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更好地解释清楚今天的内容,先上一张全景图,我们一起按图索骥。

1、厢房:我们之前解释过的厢主要指正房两侧的附属房屋,即厢房。在四合院中,东厢房多由长子居住,西厢房由次子或其他亲属居住。

在四合院的布局体系里,中轴线北端,坐北朝南的那个房子是正房。相对的叫倒座房。厢房就是在正房和倒座房的两侧。屋顶形式多为硬山顶或悬山顶,三开间。

厢房

举例说明:举例说明:虽然北京故宫里的东西六宫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厢房,但是从整体的布局结构来看,和厢房有些类似,分布在中轴线东西两侧。

2、耳室:一般位于正屋(或主室)两侧,恰如两耳在人脸的两侧,因而得名。在四合院建筑中,耳房位于正房两侧。在传统民居中,耳房常作为仓库使用,存放粮食、杂物等生活物资,也可供小辈居住或作为厨房使用。

民居耳房

当然,在大的四合院中,厢房也是有耳室的。总之记得它是房子两边的耳朵就可以了。

3、罩房:在古建中的概念与“罩”这一构件相关,主要用于遮挡寒风,调节居住微环境。在四合院中,罩房通常指的是后罩房,其方位位于全院的最

后一进。主要是女仆住所(位置隐秘,符合“男外女内”)或者马厩之所。

恭王府后罩楼

如果后罩房被建成两层楼的形式,又称“后罩楼”。去过北京恭王府的朋友知道,里面的后罩楼非常气派

4、倒座:前面我们稍微提了一下倒座。位于四合院最南端,与正房形成南北轴线对称布局。二进以上四合院中与南侧街门、北侧垂花门共同构成前院空间。

古建中的厢房、耳室、罩房、倒座、垂花门、门扇、门枕、门簪、 铺首、门钉都是什么意思,有什么作用?看古建必知~

5、垂花门在古建中是内宅与外宅(前院)的分界线和唯一通道。是院落内部的门,就叫二门呗,符合旧时人常说的“大门不出,二门不迈”。因其檐柱不落地,垂吊在屋檐下,称为垂柱,其下有一垂珠,通常彩绘为花瓣的形式,故而得名。

北京恭王府垂花门

如果垂花门作为园中之园的入口,或用在垣墙之间作为随墙门,也可以在游廊通道口处以廊罩形式出现。

垂花门的的组件非常多,我们先上一幅明细图,而且很多组件会与我们下面马上讲到的内容关联,大家先欣赏着。

垂花门图解

举例建筑:北京恭王府垂花门已经是比较大规模的了,去的时候可以好好观赏一下

以下内容都和正门相关,不管咱们是去王府还是去普通民居四合院,都有用。

6、门扇:是门的核心部分,在甲骨文中,门的象形字就清晰地展示了门楣、门框和门扇的结构。
古代两扇为门,单扇为户。双扇门往往只有一扇门被打开,通常是左扇,叫“左开右合,以左为尊”。
在古代“六扇门”是官府、衙门的代称。民宅若开六扇大门,则被视为僭越,会惹祸上身。
在古代,门扇间常会留有缝隙。如果有人敲门,屋内的小仆人便会先透过门缝向外窥视,辨认来访者的身份。若是主人不感兴趣之人,他便会婉言谢绝;而若是遇到身份显赫的达官贵人,则会立刻开门迎接。因此衍生出了一个歇后语:“门缝里瞧人——把人瞧扁了”。
门缝里看人

7、门枕:为了承托门扇,往往在门下的下槛两端设置墩台,也叫“抱鼓石”,墩台上凿有小眼用以放置门轴,这种承托门扇门轴的墩台被称为“门枕”或“门墩”。也叫门当。
古建门枕(门当)

古建门枕.近图

在古代,当你作为访客的时候,主人如果不想见你或者没有时间见你,你就得坐在门口的门墩上等,也叫“冷板凳”,所以说“吃了冷板凳”就是受到了冷落。
不同类型的抱鼓石

8、门簪(zān):是古建筑大门门楣上的装饰物,也叫“户对”。起源于古代妇女的头部装饰物而得名。
古建大门门簪
门簪有方形、长方形、菱形、六角形、八角形、多瓣形以及圆形等多种形状。其中,六角形(武官)和圆形(文官)在清代以后较为常见。

门簪数量可体现建筑等级高低。金柱大门、蛮子门均有四颗门簪,如意门只有两颗门簪。皇家和王府的门簪数量可达8-12个。
门簪(六角形.圆形)
门簪数量还可以代表不同的品阶。一品官阶配8个户对,二品6个,三品4个,四品及以下2个。

这里我们强调一下,“门当户对”这个成语不是来源于上面提到的门当和户对

9、铺首:门上的衔环兽面,常作虎、螭、龟、蛇等形,多为金属铸成。它一般被做成怪兽的形状,嘴里衔着圆环,全称为“铺首衔环”。
铺首

中国古建筑博物馆.铺首

如何通过门环的颜色和样式来区别等级呢?
(1)亲王府:四城正门以丹漆金钉铜环
(2)公王府:绿油铜环
(3)百官第:公侯门金漆兽面锡环、一二品绿油兽面锡环、三至五品黑油锡环、六至九品黑油铁环。
古代的时候,一定要格外注意,千万别把装饰装错了,不然生命危矣。


10、门钉:起初只起加固作用,因门板多为拼合而成,在结合部安装门钉来加固。外露的钉帽被打成蘑菇形,后来渐渐变成了门上装饰品。
皇家建筑上的门钉
在古代,门钉的数量越多,代表着主人的身份地位越高。
皇家建筑的门钉数量最多,横九路、竖九路,共计九九八十一个。亲王府邸纵九横七,世子府邸纵七横五。公侯,四十九;官员,二十五。老百姓家,大写的“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