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汇通祠南平地上早晚有习武人练功,据史料记载:汇通祠始建明代永乐年间,共有殿宇23间,两层院落,建有正殿、后殿、东西配殿,殿内曾有铁质、木质、泥质佛像和神像13尊。

1964年,修建北二环路地铁时,拆除汇通祠,1988年重建汇通祠,改成郭守敬纪念馆,展出这位元代水利学家生平和贡献,图文并茂,也陈列出他所设计制造天文仪器等。

西海北沿西段有座三官庙,这是一座小型寺庙,青灰高墙,屋脊神兽、房檐砖花、窗棂雕刻,造型精美。这座庙始建清代,1923年重修,属家庙,坐北朝南,建山门、前殿、后楼和东西配殿等,殿内原有佛像和神像,还供奉天官、地官和水官等,至今建筑格局基本完整。

西海北沿中段路北有座净业寺,该庙始建明嘉靖四十二年(公元1563年),当年由太监捐资建成,面积九庙,殿宇甚多,共建60多间房屋,山门三间,面向西海,前殿三间,后殿五间,前后两院有东西配殿,西跨院还有西配楼一座,登楼可眺望西海景色,往日湖岸柳枝低垂,湖中粉白莲花盛开,有如江南。有佛像、神像54尊,还有礼器和法器等,藏有涵碧登高图一帧。

该庙殿宇除供佛神外,僧人自住,余房出租,在上世纪五十年代,该庙曾作为堆放铜铁仓库,后改建为工厂车间,最近改建成写字楼。原寺外山门两侧古槐,仍长势良好,高达12米,见证净业寺巨变。

今日什刹海水清、岸绿,王府和名人故居开放,蜿蜒小胡同里砖瓦平房和餐饮酒吧星罗棋布,什刹海地区60年来建设、治理成果,胜过旧时600年,什刹海已列为北京最大的历史文化保护区,被《中国国家地理》杂志评为中国最美的五城区之一,也是北京的开放型公园,它蕴含京韵与时尚,已成为旅游者必游之地。

后海沿岸

前海、后海、西海三块水面组成什刹海,作为什刹海的一个组成部分,后海东起地安门外大街,西至新街口大街,南起平安大街,北至北二环,是京城最具历史的一片水域。现在的后海沿岸,古老与现代同在,喧嚣与宁静并存,是中外人士在京城最喜爱的休闲场所。

走在后海沿岸,密集的胡同中,你能看到寻常人家居住的杂院,也能发现身家亿万的豪宅;你能品尝到正宗的老北京口味,也能流连于灯红酒绿的酒吧;有古老的人力车,坐在上面可以聆听独具特色的旅游讲解,细品这个城市的历史;在古老的院落改建的酒吧、餐厅、咖啡厅、茶馆中,夜晚的时间,这里是时尚潮人的聚集地。

古都风貌:什刹海
烟袋斜街的幌子

这是北京城历史最悠久的斜街之一,起先叫“打鱼厅斜街”,清乾隆年间被称为“鼓楼斜街”,后来街上开了很多出售烟袋的商铺,久而久之鼓楼斜街就变成烟袋斜街了。民国年间,烟袋斜街成了京城几大古玩市场之一,后来逐渐衰落。

现在,虽然曾经的龙王庙已经没了,尚存的寺观也变成民居与酒吧,但经过重新规划与改造,烟袋斜街正打造成京味文化和民俗文化突出的商业旅游特色街。作为“中国历史文化名街”,有人说这里“胡同肌理没有改变,基本建筑风格没有改变,居民生活的延续性得到传承,富含历史文化信息及城市记忆”。早先普普通通的烟袋斜街,现在成了不少老北京寻找记忆的场所,更是不少“老外”搜寻京城的必去之地。

后门桥

原称万宁桥,在地安门以北、鼓楼以南,桥跨什刹海入玉河处。由于与前门南北相对,京城百姓俗称地安门为后门,因而此桥也叫后门桥。

后门桥始建于元代,最早是木结构,后改为石筑,曾是元大都城内通惠河上的重要通水孔道,也是北京漕运历史的重要见证。

当年这座桥由于交通便利,又毗邻皇城,加之有什刹海相伴,景色不逊江南,因此,当时桥附近商肆画舫云集,丝竹悦耳,酒香醉人,一派繁华。不过后来漕运衰败,这座桥周围也就没有像以往那样繁华了,但地处交通要冲,这里依然热闹。现在,在这里经常可见时尚男女出没。文/杜仲)

来源:哎文话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