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摘自《国内外智能化电子战装备作战运用研究》| 远望报告
当前,世界各国聚焦电子战的智能化运用,一方面突出装备系统的轻量具身化和体系完备化,打造便携式电磁作战前端和智能化电子支援后台,建设覆盖陆海空天的装备门类,呈现“厚积薄发”的结构;另一方面突出打造核心算法、优化模型架构,通过实战实操开展重编程,形成即插即用的核心技术集。
(一)美军及其军工复合体智能化电子战建设与运用
1.高校科研力量:电子战技术的孵化摇篮
1.1弗吉尼亚理工大学的深度探索
弗吉尼亚大学在电磁攻击技术研究领域成果丰硕。在无线信号调制识别方面,该校开展了基于卷积神经网络的深入研究,并建立了具有广泛影响力的开源数据集,为全球范围内的相关研究提供了宝贵的数据资源。基于此,该校研究团队还创建了deepsig公司,专门致力于开发智能信号检测识别软件工具omnisig。这款工具在实际应用中表现出色,能够快速准确地识别各种复杂的无线信号调制方式,为电磁攻击系统提供了精准的目标信息。此外,弗吉尼亚理工大学还在信号类型开集识别方法以及多目标定位与聚类等前沿领域展开了积极探索。
1.2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引领作用
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应用物理实验室作为美军在网络安全、认知电子战等研究领域的核心总体单位,始终站在技术发展的最前沿。其研究人员发表了一系列涉及电磁攻击系统多个层面的深度分析报告,这些报告犹如电磁战领域的明灯,为后续研究和实践指明了方向。
2.国防军工体系:规模化运用的井喷池
2.1洛克希德·马丁公司
洛马公司突出对智能化技术的深度应用探索,打造多平台的一体化协同和信息化共享,重点包括以下:
– AI技术应用于电子战任务:2023年,洛马公司展示了人工智能辅助电子战任务的能力,训练后的AI智能体指挥两架有人驾驶的L-29飞机在模拟空对地任务中执行干扰支援,这些L-29飞机模拟自主无人机系统,按照AI智能体的指令调整飞行高度和速度,干扰了追踪友军战斗机的雷达,提高了任务效率,减轻了飞行员工作量。
「旅级战斗队地面层级人携式电战系统」(TLS-BCT Manpack)
– 开发直升机电子战系统:2024年,洛马公司从美国陆军“阿帕奇”攻击直升机项目管理办公室获得合同,为“阿帕奇”直升机机队开发第3代雷达频率干涉仪(RFI)/雷达告警接收器(RWR)APR-48B系统,采用先进微电子技术和RFSOC,提升了电子战微芯片能力。
基于AN/ALQ-248与AN/ALQ-32(V)的舰机协同示意图
– 参与无人机电子战项目:2023年,美国情报、电子战和传感器项目执行办公室选定洛马公司为“发射效应”无人机项目的电子战领域承包商,进一步提升无人机在电子战中的应用能力。
2.2诺斯罗普·格鲁曼公司
格鲁曼公司在推动智能化电子战方面侧重开放型架构的构建以及多平台的一体化运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 战斗机电子战系统升级:为F-16战斗机开发了AN/ALQ-257综合蝰蛇电子战套件(IVEWS),可提供态势感知和反制措施,其超宽带架构能发现并抵御更多射频威胁。同时,提供的AN/APG-83可扩展敏捷波束雷达(SABR),具有先进的软件定义AESA技术,探测精度和可靠性高,与IVEWS可实现脉冲级数字互操作性。
– 舰载电子战系统改进:负责设计与开发“水面电子战改进计划”(SEWIP)Block 3,将具有开放的软件定义架构,可实现通信增强和信息操作,支持基于认知电子战和人工智能/机器学习等的升级,还嵌入软杀伤协调器,能够为舰载和非舰载软杀伤效应器提供指导与调度。
3.美军智能化电子战建设:以“拱顶石”提领全局,以CJADC2覆盖全域,以无人装备加速变局,以核心技术赋能体系
3.1顶层设计驱动体系
美国国防部发布《2018年国防部人工智能战略概要》《负责任的人工智能战略和实施途径》《数据、分析和人工智能采用战略》等文件,通过国防部主导联合电磁频谱作战(JEMSO)框架,各军种也分别制定了符合自身特点的人工智能发展战略。
3.2作战系统升级
联盟联合全域指挥与控制(CJADC2)系统是美军“全域作战”的中枢神经,旨在通过AI驱动的数据融合,实现“传感器到射手”的秒级闭环。

2023年,美国防部将“联合全域指挥与控制”(JADC2)升级为CJADC2,引入更多人工智能和数据技术,实现美军内部跨域无缝集成和实时指挥控制。在当年的“融合项目”(Project Convergence)演习中,美军测试了将电子战传感器数据实时接入CJADC2网络。
