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形势错误估计的蒋介石,一直认为日本发动“中条山战役”是要渡过黄河,攻占关中,于是把重点没有放在防守中条山这个战略要地。

1940年10月,曾在中条山抗战中立下汗马功劳的第4集团军司令孙蔚如将军,接到蒋介石的调令,撤出中条山,南渡黄河,以防御洛阳至郑州一线。

此前,中条山由第4、第5、第14集团军共同防御,第4集团军防守西段平陆一带,中段闻喜、夏县一带由第5集团军防守,东段绛县至横岭关由第14集团军防守。

第4集团军被誉为“中条山的铁柱子”。孙蔚如奉命率部调防,这里的防务一下子塌了半边天。

而且,由于中条山区的物资无法供应近20万人防守队伍,粮食给养都要靠人挑畜驮,从黄河南岸运往部队。为维持生活,驻防在山里的各部队也要自己挑粮磨面。

图片来自网络

第5集团军已经做过介绍,主要是部署在中条山西部,其分界线为横皋大道。

东部是第14集团军和第二战区所属第43军进行防御。

第43军是晋绥军,军长赵世铃,只听阎锡山。前一篇已经提到,日军刚开始进攻,该军坚守几个小时,就擅自放弃阵地向北溃败,由第8集团军副总司令楚溪春率领,从浮山、翼城之间西进,渡过汾河突围,没有受到损失。日军也没有全力追击,很显然,他们对晋绥军的情况很了解,故意放其一马。

第14集团军总司令刘茂恩,下辖第15军、第98军和93军。

第15军的前身是大名鼎鼎的镇嵩军,由豫西流氓地痞反动道门组织纠集而成,其首领刘镇华阴险狡诈,毫无信义,冷酷无情,也是民国历史上最不上道的地方军阀,一生左摇右摆,唯利是图,出卖过众多朋友和上级,杀人也是极多。

北伐前,刘镇华出动10万大军包围西安,不允许老百姓离城,以迫使守城的李虎城和杨虎城投降,最终导致数万西安市民活活饿死。后来,战败退回河南老家,因精神分裂而死。

刘茂恩是刘镇华的亲弟弟,字书霖。初入袁世凯办的模范团受训,后入保定军官学校,毕业后加入镇嵩军,历任连长、营长等职。

1927年,俩人经过其本家亲戚刘觉民的孙中山民主革命思想教育和联系,将镇嵩军改编为冯玉祥第2集团军第8方面军,刘镇华任总指挥,刘茂恩任第4军军长,开赴河南兰考参加北伐,结果遭到张宗昌部包围,后经友军解围从开封渡河北上。

1929年10月,蒋冯战争爆发,刘镇华倒戈附蒋,被委任为讨逆军第11路军总指挥,刘茂恩第4军缩编为暂编第3师,奉命攻击潼关之冯军,后接受阎锡山改编。

1930年春,冯、阎合谋讨蒋,刘镇华受托赴晋游说未果,经蒋同意出国考察,将军权交给刘茂恩。

5月20日,刘茂恩阵前倒戈,将阎锡山任命的河南省主席万选才诱捕,押送柳河交给蒋介石,表示反正诚意。刘镇华得知消息后,立即回国,10月,蒋介石任命刘镇华为豫陕晋边区“绥靖”督办,复率11路军驻扎河南省新乡一带,防阎南下。

不久,刘镇华复任11路军总指挥兼第65师师长,刘茂恩任第15军军长兼第64师师长,兄弟二人直接掌握军权。

1932年5月,刘镇华任豫鄂陕“绥靖”督办,刘茂恩率部移驻河南南阳地区。1933年5月,刘镇华任安徽省主席兼豫鄂皖边区“剿总”总司令。刘茂恩率部由南阳移驻河南潢川和安徽六安一带,“围剿”和追击红四军团。

1937年5月,刘镇华精神失常,退出政治舞台。从此,刘茂恩在政治、军事生涯中开始独掌帅印并加入陈诚土木系。

1937年7月,抗日战争爆发后,刘茂恩奉命率第15军开赴华北前线,担负掩护由山西大同撤退队伍转进及兵站物资后运,经三昼夜苦战,他们逆袭日军,保全了大批军用物资,完成任务。

是年10月上旬,忻口战役打响。第二战区前敌总指挥、第14集团军总司令卫立煌,将兵力部署分为中央地区和左右两翼。

中央地区以第9军军长郝梦龄为总指挥,左翼以第14军军长李默庵为总指挥,右翼以第15军军长刘茂恩为总指挥。

第15军防守的右翼阵地,处于五台山南麓,山峦起伏,滹沱河流经山前,敌人坦克不能上山,地理位置较占优势。

该军兵员多系豫西人,素性强悍,富有作战经验,日军以第3、第5师团各一部与正冈联队一起,企图从右翼突破,迂回全线,控制整个战局。战斗一开始后,就采用飞机、大炮狂轰滥炸,轮番向第15军防御阵地进攻。

