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年辽沈大地,风起云涌。锦州,这个名字在地图上可能就那么几个笔画,但1948年的时候,这里可是热闹非凡。国民党的兵团,一个叫东进兵团,一个叫西进兵团,听着都挺有气势的,他们就像赶集似的往锦州聚。特别是东进兵团,从葫芦岛一路小跑过来,简直就是跨个小河就能把锦州给围个水泄不通。
这时候,说重要不重要的塔山就站出来了,挡在锦州前面。塔山不高,但站在那里,硬是让国军的大军望而却步。你说咱们这些当兵的,有时候就得靠这么点地利。塔山就这么一块石头堆儿,成了救锦州的大英雄。国军想过塔山,那就得付出不小的代价,这一仗,真是比登天还难。
01
1948年塔山的风,吹得国军那边头盔都快掉了。罗奇,别看现在有了个罗千岁的名头,那时候在塔山这一仗里,他可是得拼了老命。罗奇是黄埔一期出来的,身后带着的是独立第95师,也叫赵子龙师,号称从来没在华北丢过一挺机枪,你想想,这牌子可不是吹的。
独立第95师,这帮人原本是马家军的底子,后来改编成了中央军的一部分。李铁军那会儿挂帅,后面罗奇接手,这一带就是他的天下了。别看罗奇指挥兵打仗,成绩单上可能不那么光鲜,但在他手里,这师可是他的亲儿子一样。
说回塔山战役,罗奇那时候已经不是带兵打仗,而是把自己摆在了一个督战官的位置。你想啊,一个原来的师长,现在跑来监督战斗,内心那得多纠结。他老人家手下的这帮子兵,打得是硬仗,可战况呢,说好听点是艰难,说难听点,就是吃力不讨好。
罗奇的心思,那可复杂。他看着自己的老部队在塔山下拼命,心里那叫一个五味杂陈。他自己也曾是冲锋陷阵的那种,但到了这时候,能做的就是在后面指挥,看着前线的将士们赴汤蹈火。罗奇在这仗里头的角色,你说是指挥官还是观战官,都有点说不清楚。他要的是胜利,但这胜利的代价,看着都让人心疼。
02
1948年的塔山,罗奇那时候虽然手里没有真枪实弹的指挥棒,但别看他没实职,在东进兵团里头,他那指挥的能耐还是有的。罗奇想的很简单,就是在塔山这一仗中立点功,好重新掌握兵权,再显摆显摆。
老蒋这边,对局势的判断可真叫一个乐观。他觉得东野那帮子最多来七个纵队,国军把从沈阳、华北还有烟台调来的兵力算一算,加上葫芦岛那儿原本的部队,总共九个军,这兵力在老蒋看来是绰绰有余的。老蒋的算盘是这样,罗奇那边也差不多,两人心思相仿。
但问题在于,这算盘打得太天真了。1947年的东野部队跟1948年可是判若两队,变化大得很,但罗奇和老蒋估计都没太放在眼里。罗奇还在那儿跟东进兵团的司令侯镜如吹牛,说咱们这边兵力足足有11个军,海空军也支持,这条件在数上和火力上都占了绝对的上风。
罗奇跟第62军的军长林伟俦还在那儿算计,说咱们国军的兵力是东野的两倍多,海空军支持着呢,理应能把对方打得落花流水。
但实际上,这纸面上的优势和战场上的现实差得太远。阙汉骞这位从黄埔四期出来的老兄,虽然地位没罗奇那么耀眼,但人家说话就实在多了。他直接指出来,说空军那边根本没飞机来,海军的大炮也就那么回事。至于陆地上的部队,虽说名义上有11个军,但你往实际一算,真能用的也就那么两个军的力量。
罗奇那边的高估,和阙汉骞的冷静形成鲜明对比。这也难怪罗奇后来的兵权没了,人家阙汉骞还能坐稳主力军军长的位置。罗奇的问题就在于,他过于依赖理论上的计算,而忽视了实际战场的复杂性。这种性格的人,在和平时期可能还能混得风生水起,但一到真刀真枪的战场,那就是另一回事了。
03
罗奇在塔山那一仗,真是下了不少血本。他不仅自己跳下来指挥,还让自己的老底子——独立第95师去硬冲。结果是,三个团冲成了三个营,还是没能攻下塔山。夜里的偷袭,也没能给东野部队带来多大损失,反倒是自己损失惨重,还让对方抓了不少俘虏。
罗奇本想通过增调海空军和战车部队来扭转局面,但最终这也成了空中楼阁,没有实际行动。这场长时间的战斗,让罗奇不得不承认,他对塔山的判断大错特错。他原以为塔山那边静悄悄的,共军兵力不多,阵地也简陋,但当国军炮兵开始射击,步兵走进共军的有效射程后,突然发现情况完全不是那么回事。共军的火力突然密集开火,国军部队连头都抬不起来,障碍物也破不了,进攻完全被卡住,只能在那里白白损失。
战后的检讨中,罗奇这个督战官不仅参与了战斗,还上报了战后总结。
04
塔山之战后,罗奇坐下来认真写了份检讨,这份检讨里头,他的语气虽然依然带着那股军人的硬气,但也透着几分自省的苦涩。他指出,国军最大的失误就是对东野部队的兵力和工事构成一知半解。这种模糊的认识,根本上就是战略层面的大错特错,打再猛的仗也补不回来这个亏。

