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1-03 19:31

近期播出的《国家宝藏》第二集,向广大观众介绍了一件充满传奇色彩的珍贵文物——宋金项饰。它的守护人岳云鹏,用诙谐幽默的表演带我们探寻了这件国宝的前世传奇。

“宋金项饰”守护人岳云鹏

这件国宝通体长约1.7米,重约0.6千克,葡萄纹饰的环状搭扣,人字形花纹结构的链身,都昭示着金项饰主人不同寻常的经济实力与社会地位。

“宋金项饰”宣传海报

国宝背后:南宋奇船的前世今生

其实,宋金项饰之所以对我们而言有着重大意义,除了它本身的价值外,更重要的是它为我们揭开了“南海一号”的神秘面纱。

南海一号”沉船模型

南海一号是什么?它的发现又有怎样的故事和价值?

南海一号”是南宋年间一艘载满货物的商船,所处沉没地点位于一条海上贸易航线上(由中国东南沿海出发,经东南亚,直到非洲等地),这条航线,被专家称为海上丝绸之路。这条沉没商船的年代之久远、船体之巨大、保存之完整,举世震惊。船舱中保存文物总数估计超过6万件,根据推算,其价值高达3000亿美元。

研究人员对南海一号”发掘现场进行喷水工作

南海一号”原名为“广东南海宋元沉船遗址”,1989年,时任中国历史博物馆馆长的俞伟超先生将这艘古沉船命名为“南海一号”(也称为南), 因为“一”代表着起点和开始,而这艘古沉船在我国水下考古事业的发展历程中,有着里程碑式的重要意义。

游客在参观南海一号

意外发现:中国水下考古事业的起步与阻碍

上世纪70年代,中国水下考古事业尚未起步,我国的考古学家们经历了一个漫长而尴尬的时期:水下文物和遗迹接二连三地出现,却因为技术条件的限制而无法进行发掘与研究,甚至出现了水下文物遭到盗掘、流失海外的情况。

1985年,英国人米歇尔·哈彻在南海打捞出大批清康熙年间的青花瓷器。第二年4月,哈彻便迫不及待地将这批盗掘的珍贵文物运往了荷兰的阿姆斯特丹进行拍卖。这一事件引起了整个国际考古学界和博物馆界的强烈不满,也由此,中国政府和文物考古界决定开始填补学科空白,开展我国自己的水下考古工作。

1987年8月,中国交通部广州救捞局与英国海洋探测打捞公司合作在广东南海川山群岛附近搜索一艘外国沉船时,意外发现一条深埋在海底的古代沉船,并打捞出一批珍贵文物(宋金项饰就在其中),经鉴定年代为宋元时期,这条沉船就是大家所熟悉的“南海一号”。

宋金项饰

1989年8月,中日合作成立了“中日联合南海沉船调查学术委员会”(由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苏秉琦先生担任会长,日本考古学会会长江上波夫担任副会长),并对“南海一号”进行了综合性的实地调查。同年,沉船打捞工作因海况和资金等原因中断,关于“南海一号”的考古工作暂时被搁置了下来。

中日联合南海沉船调查学术委员会成立暨第一次会议

图: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

整体打捞:水下考古界史无前例的创举

在这艘古沉船被发现近二十年后,“南海一号”的考古发掘工作终于得以重新启动。2007年4月8日,“南海一”整体打捞工程正式启动。

国际上对于木质沉船的打捞,通常会采取原地发掘的方式:首先打捞沉船船货,然后将沉船解体、标号,打捞出水后再重新拼装。这种方式虽然降低了打捞难度,但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沉船保留下来的原生态信息。

南海一号遗址正射影像

图: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

为了最大程度地保存“南海一号”的原貌、降低发掘工作对其造成的影响,中国的考古学家们提出了一个史无前例的大胆设想:将“南海一号”古沉船整体打捞出水。

最终,经多方讨论研究,“南海I号”打捞方案初步成型。考古专家和打捞局的技术人员决定将沉船连同船内的文物及船体周围起固定和保护作用的淤泥一同吊离海床面,并使得沉船进入预先准备好的水池再进行慢慢发掘。