刘茂恩冒着猛烈炮火,亲临前线督战。战斗最激烈时,他坚持几个昼夜不休息,不吃饭,精神饱满地勉励将士,捕捉战机,连连打退敌人的进攻。战斗持续20余日,敌我伤亡极惨,第15军阵地固若金汤。

11月2日,忻口全线奉命撤退。接着太原沦入敌手,各路大军向晋南转进,刘茂恩奉命守备汾河,掩护大军撤退。

汾河水深没膝,河底淤沙厚积,涉者多陷进毙命,虽有小店镇桥梁可渡,但强敌追其后,情况十分紧急。

刘茂恩命令第64师邢良臣第191旅在汾河南岸布防,等大军过后,即炸毁大桥,阻击抢渡之敌。苦战数日,第191旅伤亡甚大,但仍坚持,直至大军远去,才撤退。

后来,卫立煌询问:

“这是哪个部队,作战如此顽强?”

刘茂恩回答:

“长官,这是第64师邢良臣的第191旅。”

卫立煌非常高兴,当即取出一张名片,手书“忠勇善战”四字,以示表彰。

至此,第15军两个旅的兵员,只剩下三分之一。战后,刘茂恩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抗日战争是长期的,战局是统盘的,要算总账,不能只打个人算盘。这次战役,第15军固然损失严重,但保证了数十万大军的安全转进,为国家保存了实力,算算统盘大账,还是划得来的。”

这年冬天,刘茂恩部暂驻山西霍县一带。军部参议、中共地下党员杨章武收集散兵约四五千人,陆续遣送归队,使得第15军实力有所恢复。

1938年2月,临汾失守时,卫立煌陷入重围。刘茂恩得知后,派军部李中应营长率部杀入敌营,使卫立煌得以脱险。此后,第15军奉命在霍县、灵石布防,阻敌南下,秋天转进中条山,与日军对峙。

一年后,刘茂恩升任第14集团军总司令。

第98军的前身是杨虎城两支主力之一第42师,属于陕军序列,师长冯钦哉。

图片来自网络

冯钦哉,1889年4月11日出生。原名敬桂、又名精一,后改名敬业、字钦哉,山西万泉南薛朝村人。生于普通农家,家庭世代务农,生活清苦。他自幼参加田间劳动,养成勤朴之风。

1909年,他经友人王弼臣、李正卿介绍,加入中国同盟会,参加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酝酿工作。次年考入太原山西优级师范学堂。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后,10月29日太原起义,冯参加学生队上街维持秩序,后回家乡组织武装,成立万泉县独立大队,任队长。

次年民国成立,其又回太原继续上学。1913年夏入伍,同年冬任山西陆军暂编师直属骑兵团第二营军需长。

因见阎锡山与袁世凯勾结,于1914年2月脱离晋军到达绥远特别区计划讨袁,并在归绥(旧市名,即今呼和浩特)组织了江北元帅府。6月举行包头起义,讨袁进攻孔庚之第9师,因不支而撤走回晋,又遭袁世凯、阎锡山通缉,乃渡河入陕。

1917年,他在上海以山西讨袁军代表的名义拜谒孙中山。后到西安与陕西省警备军统领耿直策划驱逐陕督陈树藩。

耿直于12月发动西安起义,成立陕西靖国军。翌年8月,陕西各地靖国军统一编为六路,冯任第三路第四支队模范连连长,旋应杨虎城之邀,转入杨部第一支队任第三营营长。

在反击北洋军阀八省联军的围攻中,参加乾县、马嵬、武功等战役,英勇善战,被杨虎城倚为主力。1927年春,任第2集团军杨虎城部第10军第1师师长,1931年4月,任第42师师长。

国殇:浴血抗日十四年(93)晋南会战(5)

西安事变时,拒绝杨虎城”进驻潼关,防堵中央军”的命令,向国民政府作出”一不作共产党,二不拥护小张(学良),三不与中央军作战”的承诺。并与刘峙通电全国,反对张、杨。

从此,冯离杨附蒋,其部被扩编为第27路军,冯任总指挥。”七七事变”后率部开赴前线,参加保定战役和娘子关战役。

1937年9月,第27路军改称第98军,编入第14集团军。1939年10月,原169师师长武士敏接任军长,冯钦哉升任第1战区副司令长官,第98军被改为第2战区东路军(东路军总指挥为朱德)直辖,驻防于中条山。

