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

管理之道

清寰定鼎

「一期一会,世代帝王」

晨光初透雕花窗,朱笔在《治河方略》奏折上圈点批注。朕常说,管人如治水,治心如治国。

从8岁登基时被权臣架着上朝的孩童,到晚年在畅春园看皇子们晨昏定省的老父,朕见过索额图在朝堂上汗湿朝服,也看过陈潢在黄河岸边赤脚丈量泥沙。

这一辈子在龙椅上坐得太久,把「管理」二字嚼得透了:所谓管理,从来不是居高临下的权衡,而是俯下身段的照见:照见事之本质,照见人之本性,更照见自己心中的万千沟壑。朕今以帝王视角,为诸君拆解治国要事。

01《初登大宝》

当你是团队里的「小透明」—如何用「示弱」织就第一张关系网?

【场景】康熙六年(1667年),朕14岁,四大辅臣中索尼称病、苏克萨哈被杀,鳌拜跋扈到带刀上殿。

那时的朕,像极了刚接手烂摊子的年轻管理者:下属比自己年长十岁,资历深、派系多,业绩报表年年注水,却没人把「小领导」放在眼里。但朕知道,硬刚只会碰得头破血流,于是做了四件事:

1. 把「求教」变成「破局点」

朕每周三次去索尼府上「问安」,不是摆架子,而是真的搬着《尚书》请教:「老大人,霍光废昌邑王事,该如何看君臣之分?」老臣们以为朕只是个背书的孩子,却不知每一次低头,都是在观察谁的眼睛里有光——后来索尼的儿子索额图,就是在这样的「闲聊」中,成了朕第一个心腹。

现代启示:新领导上任,别急着推翻旧制。先给资深下属「当学生」,一句「张哥,这项目您当年是怎么扛下来的?」胜过十道行政命令。人都有「好为人师」的天性,给足面子,才能收住人心。

2. 用「小事」撕开信任缺口

鳌拜的党羽班布尔善掌管侍卫处,朕便故意在他面前「露怯」:练弓时故意射偏,让他笑话「皇上该多练练」;天冷时叮嘱太监给侍卫们送热奶茶,连班布尔善的那份都亲自递——他后来背叛鳌拜向朕告密,未必是忠君,只是被这杯热茶焐热了三分。

现代启示:管理的温度,藏在细节里。某创业公司CEO记住每个员工的生日,加班时亲自煮汤圆,离职员工都说「哪怕跳槽,也想帮老东家牵线资源」。有时候,一碗热汤比一份高薪更让人记挂。

3.面对「困局」的隐忍与破局之道

朕每月初七借往碧云寺进香之名,在轿中接见熊赐履等汉臣;安排在布库房里摔跤的二十名侍卫,实为每日辰时在乾清宫听讲《资治通鉴》;选在鳌拜为圈地事与遏必隆争执时动手。

现代启示:危机管理中’隐形成长’法则。如同现代企业遭遇恶意收购时,表面上维持现状,暗地培养新生团队,在对手内部分化时精准出击。

4. 给对手留一条「体面的退路」

擒鳌拜后,朕没有株连他的家人,反而让其子纳穆福袭爵——不是心软,而是明白:让人怕你,不如让人服你。 当鳌拜在牢里听说孙子仍能进国子监读书时,老泪纵横,托人给朕捎话:「皇上有此仁心,江山稳当。」

现代启示:淘汰老员工时,别让他「光着身子离开」。帮写推荐信、给足补偿金,甚至留个顾问头衔,既是断后顾之忧,也是给现任团队看:「跟着我,不会兔死狗烹。」

02《二十九岁的烽火》

资源调配的艺术(三藩之乱爆发)

【场景】康熙十二年(1673年),吴三桂的叛军攻陷六省时,朕在乾清宫前焚毁了所有主和派奏折。但真正扭转战局的不是火器营的红衣大炮,而是三张特殊文书:发往蒙古诸部的茶马互市敕令、给江南盐商的免税手谕、送往福建的迁界令暂缓诏书。

