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战国时期诸侯国之间经常相互攻伐和兼并。战国初期,魏文侯率先变法改革而使得魏国成为中原强国,经常吊打周边包括秦赵等在内的诸侯国。公元前356年,赵成侯在平陆(今山东汶上)与齐威王、宋桓侯会盟,又与燕文公结好。因此,魏国有被各诸侯国联合进攻的可能,魏国国君迫切找到机会解除这个危机。由此,魏国前后分别攻赵、攻韩,赵韩又分别向齐国求救,这就引发了桂陵之战和马陵之战。

桂陵之战

桂陵、马陵之战是两位伟大军事家孙膑和庞涓的生死较量。这两场战争,不仅展现了两位兵家的智慧与勇气,更在历史长河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桂陵之战和马陵之战仅一字之差,很多人傻傻分不清楚,我们现在来梳理一下两大战争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马陵之战

相同点

1.涉及国家。两场战役都主要涉及齐国和魏国,且齐国均是为了遏制魏国的扩张而参战。

2.齐国策略。齐国在两场战役中都采用了“围魏救赵”这一类似的策略,即通过攻击魏国都城大梁,迫使魏军回师救援,从而解他国之围,并在魏军回援途中设伏击败魏军 。

3.战役影响。都对战国时期的政治格局产生了重大影响,都使得魏国的国力受到削弱,霸权地位受到冲击,而齐国的威望则得到提升,在战国诸侯中的地位更加重要。

4.军事智慧。两场战役都是中国古代军事史上的经典战例,都体现了高超的军事智慧和谋略,如桂陵之战中孙膑的佯攻疑敌、设伏截击,马陵之战中的减灶诱敌等计谋,都展现了军事家们善于利用敌军心理、巧妙调动敌人的能力,这些战术思想对后世军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不同点

桂陵之战和马陵之战傻傻分不清,两者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

1.战役背景

桂陵之战。发生于公元前354年,魏国攻打赵国,赵国向齐国求救,齐国出兵救援赵国引发此战。当时魏国是战国初期的强国,企图通过攻打赵国来进一步扩张领土,增强自己在中原地区的霸主地位;而齐国国力也较强,且齐威王在位时积极推行改革,使齐国具备了与魏国抗衡的实力,齐国为了维护自身利益和地区的战略平衡,决定出兵干预。

2.马陵之战。发生在公元前341年,魏国联合赵国攻打韩国,韩国向齐国求救,齐国再次出兵。此次战役前,魏国虽然在桂陵之战中受挫,但仍具有相当的实力,试图通过攻打韩国来恢复国力和威望;而齐国经过几年的发展,军事力量更加强大,且在战略上依然将魏国视为主要竞争对手,不希望魏国通过兼并韩国变得更加强大,从而威胁到自身利益。

2.战役过程

桂陵之战。齐国军师孙膑采用了佯攻平陵、故意示弱、疾走大梁、设伏桂陵等一系列计谋。齐军先佯攻平陵,让魏军误以为齐军主将无能,产生轻敌心理;接着派轻装战车直捣大梁城郊,激怒庞涓使其率军回援,同时在桂陵设下埋伏,以逸待劳,最终大败魏军,生擒庞涓。

马陵之战。孙膑采用“减灶诱敌”之计,齐军进入魏国境内后,第一天设十万个灶,第二天减为五万个灶,第三天减为三万个灶。庞涓误以为齐军大量逃亡,军心涣散,于是抛下步兵,只率领轻骑精锐追击齐军。孙膑则在马陵道设下伏兵,当庞涓率领魏军追到马陵道时,齐军万箭齐发,魏军陷入混乱,庞涓自杀,太子申被俘,魏军大败。

马陵之战

3.战役结果与影响

桂陵之战。齐国取得胜利,但魏国虽然战败,但实力并未受到致命打击,仍具有一定的实力和影响力,在战后几年仍能与齐国等诸侯国继续进行争霸战争。此役使得赵国的危机得到解除,齐国在诸侯中的威望有所提升,也让其他诸侯国看到了魏国并非不可战胜,为后来各国联合对抗魏国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马陵之战。齐国再次获得大胜,且此次战役对魏国的打击更为沉重,魏军主力几乎全军覆没,庞涓自杀,太子申被俘,魏国的国力从此由盛转衰,失去了战国初期的霸主地位。齐国则趁机崛起,成为当时东方的强国,在战国诸侯中的影响力和话语权大大增强,也使得战国时期的政治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各国之间的力量对比更加趋于平衡,秦国等其他诸侯国也因此获得了更多的发展机会,战国时期的兼并战争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桂陵之战

结论

桂陵之战和马陵之战是战国中齐魏两个大国在经过碰撞后,爆发的两场著名战役 ,而且是鬼谷子门下两个徒弟之间的较量,当时的齐国指挥家孙膑在战争中起到了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这两场战争也结束了魏国在战国时期称霸中原的雄心,对当时的战国格局产生了非常深远的影响,从这两场战争以后正式形成了战国七雄的局面,并一直延续争斗了很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