中条山东部是指河南省北部道(口)清(化)铁路西段的地区,在此方向担任进攻的日军是华北方面军直辖的第35师团(配属骑兵第4旅团)和第21师团。守军是中国第一战区直属裴会昌第9军。

该军战斗力相对较强,是中央军的一支劲旅,在山西境内参加过多次激战。

裴会昌旧照 图片来自网络

解放后,裴会昌在回忆录中写到:

1937年抗战开始时,我任第9军副军长兼第47师师长,驻在湖北。8月初,奉命开赴抗日前线的河北涿县白沟河地区,协同第30军作战。

当时,由津入侵华北平原的日军装备精良,我们固守阵地很困难,苦战一周,即转移保定城关,继续移至元氏县城及其以西高地,逐次抗拒日军南进。

之后,奉调晋北归建,经平阳关、太原、忻县,参加忻口南怀化防御战。

忻口是晋北通往太原的门户。七七事变后,日酋曾扬言三个月内要中国当局屈膝,其关东军一部和板垣师团入侵山西,分两路自大同和平型关会师雁门关,向忻口袭来,企图一举攻陷太原。

面对敌人的进攻,我方及时组织了忻口会战,阻击敌人。第14集团军总司令卫立煌奉第二战区司令长官阎锡山的命令,率部自河北赶来晋北前线,并担任前敌总指挥。

当时的部署是:忻口正面阵地,分为中央和左、右两翼三个兵团。

以第15军军长刘茂恩为右翼兵团指挥官,指挥第15军、第17军;

以第9军军长郝梦龄和第19军军长王靖国先后为中央兵团指挥官,指挥第9军、第19军、第35军、第21师、独立第5旅和晋军第61师;

以第14军军长李默庵为左翼兵团指挥官,指挥第14军,晋军第60、第66师;

以第八十五师陈铁部为总预备队。而第30军孙连仲部和邓锡侯的川军,赵寿山、冯钦哉的陕军守备娘子关,由黄绍竑指挥。

为了配合忻口会战,由朱德总司令、彭德怀副总司令率领第115师、第120师、第129师由陕北开往山西抗日前线(按照国共合作的战斗序列,改称第十八集团军)。国共双方在忻口地区的部队,协力指向进攻忻口的日军。

1937年10月13日,日军集中兵力,利用大炮、坦克、飞机立体战的优势,向我军忻口阵地猛攻。我们中央兵团第9军及配属部队首当其冲,日军飞机从晋北代县阳明堡机场分批飞来,从早到晚轮番轰炸助战。而第9军装备差,又缺乏防空训练和武器,战斗十分艰苦。

我率领的第47师,由于行军中沿途军民南撤拥塞阻挡,又担负掩护老百姓安全撤退的任务,当部队赶到忻口县城时,忻口守军已西撤,我即率部掩护第9军直属及配属部队向忻县以南地区转移。

到忻县时,据第54师参谋长孔繁瀛汇报前线战况:10月15日下午,双方为争夺忻口以北之南怀化及其迤南的204制高点,日军三易酋首。

就在这一场战斗中,我中央兵团将士伤亡7000多人,郝梦龄军长、第54师刘家麒师长、独立第5旅郑廷珍旅长壮烈殉国,第21师李仙洲师长胸部负伤。

第9军战斗力虽然不弱,却也因为会战的消耗,兵员损失很大(连军长都牺牲了),补充的新兵较多,战斗力有大幅度下滑,但怎么也比其他部队强一些。

只是,战斗力虽然较强,东侧毕竟只有1个军,兵力上是很空虚的。另外,中条山地区还有如乔明礼的河北民军,游击总队等非正规武装力量。

晋南会战开始后,东线方向担任进攻的日军是华北方面军直辖的第35师团(配属骑兵第4旅团)和第21师团。

其左翼以温县为发起点,先头步兵5000多人、骑兵千余在炮20余门、飞机数十架、战、汽、装甲等车共百余辆的配合下,沿黄河北岸突进。

中央以沁、博为发起点,一股先头千余,循沁济大道西犯,另一股先头2000余人,附炮十余门,于窜陷西向义庄后,继向捏掌、紫陵、东逮寨、留村一带猛扑。

同时,沁河北岸日军3000余人,以飞机十余架,炮二十余门,强渡沁河,第9军裴昌会所部在强敌进攻下施行节节防御,节节后撤,8日午,即放弃济、孟两地,向西撤退。

在全线溃退的形势下,第一战区长官部命令第9军“以主力于封门口北既设阵地,拒止沁、济之敌西犯,以一小部对敌侧击”。

于是,裴会昌立即部署新编第24师主力、第54师张团守封门口一线,第47师和第54师驻王屋的独立第4旅等在孤山一线游击。

封门口系日军西进必经之要隘,日军势在必夺。其久攻不下,再行增兵。自9日上午激战至10日晨,终为敌破。裴昌会又率部转移至济(源)垣(曲)大道两侧南北地区夹击日军,但激战至11日仍不能抵制日军。