朕的处理方法有三:

1. 战略资源置换:用茶叶换蒙古战马,以盐税换商帮粮草

2. 非对称消耗:在湖南与叛军主力对峙,派施琅从海路直捣台湾

3. 心理战布局:将阵亡将士家书印成《忠烈录》发放全军

现代启示:多线作战时需建立「资源转换器」。如同现代企业应对价格战时,用副线产品消耗对手,用技术专利置换渠道资源。

03《平三藩之乱》

当危机砸来,你是团队的「最后一道防线」——如何把恐惧变成凝聚力?

【场景】康熙十三年(1674年),吴三桂称帝,耿精忠、王辅臣先后反叛,朕的御座下像埋了十颗炸弹,深夜批军报时,手颤得握不住笔。

 但朝上不能露怯,朝下不能退缩,朕做了三件「反常规」的事:

1. 把「罪己诏」变成「动员令」

朕当众焚烧之前嘉奖吴三桂的诏书,咬破手指在黄绫上写:「朕年少无知,误信奸臣,致生灵涂炭,此罪在朕,与尔等何干?」满朝文武见皇帝肯担责,反而哭声震天,索额图带头请命:「臣愿带家奴上前线!」

现代启示:危机时,管理者说「这锅我背」,比「都是你们的错」强万倍。某互联网公司暴雷,CEO在全员信里写「决策失误在我,即日起停发自己年薪」,员工反而主动加班挽损,因为知道「跟着这样的老大,输也输得值得」。

2. 用「私人信」连接「陌生人」

朕给陕西提督王辅臣写过23封亲笔信,其中一封说:「卿在平凉,朕夜不能寐;卿若来归,朕愿解貂裘为卿暖身。」这个曾杀过朕姐夫的降将,最终捧着信痛哭归降——人都需要被「看见」,尤其是身处漩涡中的关键人。

现代启示:当核心骨干想离职,别急着加薪,先约一顿火锅。听他吐槽「PPT汇报太形式」「跨部门协作太难」,比画饼更有用。管理的本质,是让对方觉得「你懂我」。

3. 把「绝望时刻」变成「文化扎根」

战乱时,朕在乾清宫挂了块「正大光明」匾,不是给自己看,是让臣子们知道:哪怕天塌了,这四个字不能塌。后来平叛胜利,所有将领都说,每次看到紫禁城的灯火,就知道皇上还在,心就定了。

现代启示:公司遭遇黑天鹅时,更要强化核心价值观。某教育机构暴雷后,创始人每天在直播间讲「教育初心」,带着团队转型做公益课,反而收获了家长的信任—— 「你守护住了底线,我们就愿意陪你东山再起。」

04《治河二十年》

当「复杂系统」让你焦头烂额——如何从「救火队长」变成「系统构建者」?

【场景】康熙十六年(1677年),黄河决堤冲毁凤阳粮仓,朕微服到灾区,看见灾民啃树皮,官员却在宴席上唱「河清海晏」,气得掀了酒桌。

但朕知道,骂娘没用,得建一套「能自动运转的治水系统」,于是做了四件事: 

1. 「穿透式调研」:把自己变成「一线执行者」 

朕假扮成河道小吏,跟着民工抬石头、测水位,发现治河最大的问题不是技术,而是「层层盘剥」:拨下10两银子,到民工手里只剩3两。后来朕规定:治河款必须分三批发放,每批由朕亲自盖「河务钦差」印,绕过所有中间层。

现代启示:大公司病的根源,是管理者离一线太远。某餐饮CEO每月去门店擦三天桌子,发现点餐系统让老人崩溃,立刻推出「人工点餐绿色通道」,这个小改动让老年客群复购率涨了40%。

故宫绝密!康熙亲笔管理术流出:从杀鳌拜到驯皇子,这6招让现代CEO直呼老祖宗牛逼!

