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5月29日,由皋兰县委统战部举办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宗教活动场所暨端午经典诵读与分享活动”在什川举行。相关部门领导及社会各界人士到场分享。笔者应邀参加,并做了《国学经典与宗教智慧:中华文明的精神双壁》的演讲。刊发于此,以飨读者。
在中华文明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国学经典与宗教智慧如两条大河,既各自流淌出独特的文化脉络,又在历史的交汇点上相互激荡、彼此融合,共同构筑起中华民族深邃而丰富的精神世界。国学经典与宗教智慧都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前者扎根于世俗伦理与文化传承,后者通向超越性的精神追求。二者的交融(如禅宗、《西游记》中的三教合一)体现了中华文明的包容性。它们承载着古人对宇宙、人生、社会的深刻思考,至今仍为现代人提供着安身立命、启迪智慧的珍贵养分。
国学经典是中华文化的根基,涵盖了哲学、历史、文学、伦理等诸多领域,其中儒家、道家的思想是其重要组成部分。儒家以“仁”为核心,倡导“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论语》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恕道,教会人们以同理心对待他人,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则强调学思结合的求知方法,为后世治学指明方向 。这种积极入世、注重道德修养与社会责任的思想,塑造了中国人“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价值取向。道家则追求“道法自然”,《道德经》中“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以水喻道,展现出柔弱胜刚强、包容谦逊的处世哲学;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
《庄子-逍遥游》是道家经典篇章之一,主要阐述了道家所追求的逍遥境界。《逍遥游》开篇描述了一只巨大的鱼——鲲,这只鱼能够变化成一只大鸟——鹏。鹏的翼展宽广至极,能够凭借怒意飞行至南海。这里的“逍遥游”指的是毫无阻碍、自由自在的飞翔。文章强调个体在精神上超越现实束缚,追求无限自由与自在的境界。文章提到“背负青天之下而莫之夭阏者”,意味着一个人如果心灵高远、无所依赖,就不会受到任何外部因素的限制和阻碍。这样的状态被称为“逍遥”。作者提倡在精神上超越物质世界的束缚,达到真正的自由境界。同时,这种逍遥并非简单的逃避现实,而是对人生真谛的探索和对大道的追求。
庄子“逍遥游”的境界,启发人们挣脱世俗的束缚,追求精神的自由。儒道互补,构成了中国人在进取与超脱之间寻求平衡的智慧。
国学经典与宗教智慧有许多相通之处。宗教智慧在中国同样有着深远的影响与发展,佛教自东汉传入后,与本土文化深度融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禅宗、净土宗等宗派。佛教的“因果报应”“众生平等”“慈悲为怀”等理念,不仅丰富了中国人的精神世界,也为人们在面对人生苦难时提供了心灵慰藉。如禅宗强调“明心见性”,主张通过内心的顿悟来领悟佛法真谛,这种对心性的探索,与中国传统哲学中对人性本质的思考不谋而合。而道教作为中国本土宗教,以“道”为最高信仰,其炼丹养生、符箓斋醮(在古代,帝王为了证明自己统治的合法性和权威性,自称受命于天,会有所谓天赐的符命之书,“箓”就代表了这种神秘文书,作为御制天下的凭证。醮:僧道设坛祭神)等实践方式,蕴含着对生命奥秘的探索与对自然力量的敬畏。道教经典《太平经》倡导的“天人合一”思想,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与现代生态保护理念不谋而合。
国学经典与宗教智慧在历史的发展进程中相互渗透、相互影响。在哲学层面,佛教的“空”“有”观念丰富了中国传统哲学的思辨体系,而道家的“道”论也为佛教义理的本土化提供了思想土壤。
《山居秋暝》
唐朝·王维
空山新雨后,
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
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
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
王孙自可留。
从这首诗中不难看出,诗歌中既有道家空灵悠远的意境,又融入了佛教的禅意;再譬如敦煌壁画,融合了佛教故事与中国传统绘画技法,成为艺术瑰宝。在社会伦理方面,宗教的劝善思想与儒家的道德规范共同作用,促进了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在现代社会,国学经典与宗教智慧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面对快节奏、高压力的生活,儒家的修身之道能帮助人们培养良好的品德与心理素质,道家的自然观可引导人们缓解焦虑、回归内心的宁静,佛教的慈悲精神则有助于增强人们的社会责任感与同理心。它们共同为现代人提供了应对物质主义、功利主义等问题的精神良方,帮助人们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找到心灵的栖息之所。
国学经典提供处世智慧(如中庸之道),宗教智慧则缓解现代焦虑(如佛教“放下我执”)。王阳明“知行合一”与禅宗“活在当下”可共同指导心灵成长。在当下全球生态危机下,道家“道法自然”与佛教“缘起共生”可共倡环保理念。
最后背一首北宋诗人苏轼的词,它与《逍遥游》共同的地方都是用宏大的意象,把我们带到一种高旷辽远的境界,让人的身心得到畅游与释放。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国学经典与宗教智慧是中华文明留给世界的宝贵精神财富。它们不是尘封的历史遗迹,而是鲜活的思想源泉,始终滋养着中华民族的精神生命。
●联合国粮农组织新认定中国三项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什川古梨园名列其中
●《农民日报》解读什川古梨园系统等三项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特征和价值

●
●所幸
●续访梨花
●南行散记
●元宵节 梨园社火闹新春
●什川鼓子传习所参加兰州庙会演出
●上车和车上
●什字里
●什川与海壕
●故乡在盆中
●丢失的摇船曲——十道河
●“什川灯火”照亮幸福路
●我和AI写兰州《软儿梨赋》
●什川童话(1)中微子
●什川童话(2)低处的村庄
●什川童话(3)大水盆地
●什川童话(4)鲁班造桥
●什川童话(5)女人和小狗
●什川童话(6)活着的鲁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