这时,中路日军已于8日晚攻陷垣曲县城后,分兵进攻邵原。长官部命令第9军主力由官阳南渡,以策应河防。于是,裴会昌率第9军第47师、新编第24师一部由狂口南渡,其余留在济源山地开展游击战。

11日,日飞机百余架轰炸封锁官阳东西渡口,第54师在遭受重大伤亡后渡至河南,其余各师团退至封门口至邵原以北山地。

12日,该路日军一部经洪阳、毛田西进,占领黄河沿岸各渡口,主力则沿封门口西进至邵原,与从垣曲东进之敌会合,完成了对国民党第14集团军的内线包围。

在晋南阳城一带,日军第33师团为牵制国民党刘茂恩第14集团军,意图与第35师团会合于黄河口岸。

武士敏旧照 图片来自网络

5月7日晚,部分日军向守卫在阳城西董封东西一线武庭麟第15军、武士敏第98军发起攻击。

武士敏率部多次击退日军进攻。王村一战,将敌2000击溃,毙敌滨田大佐以下700余人。日军一再增兵,连续进攻,才于13日占领董封。第98军随即转入敌后,与日军周旋与中条山中。

第14集团军各部撤至横河镇东南地区,但这时西路日军已占领垣曲,东路日军已占领邵源,第14集团军腹背受敌,后退不得,补给中断。

第一战区乃令该集团军向沁(水)翼(城)公路以北转移。该集团军以第93军第10师一部在阳城附近游击,以第98军一部在董封以南游击,以第15军一部在横河镇附近游击,各牵制当面日军,掩护主力沿董封、沁水东西地区,于14日开始分路向北突围。

日军对突围部队层层拦截,并多次施放毒气弹,战斗异常激烈。至20日前后,第93军第10师和第98军、第15军各一部在太岳区八路军策应下,突破日军的包围和截击,进入沁水以北地区。

第14集团军指挥部及各军担任游击的部队因受日军阻截,未能突围北进,辗转游击于中条山区达半月之久,弹尽援绝,才奉命向黄河南岸撤退。

其间,第27军曾由陵川西进,威胁晋城、阳城,策应第14集团军突围,但在遭日军第36师团和第33师团一部阻击后退回,未与第14集团军靠拢。

刘茂恩旧照

这时日军的包围圈越来越小,刘茂恩第14集团司令部也处于敌人炮火射程之内。面对危局,他果断下令将部队分为两部分,由他本人和参谋长符绍谦各率一部,进行突围。

5月19日,刘茂恩这一路行至河南省济源县龙岩镇,日军追踪而来,再一次将他们重重包围。子弹横飞,眼看司令部危在旦夕,左右僚属都劝刘茂恩:“请赶快更换便衣,以防万一。”

刘茂恩断然拒绝,大气凛然地说:“抗日是一场民族战争,我身为中国军人,沙场捐躯,死亦光荣!岂能为苟安一时,丧失民族气节。”说罢,欲举枪自杀。

当即,他被身边的卫兵拦腰抱住,夺下了手枪,自杀未遂,官兵随后拼死抵抗,一直战斗到晚上,日军停止了进攻。

当夜,老天罕见地刮起了大风。风势大作,到处呼呼作响,刘茂恩果断地说:“老天助我也!马上突围!”

几千人马从日军的重重包围圈中钻出,日军毫无知觉,没丢一兵一炮。天亮后,他们强渡黄河,到达了新安县文公村,由此,完全脱险。

参谋长符绍谦率领的那一路人马,在混战中迷失了方向,进入了深山老林,不得不昼伏夜行。可是,转来转去,一直不敢向黄河接近。

行军途中,符绍谦下令官兵把帽檐一律向后——准备随时投降。几天后,他率部好不容易渡过黄河,也到达了文安村,归了队。刘茂恩闻知此事,极为恼火,当即上报第一战区长官司令部,将其撤职。

第65师副师长张奇及其参谋长李世英率领一部分人马在突围时遭遇日军,两人失节投靠日军。之后又想尽办法又逃出敌营,再次归来。

刘茂恩报请重庆方面,要求给予严惩,张奇吓得闻风逃跑,李世英后被枪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