2. 「权责利」铁三角:让做事的人有「尚方宝剑」 

朕破格提拔靳辅为河道总督,又怕他被文官集团排挤,于是赐他「遇官大三级」的令牌:哪怕是巡抚挡了治河进度,也能先斩后奏。同时约定:「治好河,子孙封爵;治不好,你和陈潢(技术骨干)的头,就挂在河堤上。」

现代启示:给核心项目「特区政策」,但要划清「生死线」。某科技公司让AI团队独立核算,允许他们自主招聘博士,却也立下「三年必须出商用产品」的军令状,最终催生了爆款算法。

 3.「三重保险」:制度与人性的平衡

靳辅跪在泥水里陈述’束水攻沙’之法时,朕注意到他官靴补了三次。但真正让治河成功的,是工部新立的’三验法’:每段河堤需经匠人、河工、御史三方画押,而朕每月必抽签亲验两处。

朕将治河技术标准化,将’分水鱼嘴’角度定为47度写入《河工则例》,并规定河督年俸的30%待十年无决堤后发放,做到利益捆绑,最后在开封铁牛镇河兽腹中藏’天子验桩’金符,塑造敬畏感。

现代启示:长期项目管理需构建’三重保险’。如同现代工程建设,既要技术规范(ISO标准),也要延期支付条款,更需要不定期CEO现场巡检。

4. 「长效机制」:把「个人能力」变成「组织基因」

朕命人绘制《黄河水利图》,详细到每个堤坝的泥土配比、每个闸门的开合时辰,编成《治河全书》发给州县官。后来朕南巡时,发现连七品芝麻官都能指着图讲「束水冲沙法」——好的管理,是让你的经验变成团队的「肌肉记忆」。

现代启示:别迷信「能人效应」,要建「傻瓜手册」。某连锁超市把「陈列标准」细化到「牛奶标签必须朝右45度」,哪怕新员工培训三天,也能做出「总统级陈列」。

05《收台湾之役》

当「对手」比你强——如何把「征服」变成「共生」?

【场景】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施琅攻下澎湖,送来郑克塽的降表,附信说:「恳请保留郑氏衣冠,如朝鲜例(独立藩属)。」

朕盯着地图想了三天三夜:若允诺,台湾永成隐患;若强攻,死伤无数。最终决定:「不做征服者,做「共修者」。」

1. 「柔化姿态」:比胜利更重要的是「人心归向」

朕下诏:「郑成功收复台湾,乃华夏之功,朕追封其为「延平郡王」,入祀贤良祠。」又让郑克塽保留郡王仪仗,迁居北京时,朕特意派皇子去接——给对手尊严,就是给天下人看:「只要归心,既往不咎。」

现代启示:收购竞品时,别忙着「清洗团队」。某车企收购电动车品牌后,不仅保留原LOGO,还让创始人担任「首席用户体验官」,对方团队感动之余,反推了三项核心技术共享。

2. 「文化共振」:用「共同记忆」替代「权力压制」

台湾收复后,朕做的第一件事不是派军队,而是送《四书》刻本、建孔庙、开科举。后来台湾学子进京赶考,看见贡院门口的「棂星门」,竟哭着说:「终于回到圣人门下了。」

现代启示:管理多元团队,要找「文化公约数」。某跨国公司每周五设「文化分享会」,中国员工教老外写「和」字,外籍高管讲「共赢」的英文词根,看似没用的事,却让团队拧成了一股绳。

3. 「利益绑定」:让「敌人的敌人」变成「自己人」 

朕让施琅世袭靖海侯,却把他的儿子留在京城读书——不是监视,而是让他明白:「你的荣耀,从此与大清绑定。」后来施琅写下《恭陈台湾弃留疏》,力主设府治理,比任何朝廷命官都上心。

现代启示:留住核心人才,要给「长期期权」。某创业公司给骨干员工「利润共享权」,哪怕暂时不上市,也能让他们把公司当成「自己的孩子」来养。

06《九子夺嫡》

当「接班人危机」来临——如何在「亲情」与「理性」间走钢丝?

