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5年7月19日,江苏宜兴屺亭桥镇,一户“半耕半读半渔樵”的人家中,一个男婴呱呱坠地,他就是后来蜚声中外的画家徐悲鸿,原名徐寿康,字寿康,号东海王孙、黄扶等。父亲徐达章是当地小有名气的画师,闲暇时便教年幼的徐悲鸿读书识字、习画;母亲鲁氏勤俭持家,操持着家中琐事。虽家境清苦,却充满温暖,为徐悲鸿的一生奠定了坚韧的基调。
徐悲鸿
年幼的徐悲鸿对绘画展现出浓厚兴趣与惊人天赋。6岁时,他常趁大人不注意,偷偷描绘屋旁活蹦乱跳的鸡犬;9岁开始临摹《点石斋画报》,画中生动的场景在他笔下渐渐有了模样。一次,父亲偶然瞧见他在掌心默画访客肖像,那栩栩如生的笔触,让父亲认定儿子在绘画上极具潜力,自此正式传授绘画技艺。
13岁那年,家乡突发大水,房屋被淹,农田被毁,生活陷入困境。徐悲鸿只好跟着父亲背井离乡,靠刻图章、写春联换取微薄收入维持生计。漂泊途中,他们常借宿破庙,就着咸菜啃冷馒头。但破旧庙宇中的壁画却吸引了徐悲鸿的目光,他不顾饥饿与寒冷,认真临摹,还自我打趣道:“菩萨若开口,定催我吃热饭。”这段艰难岁月里,家乡的味道成了他最大的慰藉,尤其是母亲腌的雪里蕻咸菜卤,用粗陶碗盛上热气腾腾的米饭,浇上卤汁搅拌,咸鲜的滋味瞬间在口中散开,他自创的“咸菜卤拌饭”,被他视为“咸鲜入骨,方知人间至味”,这份独特的美味,也成为他一生的乡愁寄托。
雪里蕻咸菜米饭
1915年,20岁的徐悲鸿怀揣着对艺术的无限憧憬,奔赴上海闯荡。初到上海,人生地不熟,他只能借住在商务印书馆小职员黄警顽的狭小陋室。为了糊口,他给杂志画插画,报酬仅够买一碗阳春面。吃阳春面时,他总要加一勺辣酱,那热辣的口感让他精神一振,他常说:“辣味醒神,方有力气与命运搏斗。”尽管生活艰难,他对绘画的热情却从未减退。有一天,他饥寒交迫,万念俱灰之下甚至产生投江的念头,好在黄警顽及时出现,将他救下。两人分食半块烧饼,黄警顽鼓励他:“饿死也要站着画。”这句质朴的话语,给了徐悲鸿坚持下去的力量。
阳春面
1917年,徐悲鸿东渡日本,寻求艺术突破。在日本,他用康有为所赠“写生入神”题额换寿司,尝试融入当地饮食文化。但吃不惯生鱼片的他,只能偷偷用腐乳下饭,还自嘲:“东方肠胃,终究偏爱东方滋味。”在日本期间,他深入研究日本绘画,汲取了不少新的绘画理念和技巧,为日后的艺术创作积累了经验。
腐乳
1919年,徐悲鸿获得公派留学法国的机会,前往艺术之都巴黎深造。在巴黎,他每日在卢浮宫临摹至闭馆,如饥似渴地学习西方绘画艺术。为节省开支,他常以法棍夹腐乳充饥,还戏称这是“中西合璧三明治”。

在巴黎,他沉浸在西方艺术的海洋中,不断提升自己的绘画技巧,创作了《箫声》《抚猫人像》等作品。每当完成一幅满意的画作,他总会用红酒炖牛肉犒劳自己,他觉得“红肉配红酒,方有血色浪漫”,在艺术创作与美食的陪伴下,他的绘画技艺日益精湛。
红酒炖牛肉
1928年,33岁的徐悲鸿回国,担任北平艺术学院院长。在北平,他积极投身教学改革,发掘和培养艺术人才。他常带着齐白石逛什刹海,两人相谈甚欢。徐悲鸿用自己的素描作品换螃蟹,与齐白石一同品尝;齐白石则赠他“白石虾”,换取“悲鸿马”
,两人对饮二锅头,齐白石笑言:“你的马能跑,我的虾会游!”两人在艺术与美食的交流中,结下了深厚的情谊。
徐悲鸿的马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徐悲鸿辗转来到重庆,在中央大学授课。重庆的麻辣火锅让他爱不释口,他说:“辣椒如战鼓,催人血性。”在战火纷飞的年代,这热辣的火锅仿佛能激发他的斗志。在此期间,他举办画展,卖画筹款,支援抗战。南洋富商想用十斤咖啡豆换他的画,他毫不犹豫地转手捐作军资,用自己的方式为抗战贡献力量。
1949年,北平围城,局势紧张。徐悲鸿心系古都,力劝傅作义“为古都留一碗豆汁儿”,言辞恳切,最终促成北平和平解放。开国大典后,他满心欢喜,用酱肘子宴请学生,笑着说:“新中国的画家,当有酱香般的醇厚。”在他心中,新中国的艺术事业将如这酱肘子的味道一般,醇厚悠长。
1953年,在全国文艺工作者代表大会期间,徐悲鸿抱病完成《鲁迅与瞿秋白》,这是他艺术生涯的又一佳作。然而,长期的劳累与病痛,让他的身体每况愈下。临终前,他口中念叨着“雪里蕻卤汁拌饭”,那是他童年最爱的味道,也是他一生乡愁的归宿。弟子们得知后,连夜从宜兴捎来,可他却已无法下咽,带着对家乡味道的眷恋,永远地离开了这个世界。
徐悲鸿的一生,不仅在绘画艺术上成就斐然,还为中国美术教育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提携齐白石、傅抱石等众多艺术人才,创立中央美院“素描为基”的教学体系。他教导学生蒋兆和“画民生必先懂民食”,蒋兆和在创作《流民图》时,便将难民捧着破碗喝粥的细节融入其中,真实地记录了战时百姓的苦难生活。
如今,徐悲鸿钟爱的咸菜卤拌饭已被列为宜兴非遗,游客来到屺亭桥故居,总要尝一尝这独特的美味,配上那句“笔底风雷惊四海,舌尖犹念旧时卤”,仿佛能穿越时空,感受到徐悲鸿当年的艺术激情与浓浓的乡愁。
徐悲鸿逝世后,妻子廖静文遵照他的遗愿,将1200余件作品捐献给国家。
廖静文
在整理遗物时,廖静文发现一本泛黄的食谱,扉页上题着:“画马须知马骨,烹鲜须晓鲜髓——艺食同源也。”这位用画笔描绘山河、用舌尖铭记乡愁的艺术大师,将艺术与生活完美融合,他的故事和作品,成为中华民族记忆中永恒的、隽永的滋味,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人在艺术的道路上不断探索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