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唯亭一带,流传着一首古老的民谣:“苏州城外草鞋山,山上有只玉草鞋,福佑人间通苍天,要能得到胜神仙。”据说,草鞋山是仙人掉落的玉草鞋所化。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却又充满惊喜。许多重大考古发现之前貌似都有相应的民谣或顺口溜,暗示着这片土地下隐藏着传奇,草鞋山遗址便是如此。



      曾经,这片土地只是普通的乡野,人们在此耕种、生活,却不知脚下埋藏着数千年的远古故事。直到1956年的某一天,草鞋山遗址在江苏省文管会组织的文物普查中被发现。当考古工作人员看到草鞋山的断面时,凭借敏锐的职业嗅觉,初步判断此处可能是文化遗址,这便是草鞋山遗址发现的开端。


 

      随后,考古专家们开始了对草鞋山的深入考古与研究。他们在北墩的断面上仔细观察,发现了一些不同寻常的土层结构。经过初步挖掘,几个不同的文化层逐渐露出真容——马家浜文化、崧泽文化和良渚文化,层层叠压,清晰地展示了长江下游地区文明的演进脉络。这一发现如同一把钥匙,开启了江南史前文化的宝库,草鞋山也因此被誉为“江南史前文化标尺”。


 


      在紧锣密鼓的第二次发掘中,发生了一件颇为有趣的故事。一天,考古人员正在清理发掘现场,一位眼尖的村民突然发现,考古人员从土中清理出一件被烂泥包裹且外形像鞋子的文物。考古人员迅速地将这件东西放进了工作室,其他考古人员也跟着鱼贯而入。这一举动引起了村民的好奇,很快,“草鞋山上挖到了玉草鞋”的消息在当地传得沸沸扬扬,村民们纷纷涌向考古现场,想要一睹传说中的“玉草鞋”。




      但这件文物其实是一件良渚时期的玉琮。玉琮外方内圆,两端尖平,体较窄小匀称,横过来看确实有点像一只鞋子,而村民之所以会误认,是因为挖掘人员当时是横着握住它的。尽管这只是一场误会,但却让草鞋山遗址变得更加引人注目。


 

姑苏记事:阳澄湖畔的“史前盲盒”,开出了长江文明的密码



      古籍资料显示,玉琮、玉璧是祭祀天地的重要礼器。过去由于缺乏地层对比,一直误将玉琮当作商代文物。这件玉琮的出土打破了考古界对玉琮年代的原有普遍认知,证明玉琮是新石器时代良渚文化的重要产物,解决了玉琮的断代问题。


同时,玉琮和一起出土的玉璧等随葬玉器,也反映出当时社会分化已经比较严重,为研究史前社会的等级制度和宗教礼仪提供了重要线索,因此该玉琮被誉为“中华第一玉琮”。





      这种“藏礼于器”的制度,为中华文明的礼制文明奠定了基石。正如考古学家所言:“草鞋山玉琮的发现,让我们看到长江流域与黄河流域一样,同步迈入了文明门槛。”




      草鞋山遗址用十一米文化的堆积,书写了一部没有文字的“地书”,见证着长江流域如何与黄河流域共同构筑中华文明的多元一体。阳澄湖畔泛起的文明涟漪,是江南史书写下的第一页篇章。




作者:潇菠萝汪

来源:《情调苏州》公众号

2025-0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