【场景】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朕第一次废太子,在畅春园痛哭三日,鬓角一夜变白。看着儿子们为皇位互相倾轧,比当年三藩之乱更让朕心碎。

但朕知道,私情不能误了国事,于是做了三件「冷血却必要」的事:

1. 「提前划界」:给权力欲望装「安全阀」

朕早该明白,让太子监国时又允许其他皇子办差,等于在锅里同时煮两锅粥。后来朕规定:「凡皇子办差,须向太子报备;太子决策,须经上书房复核。」看似繁琐,实则是给权力「上双保险」。

现代启示:培养接班人,要避免「多头领导」。某家族企业让二代担任CEO,却又让元老担任「监事会主席」,看似制衡,实则撕裂团队。不如学朕后来的「秘密立储」:提前明确标准(如KPI达标、价值观契合),但不提前公布,避免派系斗争。 

2. 「就事论事」:把「人」与「事」狠狠切开

 三阿哥胤祉编修《古今图书集成》有功,朕当众褒奖;八阿哥胤禩结党营私,哪怕他素有「八贤王」之名,朕也当众撕了他的保举折——管理者最忌讳「因爱生偏,因恨生杀」。 你可以不喜欢某个下属,但他的功劳要明明白白记在账上;你再欣赏某个心腹,犯了错也要规规矩矩受罚。

现代启示:某部门主管因偏爱实习生,对老员工的举报视而不见,最终导致团队集体离职。记住:公平比温情更重要,尤其是在利益面前。

3. 「留有余地」:给组织留一条「自我修复」的缝 

朕临终前写下两份遗诏,一份明诏传位雍正,一份密诏给隆科多:「若新君行事乖张,可启密匣,召集诸王共议。」看似矛盾,实则是给制度留「弹性」——再完美的管理者,也需要「制衡机制」。

现代启示:创始人别把自己当成「永远的掌舵者」。某科技公司规定:CEO任职不超过10年,必须培养出合格接班人;董事会设「创始人否决权」,但每年只能用一次。刚柔并济,才能让组织活得更久。

07《结语》

朕的管理哲学,不过是「把人当人看」

晚年在热河围猎,看见年轻的侍卫为抢头功差点摔下马,朕突然想起自己擒鳌拜时的模样——原来无论过了多少年,人性的贪婪与赤诚、恐惧与勇气,从未变过。

所以朕想告诉诸位:

对下属:别总盯着KPI,偶尔问问「家里老人可好?孩子读书顺利吗?」 人是感情动物,你把他当「人」,他才会把你当「自己人」。

对对手:别想着赶尽杀绝,留三分余地,或许他会成为你下一个合作伙伴。这世上没有永远的敌人,只有永远的共识。

 对自己:别迷信「全能人设」,承认自己会犯错、会害怕,反而让团队更有安全感。朕这一生犯过无数错,好在懂得「知错能改,善莫大焉」。

昨夜批阅海外贸易奏章至三更,忽闻宫外传来火车汽笛声——这个朕用’开放海禁’换来的新时代已然降临!

最后,为了让诸君从容面对管理企业和管理人中所遭遇困局,朕送诸君两句话:

第一句是朕写在养心殿楹联上的话:‘惟以一人治天下,岂为天下奉一人’。治大国若烹小鲜,管企业何尝不是?

第二句是朕刻在御案上的话:“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以心为镜,可以见众生。” 愿你在管理他人之前,先照见自己的初心,那才是最长久的管理智慧。

注:本文为【“管理智慧与领导力”管理视野】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关注我们,从历史中汲取管理智慧,做有温度的领导者!

  洞悉职场管理,实用、高效!

  以防走散,可加关注!

  有人在微信中聊天,

  有人在微信中学习、成长!

  分享出去,让更多人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