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5月29日,由皋兰县委统战部举办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宗教活动场所暨端午经典诵读与分享活动”在什川举行。相关部门领导及社会各界人士到场分享。笔者应邀参加,并做了《国学经典与宗教智慧:中华文明的精神双壁》的演讲。刊发于此,以飨读者。

在中华文明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国学经典与宗教智慧如两条大河,既各自流淌出独特的文化脉络,又在历史的交汇点上相互激荡、彼此融合,共同构筑起中华民族深邃而丰富的精神世界。国学经典与宗教智慧都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前者扎根于世俗伦理与文化传承,后者通向超越性的精神追求。二者的交融(如禅宗、《西游记》中的三教合一)体现了中华文明的包容性。它们承载着古人对宇宙、人生、社会的深刻思考,至今仍为现代人提供着安身立命、启迪智慧的珍贵养分。

国学经典是中华文化的根基,涵盖了哲学、历史、文学、伦理等诸多领域,其中儒家、道家的思想是其重要组成部分。儒家以“仁”为核心,倡导“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论语》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恕道,教会人们以同理心对待他人,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则强调学思结合的求知方法,为后世治学指明方向 。这种积极入世、注重道德修养与社会责任的思想,塑造了中国人“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价值取向。道家则追求“道法自然”,《道德经》中“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以水喻道,展现出柔弱胜刚强、包容谦逊的处世哲学;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

《庄子-逍遥游》是道家经典篇章之一,主要阐述了道家所追求的逍遥境界。《逍遥游》开篇描述了一只巨大的鱼——鲲,这只鱼能够变化成一只大鸟——鹏。鹏的翼展宽广至极,能够凭借怒意飞行至南海。这里的“逍遥游”指的是毫无阻碍、自由自在的飞翔。文章强调个体在精神上超越现实束缚,追求无限自由与自在的境界。文章提到“背负青天之下而莫之夭阏”,意味着一个人如果心灵高远、无所依赖,就不会受到任何外部因素的限制和阻碍。这样的状态被称为“逍遥”。作者提倡在精神上超越物质世界的束缚,达到真正的自由境界。同时,这种逍遥并非简单的逃避现实,而是对人生真谛的探索和对大道的追求。

庄子“逍遥游”的境界,启发人们挣脱世俗的束缚,追求精神的自由。儒道互补,构成了中国人在进取与超脱之间寻求平衡的智慧。

国学经典与宗教智慧有许多相通之处。宗教智慧在中国同样有着深远的影响与发展,佛教自东汉传入后,与本土文化深度融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禅宗、净土宗等宗派。佛教的“因果报应”“众生平等”“慈悲为怀”等理念,不仅丰富了中国人的精神世界,也为人们在面对人生苦难时提供了心灵慰藉。如禅宗强调“明心见性”,主张通过内心的顿悟来领悟佛法真谛,这种对心性的探索,与中国传统哲学中对人性本质的思考不谋而合。而道教作为中国本土宗教,以“道”为最高信仰,其炼丹养生、符箓斋醮在古代,帝王为了证明自己统治的合法性和权威性,自称受命于天,会有所谓天赐的符命之书,就代表了这种神秘文书,作为御制天下的凭证。醮:僧道设坛祭神等实践方式,蕴含着对生命奥秘的探索与对自然力量的敬畏。道教经典《太平经》倡导的“天人合一”思想,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与现代生态保护理念不谋而合。

国学经典与宗教智慧在历史的发展进程中相互渗透、相互影响。在哲学层面,佛教的“空”“有”观念丰富了中国传统哲学的思辨体系,而道家的“道”论也为佛教义理的本土化提供了思想土壤。

《山居秋暝》

唐朝·王维

空山新雨后,

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

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

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

王孙自可留。

从这首诗中不难看出,诗歌中既有道家空灵悠远的意境,又融入了佛教的禅意;再譬如敦煌壁画融合了佛教故事与中国传统绘画技法,成为艺术瑰宝。在社会伦理方面,宗教的劝善思想与儒家的道德规范共同作用,促进了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在现代社会,国学经典与宗教智慧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面对快节奏、高压力的生活,儒家的修身之道能帮助人们培养良好的品德与心理素质,道家的自然观可引导人们缓解焦虑、回归内心的宁静,佛教的慈悲精神则有助于增强人们的社会责任感与同理心。它们共同为现代人提供了应对物质主义、功利主义等问题的精神良方,帮助人们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找到心灵的栖息之所。

