,但不会一次性交给题主随意支配,而是以学费的方式提供。
愤怒的题主认为:父母伤害了自己的信任,想要不花一分钱,白得一个优秀的儿子。要么就别给,给了就说到做到让自己用。
于是上网提问:自己是不是可以起诉家长,拿回自己该有的一万块钱?
这件事在网上发布后引起了轩然大波,网友的观点分大致为了两个种类:
「孩子有错」:小孩解决问题的方式居然就是撒泼打滚,甚至谩骂父母,这孩子不知道感恩。
「父母有错」:曾子杀猪古已有之,圣人尚且知道,对孩子应该说到做到、言传身教,言而无信的父母,自然会养出冷酷无情的孩子。
两个观点有错么?站在各自的角度都有道理。
但这两个观点都有一个共同的问题:情理上没有问题,但在现实操作中,缺乏可实操的参考方案。
咱们站在「沟通方法」的角度重新复盘一下:
这么一整理的话会发现:其实,「该不该给孩子一万块钱」并不是双方争论的核心矛盾。会让双方产生分歧的一个关键点在于「如何支配大额金钱」,也就是消费观的塑造。
诚然,父母选择违背约定,是一件伤害孩子信任的错误决定。
但是客观地说:作为小孩,就算拿到了父母赠与的金钱,真的就可以按照自己的喜好随意挥霍,仅仅是因为父母答应了「自己想怎么用就怎么用」?
更深入一点想:只要是自己的东西,就可以随意支配,而且其他人不得提出反对意见,这是健康的、对自己的成长由利的消费观么?
很显然不是。
父母拥有「言出必行」的责任,同时,也有:「监督孩子健康成长」的责任。从这个角度来说,如果小孩真的认为自己可以随意支配金钱、不考虑自身发展的话,那作为父母,出于担忧的角度破坏约定,虽然让人感到难过,可是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并不奇怪。
当然,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如果孩子本身拥有健康、合理的消费观,那么父母自然不会产生这样的顾虑,更谈不上毁约一说。
因此,面对父母这样的「毁约」,作为孩子,如果仅仅是强调「父母应该言出必行」显然是不够有力的。
一方面,父母完全可以用「你从小到大做到完全听话了么」去反驳,另一方面,这个沟通方向并没有戳中「父母最核心的诉求」,很有可能沟通不成,反而引发亲子冲突。
更不用说,题目中的孩子并不完全是为了享乐,他也有掌控金钱、学习理财的诉求。
这着实是一件非常可惜的事情,孩子努力学习,父母鼓励孩子上进,显然都不是基于恶意的决定。但因为双方都不知道怎么沟通,最终让双向的善意变成了双向的痛苦。
在明确了最核心的诉求后,我们现在可以重新思考下怎么样通过沟通解决这样的「违约」:
父母的角度:
领导说,如果今年你能拿下这个合同我就奖你一百万的年终奖!
然后拿下了。
哎呀,我也不是心疼钱,就是觉得你们还是年轻人,一下子拿这么多钱不好。直接发钱,太扎眼,你们年轻人容易出去鬼混,出了事还要影响到公司。不是心疼钱,培训,团建,更新办公室桌椅板凳,花多少都没事,这直接给钱真是不情愿啊!光大知友遇到过类似情况吗,怎样做更好更对,欢迎给建议,谢谢!
一个初中同学,他爸爸说抄完新华字典给他一千块,是把字典每一个字每一句解析抄下来,当时最常见的是第11版,我记得至少五百来页密密麻麻的小字,而且相当一部分的字笔画烦琐可能大部分人一部分也不会去写
他就每天写完作业都找出A4纸慢慢抄,我也不知道他抄了几页,虽然和他关系不好,但是看着字典被他一页页翻过去会由衷的高兴,我们在同一个辅导班,其他学生和老师见了也会发出一些惊叹之类的话,虽然他平时是个比较讨人厌的学生,但是我们都在为他加油,最后那几页的时候,我就看着他在那里抄,内心不知道为什么也非常激动
终于,他写完了,历经几个月,这几个月他几乎没怎么玩,要知道,以前的他几乎是不怎么写作业很贪玩,他写完最后一个字发出一声感叹,我觉得那个时刻的意义对他来说不亚于原子弹试验成功对于中国的意义,那种全心全意干一件事并且完成了,特别是对于孩子来说,是非常珍贵的
好几天之后,另一个同学问他有没有得到一千块钱,我们都想趁机祝贺他,他非常黯淡“我给爸爸看了 ,他还没给我”
我不知道他爸爸最后给他了没有,但是没有一个人再提起这件事情了,大家都不是小孩了,不会幼稚到去揭人伤疤 ,以他的性格,没有去主动提起,大概就没有吧
已经很多年过去了,我始终难以忘记他抄字典过程中偶尔抬起头来和我们幸福的计划着的样子,还有他没有得到一千块钱的黯淡,也经常在脑海出现一个十三岁的孩子,满眼希望的抄着字典,希望他以后抄的字典,都能获得比一千块更多的报酬
接近两万赞了,评论我有去看
我写下这个故事的初衷是为了告诉父母或将会为人父母的人“这样不好”
不管中间经历了什么心路历程,只要能减少这种事情的发生,我的目的就达到了
但不是仅仅止步于父母产生负面情绪,甚至于去怨恨父母
我很理解大家的遭遇,但与其抱怨父母种种行为,更重要的是去避免更多的人受到同样的伤害,而不是今天在看完了故事受了些感慨转身又对自己身边的孩子做出类似的事情,我想这也是这个问题所存在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