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个朋友问我,他天天干十几个小时,周末也不敢歇,可几年下来,存款还是没见涨。他很困惑:是我努力的方向错了?还是这世上真有躺着赚钱的好事?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大家想想,你见过哪个种地的农民,光靠死命挥锄头就能当上大地主的吗?再想想拉犁的老黄牛,它们一辈子埋头苦干,蹄子磨破,肩膀勒出血印,可打下来的粮食,大半都归了主人。人要是只会“卖力气”,那命运跟这老黄牛也差不多。

这世上的钱,从来不是看你流了多少汗来分的。你去看看工地上的工人,天不亮就起,扛水泥搬钢筋,衣服湿透又干透,他们干的活比很多坐办公室的累十倍,可收入呢?可能一辈子都难实现财务自由。为啥?

因为财富的关键在于“分配权”。 农民种粮,商人收粮,粮店加工,超市上架……每一环都在分钱,但你能分到多少,取决于你在这链条上的位置。出力的人拿辛苦钱,定规矩的人拿利润大头。就像古代商鞅让秦国变强,不是他自己去打仗,而是设计了“军功爵”制度,让别人为了自己的好处去拼命。

那我们该怎么办呢?

第一招:学会搭台子,而不是光当演员
《孙子兵法》里有句话,大意是:会打仗的,先有把握赢才打;不会打的,先打了再说。这里的“把握”,就是“术数”的功夫——用系统、用方法。

有人可能问:“我又不是老板,不会定规矩,是不是没戏了?” 错了!这“术数”不是让你当皇帝,而是学用系统思维解决问题。

我认识个卖包子的夫妻店。以前俩人每天三点起床和面,累死累活,一个月赚两万。后来他做了三件事:

  1. 把包子配方搞标准,雇人批量做;
  2. 和附近公司签合同,每天固定送包子;
  3. 在小区群里接单,让顾客提前订。
    三个月后,他不用亲自揉面了,赚的钱反而翻了一倍。他的突破点在哪?不是更拼体力,而是把“卖包子”变成了一个
    能自己转起来的系统。系统一旦转起来,就像滚雪球,越滚越大。你要是只会埋头苦干,充其量是系统里一颗螺丝钉,随时可能被换掉。

第二招:找到自己的“杠杆”

富在术数,不在劳身,建议你疯狂做这几件事!
那“术数”这么重要,普通人从哪开始?关键就是:找到能撬动资源的那个“支点”

举个简单例子。菜市场卖菜的大妈,如果只会吆喝,一天赚点辛苦钱。如果她能记住老顾客喜欢什么,主动说一句:“今天茼蒿新鲜,给您留一把?” 菜就能多卖不少。再进一步,她建个微信群,提前发明天什么菜便宜,甚至帮邻居卖点土鸡蛋,收入又能涨不少。你看,同样起早贪黑,差别就在于——她有没有把力气花在“维系关系”和“整合信息”上

当然,有人会走偏。比如炒股总想靠“内幕消息”,创业就沉迷画“商业模式图”,结果赔个精光。这种人错在:把“术数”当成了投机取巧的幌子,忘了真正的策略得脚踏实地

还认识个茶农,以前跟风种“天价茶”,亏光了钱。后来他沉下心来,把自家茶园改成体验基地,让游客来采茶、做茶、玩,结果成了热门打卡地。他说:“哪有什么点石成金?无非是把自己的老本行,和别人的需求实实在在地结合起来。”

第三招:该停就停,别死扛
很多人不是不会赚钱,而是
不会及时止损

我老家有个亲戚,开了二十年服装店,早年赚了钱。后来网购火了,店里人越来越少。他硬撑着,借钱装修、搞活动、天天直播吆喝,还是亏得不行。他问我:“我都这么拼了,为什么还不行?”我说:“你最大的错,就是以为’拼命干’就等于’干对了’。”

帆船逆风时,死命划桨只会累死自己;聪明的水手会先调帆借风。其实,行业不行了的信号早就有:

  1. 隔壁店一家家关门;
  2. 年轻人来店里光试不买;
  3. 你自己买东西都习惯了网购……
    这些都不是偶然,是时代在提醒你:
    该换条路走了

可惜,人总被“沉没成本”困住:投了二十年心血,舍不得;怕转行失败,丢面子;总想着“再撑一下说不定就好了”……但时代车轮不等人。胶卷巨头柯达发明了数码相机却不用,手机老大诺基亚错过了智能手机,大公司都这样,何况我们普通人?

真正的“富在术数”,不是教人走捷径,而是认清两点现实:

  1. 劳动创造价值,但怎么分钱更重要。 你要做的不是更辛苦,而是想办法离分钱的那个位置更近点
  2. 看准趋势比瞎使劲重要,及时止损比死扛硬撑强。 在错的路上停下来,就是进步。

最后,用古书《盐铁论》里的一句话收尾:“富者必用奇胜。” 这里的“奇”,不是歪门邪道,而是跳出傻干蛮干的老思路,用点智慧。大家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