南海一号”打捞沉井

图:人民网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考古队和打捞局首先制作了一个长35.7米,宽14.4米,高12米的钢结构箱体(沉箱/沉井)。在打捞过程中,他们利用沉井自身和人工放置的水泥块的重量将箱体沉入海底,使用定位系统将沉船精确纳入沉井中,并在沉船下方沉井的下半部分安装钢梁形成箱底,将沉井分为上下两部分。上沉井带着“南海一号”浮出水面,下沉井则留在海底。

南海一号”打捞过程图解

在历时半年多的准备工作全部就绪后,2007年12月21日,“华天龙”号打捞作业船完成起吊,沉睡海底八百多年的“南海一号”浮出海面,随后被送入广东省斥巨资打造的“水晶宫”(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的主体部分)中进行保存和展出。

南海一号”打捞作业现场

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水晶宫”

发掘不易:“南海一号”究竟价值几何?

据浙江日报于2016年4月8日的报道,20世纪80年代至2016年间的全部水下考古发掘文物共有14000余件、标本2575件。陶器占所有文物中的大多数,有13000余件,种类繁多,有瓷壶、瓷瓶、瓷盘、瓷碗以及其他青白瓷器等。制作工法以及细致度都很高,可见南海一号是典型的宋代商船,并且是航运于国际间的贸易船只。另外还有金器151件(套)、银器124件(套)、铜器170件、铅锡器53件、铁器11件、竹器13件、木器46件、漆器28件、石器25件、铜钱约17000枚,以及大量动植物标本和船木等。

南海一号”出水文物

南海一号”的出水,从勘查、打捞到保存研究,可以说消耗了巨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据不完全统计,单是针对沉船海域的局部勘查工作,所动用的潜水人次就达到了“15850次”,累计多达“50万工时”。而关于“南海一号”的价值,各方看法不一,并且展开了激烈的讨论。

广东省“海上丝绸之路”研究开发项目组负责人、中山大学黄伟宗教授认为:“南海一号”文物总数超过敦煌莫高窟的数量,将“南海一号”称为“海上敦煌”可谓是名副其实;更有人认为“南海一号”的价值可以媲美秦兵马俑。

《国家宝藏》揭秘宋金项饰,沉船“南海一号”再现丝路繁华

但此类说法也受到了一些考古学专家的质疑。考古学界前辈石兴邦认为,将“南海一号”比做秦兵马俑和敦煌莫高窟的说法并不恰当,它们属于不同范畴,并没有可比性。

然而南海一号的考古学价值其实也是有目共睹的:“南海一号”的打捞耗时二十年,见证了我国水下考古事业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发展历程;“南海一号”是迄今为止我国乃至世界范围内发现的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古沉船之一;它的发现,让多见于文字记载的古代海上丝绸之路有了实物支点,可能会为我们完善许多意想不到的历史细节。

资料来源:

《国家宝藏》

《南海一号》(纪录片)

维基百科:南海一号

视觉中国

人民网

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官方网站

中国一带一路网

《南海一号展现的宋代单体船舶水平》(赵建中)

《“南海一号”的打捞与我国水下考古的现状》(刘黎丁)

《海上丝绸之路文化旅游发展研究——以“南海一号”古商船为例》(黄少辉,傅 轶,陈 波,詹伟芳,骆 茜)

《“南海一号”与宋代广西北部湾的对外交往》(吴小玲)

《“南海一号”的时空之旅——访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水下考古研究中心主任魏峻,水下考古队长张威》(张澜)

《“南海1号”古沉船整体打捞方案》(吴建成,孙树民

《“一带一路”战略的科学内涵与科学问题》(刘卫东)

《“一带一路”话语传播与“丝绸之路”研究热点》(陶红,向仲怀)

《北宋沉船“南海一号”整体打捞全揭秘》(人民网)

(注:本文中所引内容在参考文献与参考纪录片有异时,暂以纪录片为准,欢迎大家理性讨论。)

还记得中国海军护航十周年的留言活动吗?我们将在明天为大家揭晓获得纪念封的幸运读者名单哦,敬请期待~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38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