3.3智能装备研发
无人装备正从传统ISR角色向主战电子攻防平台演进,典型案例如:DARPA的“小精灵”(Gremlins)项目,旨在开发可回收的电子战无人机群,可实施饱和式频谱干扰;海军“幽灵舰队”项目中的无人舰搭载“努卡”(Nulka)诱饵系统,可模拟大型舰船电磁信号诱骗反舰导弹;自主规划无人机,2023年美军测试了具备动态任务规划的无人机,可基于实时电磁环境自主切换干扰模式。
(二)俄罗斯智能化电子战发展现状与作战运用
历史上,俄罗斯更加侧重对电子管等技术的投入,在集成电路等新兴领域发展相对滞后,缺乏自主的、先进的计算机硬件和核心芯片,加之人才流失、外部制裁,在人工智能发展尤其是大模型建设方面明显落后于先进水平。普京表示,2030年前俄罗斯境内所有使用人工智能技术的超级计算机总算力将从2022年的0.073exaflops(每秒一百亿亿次浮点运算)至少提升到1 exaflops。相比于目前全球顶尖的AI训练系统,如XAI公司的Colossus(10.6exaflops),俄罗斯0.073exaflops的算力差距明显,难以满足训练超大规模、复杂的大模型对算力的极高需求。
1.平台集成智能化技术
研发环节,通过区分平台开发与算法突破两条主线,确保智能化建设有序推进。列装环节,通过使用整合通用算法、集成专用装备,不仅能保持数据的完整性,还能从上至下整合各级军事力量。如“史诗”电子战系统装备在5辆高机动性越野车上,可自动与指挥部等建立通信联络,能自动检测战场环境、快速识别潜在目标等。
2.装备形成体系化运用
当前,俄形成了较为完备的电子战体系,涵盖陆基、海基、空基和天基多个领域。重点加强陆、海、空、天基电子战系统的融合,如天基侦察卫星发现目标后可将情报传给空基和陆基电子战力量,形成一体化打击链。陆基有“克拉苏哈”系列等;海基有TK-25等;空基有“希比内”等;天基有“荷花-S”和“芍药”电子侦察卫星,能够在北约、乌克兰近乎立体式的电子对抗环节中做到见招拆招。
(三)日本智能化电子战能力建设和潜在威胁分析
日本电子战建设本质上是作为美军对我侦察监视、联合作战体系的延伸和辅助,其总基调是基于美日合作,在平时执行联合侦察、联盟训练和技术测验,战时形成合力、发挥助力,并在实战环境和军事合作框架下推动电子战智能化的整合、试验和发展。
1.建设框架
日本电子战基本作战思想遵循“先敌发现、先敌干扰、先敌摧毁”的原则,强调在电磁战场上的主动性与攻击性。在作战体系构建上,注重构建多层次、全方位的电子战体系,将空基、海基、陆基和天基电子战力量有机整合,实现各作战平台之间的信息共享与协同作战。例如,在空中作战中,通过预警机、战斗机、电子战飞机的紧密配合,形成对敌方空中目标的探测、干扰与打击链路;在海上作战时,驱逐舰、护卫舰等舰艇搭载的电子战系统与舰载直升机协同,对敌方舰艇编队及岸上目标进行电子侦察与攻击。在战术运用方面,日本强调电子战与其他作战样式的融合,将电子战作为现代战争的先导和倍增器,在进攻作战中,先利用电子战手段破坏敌方的电磁感知、通信与指挥系统,为后续的火力打击与兵力投送创造有利条件;在防御作战时,通过电子战系统的干扰与欺骗,降低敌方攻击的准确性与有效性,提高自身防御体系的稳定性与生存能力。
2.力量矩阵
在人员规模方面,日本自卫队中从事电子战相关工作的人员数量逐渐增加,涵盖了电子战军官、技术专家、操作人员等多个层次,形成了一支相对专业的电子战队伍。
在装备体系上,日本构建了较为完善的空基、海基、陆基电子战装备体系。空基电子战装备包括多种型号的战斗机、预警机、电子战飞机和侦察机,如 F-15J/DJ、F-2A/B、F-35 战斗机,E-2C/D、E-767 预警机,EC-2 防区外电子战飞机以及各类侦察机,这些飞机搭载了先进的电子战系统,具备强大的电子侦察、干扰和攻击能力。海基电子战装备主要分布在其驱逐舰、护卫舰和潜艇等舰艇上,如“秋月”级、“金刚”级、“朝雾”级驱逐舰以及海上自卫队潜艇,配备了 NOLQ-1、NOLQ-2/3 等电子战系统,可对敌方舰艇和岸上目标的电磁信号进行探测、干扰和防御。
(四)国内智能产业群支撑电子战的能力现状和潜力分析
从产业规模看,我国日渐厚实的算力基础是决胜智能战高峰的支撑。在先进核心技术方面,我国虽逊于世界领先国家,但在规模化落地和产业化布局方面,我举国体制和产业体系优势凸显。截至2024年,我国人工智能产业规模已接近 6000 亿元人民币,相关企业超过 4500 家,占全球的七分之一。2024年6月,工业和信息化部信息通信管理局一级巡视员王鹏在2025中国信通院ICT深度观察算力互联网论坛上表示,我国在用算力中心机架总规模超过了830万标准机架,算力总规模达到了246EFLOPS,位居全球第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