国学经典提供处世智慧(如中庸之道),宗教智慧则缓解现代焦虑(如佛教“放下我执”)王阳明“知行合一”与禅宗“活在当下”可共同指导心灵成长。在当下全球生态危机下,道家“道法自然”与佛教“缘起共生”可共倡环保理念。

最后背一首北宋诗人苏轼的词,它与《逍遥游》共同的地方都是用宏大的意象,把我们带到一种高旷辽远的境界,让人的身心得到畅游与释放。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国学经典与宗教智慧是中华文明留给世界的宝贵精神财富。它们不是尘封的历史遗迹,而是鲜活的思想源泉,始终滋养着中华民族的精神生命。


什川上河坪G30连霍高速黄河特大桥成功合龙

南行散记(4)

什川大沟水库坝体加固现状

凤凰山上看什川黄河大桥,即将合龙

什川正走向世界(1)中国梨园的魅力

什川走向世界(2)黄河岸上梨苑花光

什川正走向世界(3)藏在深闺人未 识

什川正走向世界(4)古法种植 独门绝技

什川正走向世界(5)万亩梨园水车浇灌

什川正走向世界(6)举世罕见的天把式与“高田”

联合国粮农组织新认定中国三项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什川古梨园名列其中

《农民日报》解读什川古梨园系统等三项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特征和价值

什川棋王陶世全冲进2025年“全运会”

小城花事之:紫槐花开

山那边(1)

山那边(2)

山那边(3)

山那边(4)

山那边(5)

山那边(6)

国学经典与宗教智慧:中华文明的精神双璧

什川“梨韵水乡”乡村示范带建设按下快进键

去皋兰读《宝水》(1)

去皋兰读《宝水》(2)

去皋兰读《宝水》(3)

去皋兰读《宝水》(4)

第四届魏振皆书法临帖展暨书法笔会在皋兰举行

文山寻谱(1)

文山寻谱(2)

文山寻谱(3)

文山寻谱(4)

文山寻谱(5)

所幸

什川古梨园

续访梨花

小院又响鼓子声 书田香里有真情

习习等名作家走进什川中学播撒书香

南行散记

南行散记(2)

什川正走向世界(1)中国梨园的魅力

什川走向世界(2)黄河岸上梨苑花光

半条被子的故事(上)

半条被子的故事(下)

皋兰软儿梨成功获批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联合国粮农组织专家组赴甘肃皋兰考察古梨园

兰州鼓子艺人大聚会  黄河之畔梨园雅韵赞什川

金城魏氏川五房三房家谱编审会在什川举行

【兰州民间故事】尕娃爷造飞机——光就没家把

什川农家乐美食推介:小院里烤全羊

什川农家乐美食推介:碧海蓝天老母鸡炖汤

《什川梨园序》

下河里 我曾经的家

钱儿在苓柏树上呢….

魏家庄魏氏清明立碑祭祀仪式在皋兰举行

家族研究会该怎么办?(1)

家族文化研究会该怎么办?(2)兼听则明

家族文化研究会该怎么办?(3)德高望重

树亭立德 什川卫氏红崖沟祭祀先祖

和苏义秀《清明祭祖》诗

什川吊桥绽新容,大坡头路面铺修完工

尘埃掩埋不住的思念

金城魏氏(1)以德为本

金城魏氏(2)文化先行

金城魏氏(3)古镇风雅

什川网红桥呼之欲出

皋兰“梨韵水乡”乡村振兴示范带建设按下“快进键”

党报报道什川山村第一书记——尕年轻尽显大担当

看看新铺设的什川柏油路 红黄蓝交通标线流畅醒目

建议什川隍城渠恢复四辆车渠原名

兰州什川黄河大桥项目首对斜拉索顺利安装完成

●元宵节 梨园社火闹新春

●什川鼓子传习所参加兰州庙会演出

上车和车上

●什字里

●什川与海壕

●故乡在盆中

●丢失的摇船曲——十道河

“什川灯火”照亮幸福路

●我和AI写兰州《软儿梨赋》

●什川童话(1)中微子

●什川童话(2)低处的村庄

●什川童话(3)大水盆地

●什川童话(4)鲁班造桥

●什川童话(5)女人和小狗

●什川童话(6)活着的鲁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