特别是第54军,那帮子驻在葫芦岛的兵,眼看着东野部队就在自己眼皮底下加固阵地,居然没能做出有效的侦察,导致后来攻击的时候,都不知道往哪儿打。当然了,罗奇自己当初那番要风得风要雨得雨的豪言壮语,这会儿在报告里是一笔带过,半句没提。
在具体的指挥操作上,罗奇也发现了不少问题。由于各部队平时不在一个战场上摸爬滚打,所以这次协同作战时出了不少岔子。尤其是第62军的左纵队,人手一紧张就显得兵力不足,攻了半天既损失惨重,进展也是微乎其微。更让人头疼的是,一些指挥官在关键时刻犹豫不决,缺乏果断,导致多次错失良机。
最扎心的还是那次独立第95师打出了个突破,本来是个扩大战果的好机会,结果友邻部队和后方部队没能及时跟上,错过了追击的黄金时机。
此外,罗奇还在塔山之战后的总结报告里,对各部队的战斗力和表现做了详尽的评估。他特别表扬了自己的老部队,独立第95师,称其为战斗力第一档,显示了不俗的战斗效果。第54军的第8师也得到了肯定,尽管稍逊一筹,这个部队属于胡宗南系,和独立第95师有着相同的根,毕竟都是胡系的李铁军培养出来的。此外,未参战的198师,属于陈诚系,也被罗奇评为较强战力。
至于中等评级的部队,包括第62军的第151师、第157师(粤军),以及第92军的第21师(侯镜如部),罗奇给出了平均的评价。而评为战力较弱的部队则包括第52军的暂编第57师、暂编第62师,和第62军的第67师。
在后勤补给方面,罗奇指出,虽然粮弹补给还算充足,但副食品和马料严重不足,这导致了士兵的营养问题和骡马的大量损失。伤兵处理上也暴露了问题,由于缺乏充分准备,很多伤兵得不到应有的关照,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士气。
05
罗奇看完塔山的战斗后,能说是大开眼界,嘴里不停地赞不绝口。他那反思里头,提到的五个方面,基本上把东野部队的优点列了个清清楚楚。
首先,东野部队的装备比从前锋利多了,战斗力强得很,纪律严得像高三班主任一样。这改善让国军那帮人压力山大,看着都头疼。
其次,罗奇说东野部队挖的壕沟啊,那叫一个精巧。不追求那种大开大合的射程,主要玩隐蔽和密集火力,还搞些铁丝网阻挡着,让国军往里冲得跟拧螺丝似的费劲。
第三,他们的兵分两路,一拨儿是火力组,各种重炮机枪,猛得很;另一拨儿是突击队,轻装上阵,速度快。还有后备力量,整个营的兵,随时准备反冲,确保阵地稳如老狗。
第四,罗奇还特别夸他们的炮兵,射得一个准,步兵和炮兵配合得就像跳华尔兹那么默契。
最后,罗奇对这帮兄弟的工事也是赞不绝口,他们用的那些招数,地形利用得那叫一个巧,让国军的大举进攻变成了噩梦。
06
罗奇的总结中对东野部队可谓是赞不绝口,他提到东野的武器、工事、战术和火力,都强到让人不得不服。这不光是实话实说,也有点儿自我安慰的意味在里头。毕竟,如果东野部队真是那么不堪一击,国军那5到6个师的轮番进攻怎么就像打在棉花上一样,一点动静都没有呢?
为了让自己看起来不那么没能力,罗奇在总结中把东野的参战兵力描述得相当可观,说是两个半纵队加上三个独立师。而且在谈到第4纵队的时候,还特意加上了一个“精锐”的修饰词,似乎是在说,这可不是什么普通部队,而是真正的硬茬子。
实际上,东野在整个阻击战场的部署是包括第4纵队和第11纵队,还有第1纵队的一个师在后方作为预备支援,外围还有两个独立师。但说到塔山阻击战的核心战场,国军这些师主要是在对付第4纵队。
07
罗奇在总结报告里把东野部队吹得神乎其神,连那些没怎么参加第4纵队战斗的第11纵队和没在那片提供炮火支援的第1纵队都列进去了。实际上,第11纵队忙着自己的防区呢,没空全力支援第4纵队。至于第1纵队的炮兵,那是真跑到锦州去参战了。
在这场阻击战里,第4纵队主要靠自己的炮兵力量和一些加强兵力撑场面。他们用的主要是第10师和第12师,而第11师基本没怎么动。
罗奇自己之前可是信誓旦旦地想在塔山搞个大团圆,结果连个警戒线都没冲过去,这脸打得啪啪响。现在坐下来写这报告,虽说是找些理由给自己掩掩,但也算是尽到了点督战官的职责,不失为一个冷静反思。他在报告里夸大敌人的实力,可能也是为了给国军的表现找点台阶下。不过,从这一仗的出糗来看,罗奇以后还是挪个窝,去搞些非战斗岗位比较合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