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吴洁老师学《道德经》 第五章
【原文】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籥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原文】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名词解释】刍狗——用稻草扎的狗【译文】天和地是没有情感的,所以它把万物当刍狗。在祭祀之前,这个稻草扎的狗无比的尊贵,且神圣不可侵犯。一旦祭祀的仪式结束了,这个狗马上就失去了它尊贵的价值,可以被人随意的丢弃,踩踏,烧火用,这时这个稻草扎的狗就变得很卑贱,一文不值了。这个稻草狗本身是无意义的,天地是这么来看待万事万物的,因为天地对万事万物没有任何的评判,它允许万事万物自然的发展,它不给万事万物赋予一个意义,所有的意义都是人赋予的。
这告诉我们的是:入不二法门。不要有二元对立的思想才能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才能无为无不为。这也就是王阳明讲的“无善无恶心之体”,稻草狗没有尊贵和卑贱这个二元对立的区分,这是道所看待万物的角度。
《道德经》里讲“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天地是法于道的,道是无善无恶的,那么天地也就是无善无恶的。所以是“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原文】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译文】只有法于天地,法于道的人才叫圣人(其他的人都是凡人、普通人)。圣人是入了不二法门的人,圣人是没有二元对立的人,圣人是无善无恶的人。他像道一样看待万事万物,所以他把老百姓当作刍狗,就是说在他眼里一切众生都是平等的,他对任何人都没有评判,他不起情绪。
【总结】“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这两句话说的就是一个能够法于天地,法于道的人就叫作~圣人。告诉我们:天地,道,圣人,都是如如不动的,无善无恶的,此心不动的状态。他看到什么或听到什么,他不会起情绪,就是“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心不在焉。”这是让你虚心,实腹,弱志,强骨,致良知要达到的状态,这是让你来到冲和的状态。等于说第五章一开篇再给我们强调一下:道是冲的,因为“道是冲而用之,或不盈。” 所以天地一定是冲的,圣人一定是冲的。冲 就是中和,冲 就是无善无恶。

不 如 守 中
【原文】天地之间,其犹橐籥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名词解释】橐——皮口袋龠——通风管虚——空屈——穷尽愈——更加【
译文】 天地像橐龠,中间是空的,但它又取之不尽,妙用无穷;它一直在动,而且越动越出 长养万物,天地出的是万物。
【解析】天地本身是法于道的,而人不法于道,只有圣人法于道。谁让橐龠动的? 是人。谁让天地动的? 是人。→ 意味着:人越动气动心动念,天地越为你创造更多。(这个时候老子就告诉你最后一句)
【原文】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名词解释】多言——意味着:你在动,多动。数——运数,气数,天数,命数。守中——良知光明
【译文】你越动心动气动念,天地越为你造化更多的境遇,这些是不好的境遇。不如保持内心清净,随顺,知行合一。
【解析】人如果让橐龠动,那是机械运动的推拉;人如果让天地动,就是你的起心动念。老子告诉我们:多言就会让你动气,动心,这时天地就像个大橐龠一样,被你鼓动起来了,你越是动气动心,越是自己造作,它越是为你造化,而且这个造化是我们不想要的,不好的造化。所以,你的命就会越来越不好,越来越糟糕,这叫数穷。不如守中,守中就是圣人不仁。你要让自己与天地合一,与道合一,来到中和的状态。让道自然运作,让道按照你的最佳利益去呈现,这就是守中。所以对任何事情都不评判,对任何事情都没有情绪,都不动气,这就是为无为,为无为就是你别去拉动那个橐龠,像圣人一样入不二法门,这就是功成,功成你还不居功,所以美好就不会离你而去。(为什么要守中? 因为道是中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