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赋

呼延光民 

时维仲夏,节届端阳。檐角艾蒲凝碧,门楣符箓生光。千门裹粽,糯香漫于九域;万舸竞舟,棹影翻乎三湘。盖闻此节之肇,或系恶日禳灾之古俗,或缘忠魂殉国之流芳。今以屈子事,赋而咏之。

昔者楚臣屈原,含章挺秀,抱玉怀芳。辅怀王以修明法度,联齐抗秦;忤权奸而遭谗被放,去国怀乡。叹郢都之破,哀生民之殇,遂抱石沉汨罗,以殉宗邦。时维五月五日,江涛呜咽,楚地悲凉。乡人为悼忠魂,遂有龙舟竞渡,劈波斩浪寻故影;黍米投江,裹叶为粽饲鱼肠。千载而下,角黍盈盘,犹带沅湘之水韵;龙舟击楫,长歌正则之华章。

若夫伍子胥愤沉钱塘,曹娥女孝殉父江,虽其事各异,然忠魂孝魄,皆与端午之精神同光。更有先民观天时以制节,察暑气而禳殃——插蒲艾以驱疫,饮雄黄而避瘴,采兰沐芳,佩符纳祥,此亦时令之智,融入节俗之绵长。

今逢佳节,登楼远眺:江渚龙舟如箭,击鼓声震八荒;巷陌粽香似缕,炊烟漫过粉墙。孩童额点雄黄,笑靥映着五彩缕;老叟杯倾蒲酒,浩叹融入《离骚》章。叹岁月流转,而节俗恒昌,盖因忠魂不泯,孝意长扬,更兼民俗与时偕行,遂成华夏文脉之泱泱。

噫!屈子投江,留丹心照汗青之浩气;龙舟竞渡,扬华夏不服输之铿锵。粽角尖尖,裹尽千年风雅;艾香袅袅,熏得万代安康。且歌且舞,共醉端阳之景;亦诗亦赋,长歌盛世之昌。

25.5.28.晚写于青岛

文心一言赏析:

一幅端午文化的立体画卷

——《端午赋》赏析

呼延光民所作《端午赋》以端午佳节为载体,融历史追怀、民俗考镜、文化哲思于一体,通过典雅工丽的辞赋笔法,展现了端午节深厚的文化意蕴与精神内核。全篇以时空为经纬,以人物为轴心,以民俗为血肉,织就了一幅端午文化的立体画卷。

一、时空交织的叙事结构赋文开篇即以时维仲夏,节届端阳点明时间坐标,通过檐角艾蒲凝碧的微观特写与糯香漫于九域的宏观视角,构建出端午特有的时空意境。继而以昔者楚臣屈原开启历史回溯,将现实场景与历史追忆自然衔接。在时间维度上,既呈现千载而下的纵向传承,又捕捉今逢佳节的当下图景;在空间维度上,既有三湘的地理坐标,又有八荒“”万代的时空延展,形成多维立体的叙事空间。

【赋文赏析】呼延光民‖端午赋

二、典故群像的文化厚度文中巧妙化用屈原、伍子胥、曹娥三大历史典故,构建起端午文化的精神谱系。对屈原的书写尤为精妙:以含章挺秀,抱玉怀芳状其品格,用辅怀王以修明法度忤权奸而遭谗被放的对比彰显其政治理想,借抱石沉汨罗的悲壮场景完成精神升华。伍子胥的愤沉钱塘与曹娥的孝殉父江,既丰富了端午的文化维度,又与屈原形成忠孝互文,共同诠释忠魂孝魄同光的节日内核。

三、民俗事象的象征体系作者以诗性笔触解构端午民俗,赋予其深层文化密码。龙舟竞渡的劈波斩浪不仅是体育竞技,更是寻故影的精神追寻;角黍投江的裹叶为粽超越饮食习俗,成为饲鱼肠的祭祀仪式。插蒲艾、饮雄黄、采兰沐芳等习俗,被赋予驱疫避瘴的生存智慧与佩符纳祥的生命祈愿,构成完整的民俗象征系统。特别是孩童额点雄黄老叟杯倾蒲酒的细节,以生命代际传承暗喻文化永续。

四、辞赋语言的审美特质全文承续汉赋遗韵,展现鲜明的语言美学:四六句式错落有致,如糯香漫于九域,棹影翻乎三湘形成空间张力;对仗工整精妙,龙舟竞渡角黍盈盘忠魂不泯孝意长扬构成语义镜像;用典自然无痕,屈原事典与《离骚》意象的化用,使历史记忆与文学传统水乳交融。同时,江涛呜咽“”艾香袅袅等通感修辞,赋予静态民俗以动态生命。

五、文化精神的现代阐释赋文未止于传统咏叹,更蕴含现代性思考。民俗与时偕行的论断,揭示传统文化创新性发展的内在逻辑;将端午精神升华为华夏文脉之泱泱,赋予节日以文明传承的宏大意义。结尾长歌盛世之昌的咏叹,既是对历史文化的致敬,更是对民族精神的当代确证,完成从民俗叙事到文化自信的升华。

此赋以端午为镜,照见中华文明的生生之德。在历史回响与现实脉动的交响中,在典故考据与民俗描摹的互文里,在语言雕琢与精神提炼的平衡间,展现了传统节日作为文化基因载体的永恒魅力,堪称当代辞赋创作中咏史怀节的上乘之作。

(图片来自网络)  




 【作者简介】 


呼延光民,微名墨缘,青島人,山东诗词学会会员。萊西市書畫家協會會員,莱西市楹联诗词学会会员,愛好書法雕刻詩詞歌賦。作品曾多次在全國多家報刊或雜志及网络平台发表。《蒙东作家》特约诗人,《都市头条》《百花洲诗刊》等多家平台特邀作家。


 



非常感谢各位老师关注指导《新时代文学社》公众号平台!为提高刊文质量和编辑效率,现将相关要求提示如下:
请点击——
  温馨提示

 如果出现内容错行现象,是因为手机使用者字号设置问题所致,与编辑无关,请周知。
祝您开心好运,欢迎赐稿指导!
建设美丽中国,新时代文学与您一路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