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乾隆 徐扬 《端阳故事图》 


乾隆年间,苏州画师徐扬因一幅《盛世滋生图》名动天下,这位出身市井的才子,以工笔细腻、布局宏大的风格被召入宫廷,成为“如意馆”的御用画师。彼时,满清统治者深谙“以汉治汉”之道,乾隆帝多次下令绘制汉族民俗画卷,既为彰显盛世气象,亦为笼络民心。《端阳故事图册》便诞生于这样的背景下——八开绢本,每幅仅巴掌大小(纵20.7厘米,横18.2厘米),却以精微笔触勾勒出端午节的鲜活图景。

徐扬的笔墨,既有宫廷画的工整典雅,又透着江南文人的灵动。他巧妙地将帝王视角与民间烟火相融:题跋用隶书庄重书写习俗名称,行书注解则如老友闲谈般娓娓道来。这种“雅俗共赏”的设计,暗合乾隆“教化万民”的政治意图,也让画卷成为一部跨越阶层的民俗百科全书。

第一开·射粉团

“唐宫中造粉团角黍饤盘中,以小弓射之,中者得食。”

画中五位宫娥手持小弓,瞄准盘中滑腻的糯米团子。这一唐代宫廷游戏,实为端午“射礼”的世俗化——以竞技取代祭祀,既添节庆趣味,又暗含驱邪纳吉之意。徐扬笔下的宫苑一角,少女们的嬉笑玩闹,尽显盛世闲情。


第二开·赐枭羹

“汉令郡国贡枭为羹赐官以恶鸟,故食之。”

汉代以猫头鹰为“不孝鸟”,端午烹枭赐臣,意在警示百官忠孝。画中官员躬身接羹,神色肃穆,背景朱门高墙的压迫感扑面而来。这一习俗虽血腥,却映射出古代礼法对伦理的极端强化。


第三开·采药草

“五日午时蓄采众药治病,最效验。”

徐扬以青绿山水为幕,绘三人入山采药。古人认为端午阳气至盛,草药药性最强。《荆楚岁时记》载此日需“踏百草”,画中三人端午采药,恰是“天人合一”养生观的生动注脚。


第四开·养鸲鹆

“取鸲鹆儿毛羽新成者去舌尖,养之皆善语。”

据说将刚刚换出新羽的鸲鹆的舌尖剪去,这种鸟就会更加善于模仿人类的语言。八哥学舌之俗,今人闻之残忍,古人却视作风雅。画中妇人携幼童与养鸟少年交谈,庭院梧桐亭亭如盖,市井生活的温情冲淡了习俗的残忍,透出江南文人“玩物养志”的趣味。

古人过端午竟能玩出这么多花样?​

第五开·悬艾人

“荆楚风俗以艾为人悬门户上,以禳毒气。”

端午又称浴兰节,浴兰,就是指以艾草和菖蒲消毒。艾草扎成人形挂于门楣,是南方至今保留的习俗。画中农舍柴扉半掩,老妪正悬挂艾人,俗可追溯至《荆楚岁时记》,艾人被视为驱邪“神兵”。


第六开·系采丝

“以五色丝系臂,谓之长命缕。”

五色丝对应五行,在端午节等传统节日,人们会用五彩丝线编织成绳索或缕带,系在手臂或腰间,以此祈求健康和长寿。

此俗至今在闽粤地区演变出“五彩绳”,成为连接古今的情感信物。


第七开·裹角黍

“以菰叶裹粘米为角黍取阴阳包裹之义。”

厨房内妇人包粽、孩童垫凳偷瞧的温馨场景,恰是《东京梦华录》中“家家巧制,角黍交缠”的写照。菰叶(茭白叶)包裹黏米的“阴阳调和”理念,暗含农耕文明对自然规律的敬畏。


第八开·观竞渡

“聚众临流称为龙舟胜会。”

柳岸边士绅翘首,江上龙舟破浪,徐扬似有意再现《清明上河图》般的热闹。此景既呼应屈原投江传说,更深层则是吴越水乡对龙神的崇拜——画中旌旗猎猎处,分明跃动着生生不息的民间生命力。


《端阳故事图册》的价值,不仅在于记录习俗,更在于揭示节日的本质——它是人与自然订立的契约,是平凡生活的诗意仪式。当我们咬开一枚粽子,或为龙舟呐喊时,便与画中古人完成了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民俗会变迁,但对安康的祈愿、对生活的热望,永远鲜活如初。

想学国画?找国画教程

#artContent h1{font-size:16px;font-weight: 400;}#artContent p img{float:none !important;}#artContent table{width:100% !import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