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五台山佛光寺东大殿斗拱

图片来源: 搜狐网用户“藏书老王”

隋、初唐的壁画或石刻中的建筑,没有用昂,因此,曾有人认为昂出现甚晚(在中唐以后),这不合乎事实。

图片来源:《营造法式》

按文字记载,汉赋中已出现“昂”,(jiān)(的别名)等词。

如《营造法式》卷一“总释”上所引:

何晏《景福殿赋》:“飞昂鸟踊”,“櫼栌角落以相承”。

《文选》李善注云:“飞昂之形类鸟之飞,今人名屋四阿栱曰櫼昂,櫼即昂也。”

日本法隆寺金堂的木构架安装

图片来源于网络

以实物形象看,日本所保存的飞鸟时代(相当于我国隋代)的法隆寺金堂及五重塔均有昂。法隆寺金堂所保存的“玉虫橱子”在佛龛仿木构建筑的屋檐下,也用下昂,有角昂和补间用昂。

日本 奈良 法隆寺

图片来源:夸克用户“历史回声馆”

关于古建筑中昂的使用

下昂

图片来源:《营造法式》梁思成注释 

下昂是一种悬挑承重的构件,在力学性质上和一般梁栿有根本区别。它的力学平衡,类似(gàng)杆。下昂根本不是“斜梁”,尤其不是由“手”和“托脚”这样的“斜置构件”发展而来其实,手和托脚实际是柱。《营造法式》在分类时把托脚叉手列入“侏儒柱”项内,概念很清楚,很准确,它们和下昂并无内联系。

叉手和托脚

图片来源:《营造法式》梁思成注释 

估计下昂的出现,东汉已有。最初,它主要用于檐角部位是角梁的补充。昂充分发挥其用途,应是隋唐时期,佛光寺大殿雄健的铺作用昂便是明证。唐宋以后,昂的功用逐渐转化为装饰成分为主,昂的本身也就退化了。

佛光寺东大殿剖面图

图片来源:《中国古代建筑技术史》 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

故宫太和殿剖面图

图片来源:《中国古代建筑技术史》 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

昂的主要作用,是调整檐的高度,中国古代木构房屋有较深的出檐,其用意在于保护木构本身和夯筑的土墙。因而,则要求出檐深,久之,二者形成某种固定比例。出檐深,则栱的出跳级数增加,建筑高度随之而增,又失去比例;势必寻求一种虽然出跳甚多而又不增加(或增加不多)建筑高度的办法——这就是下昂。

上昂

图片来源:《营造法式》梁思成注释 

“上昂”和“下昂”力学性质完全不同。上昂实质是斜撑,是受压构件。应当说,“上昂”的出现较早,也最简单。汉代的明器和画象石()上,早见有斜撑式的出跳结构。隋唐虽无资料,但它既处于汉宋之间,应该使用这类斜撑构件。上昂的优点是:用一件斜撑代替若干层层叠加的水平构件,肯定可以减少工料。但它的局限是斜角不宜太大,亦即外伸长度不能大。这即是它不常用于外檐的原因。据《营造法式》所载,它主要用于内檐和平座。

关于上昂的实例不多,最为著名的则是苏州玄妙观三清殿的上檐内槽斗栱,梁思成先生曾称之为“唯一孤例,至为珍贵”。关于“上昂”,也还有一些其他的例子,如下图所示。

施上昂的实例  图片源于网络

参考文献:《中国古代建筑技术史》 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