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建馆小记

傅天虹汉语新诗藏馆筹建於2006年,原址东莞常平镇紫荆花园,本馆集收藏、展示、研究、出版为一体。二十年来历经坎坷,幸而得力於当代诗学会群英们鼎力支撑,更有珠海北师大华文所和澳门大学有关院系一路扶持,始得坚持至今。现包括“路羽书房”“惠兰书苑”二个有生部分,共藏有各类稿存、信札、手迹、签名书、书画、墨宝近二万件。

为更接地气,今年3月初,应好友建议,傅天虹在360个人图书馆官网上,注册了“傅天虹的汉诗馆”,试发几篇后很满意,故决定从202541日起正式启动,将陆续整理上传傅天虹六十多年来珍藏的史料和墨迹,将各种史实公诸于众,方便大家随时上网查阅所需,以利汉语新诗更广泛的传播和传承。请给予关注、推荐。另外,傅天虹藏品也可酌情转让给海内外有迫切需求的机构或个人,作建馆或研究之用,有意者请联系:傅天虹邮箱([email protected])   2025.4.1




芒克的诗

芒克(1950-),原名姜世伟,北京人。著有诗集《心事》、《阳光中的向日葵》、《今天是哪一天》等。

雪地上的夜


雪地上的夜

是一只长着黑白毛色的狗

月亮是它时而伸出的舌头

星星是它时而露出的牙齿

就是这只狗

这只被冬天放出来的狗

这只警惕地围着我们房屋转悠的狗

正用北风的

那常常使人从安睡中惊醒的声音

冲着我们嚎叫

这使我不得不推开门

愤怒地朝它走去

这使我不得不对着黑夜怒斥

你快点儿从这里滚开吧

可是黑夜并没有因此而离去

这只雪地上的狗

照样在外面转悠

当然,它的叫声也一直持续了很久

直到我由于疲惫不知不觉地睡去

并梦见眼前已是春暖花开的时候

(选自《今天》,1975年版)

赏析

        芒克是一位追求诗歌文本粗粝、野性、驳杂的“天然”之态的诗人。有人曾说,“如果说振开(北岛)写诗是思想,那么芒克写诗则是呼吸”(徐晓《〈今天〉与我》)。“呼吸”一词正贴切地概括了芒克诗歌的原生态风貌。

        《雪地上的夜》突破了一贯以“月色朦胧”、“花好月圆”等诗意的笔触来雕琢粉饰夜晚的滥俗的流行套路,用富于想象的比喻,漫画式地将事物的显著特征彰显出来。“雪地上的夜”是诗人所要描绘的事物,而他又非单纯写景,只是以一句简单的诗句勾勒出冬夜冷峻犀利的基调,以及潜伏在内的压抑与孤寂之感。诗人打破常规地将黑夜比喻为“一只长着黑白毛色的狗”,瞬间将静态的夜动态化。“月亮是它时而伸出的舌头,星星是它时而露出的牙齿”,这些比喻渗透出戏谑嘲讽的意味,颠覆了“月亮”与“星星”在人们心中那神圣皎洁的形象,凸显了诗人对冬夜的鄙夷厌恶情绪,也描绘出冬夜不为人知的凶狠丑恶的面目。

        “这只被冬天放出来的狗”,“警惕”地围绕着“我们的房屋”转悠,还用北风呼啸般的嚎叫声将人们从安睡中惊醒。令人厌恶的“狗”以威胁的姿态向人们逼近,挥之不去地将人们包围。激愤的诗人终于忍不住“推开门”,挺身而出,坚决反抗,“对着黑夜怒斥”,全诗的情感曲线由此走向巅峰。诗的最后一节让紧张的局面趋于和缓,那只狗依然在“转悠”,并不因诗人的愤怒而退却离去。诗人此时笔锋一转,写到:“当然,它的叫声也一直持续了很久∕直到我由于疲惫不知不觉地睡去∕并梦见眼前已是春暖花开的时候”,全诗由先前的烦躁愤怒、绝望迷惘的情感基调转向柳暗花明的欣慰,显示着新的生机与希冀。

        诗人用简单精练的语言、富于个性的表现技巧,将本体与喻体之间的距离拉大,丰富奇异地表现了冬夜的可恶凶残,暗示出那个特殊年代的黑暗绝望的气氛。诗的末尾用梦境带给全诗一丝浪漫的味道,是迷茫生活中的一抹希望和光明。  

(文/北地)




简政珍的诗

简政珍(1950-)台湾省台北县人。著有诗集《季节过后》、《失乐园》等;诗学专著《台湾现代诗美学》等。


午夜,当人的脉搏

随着霓虹灯起动

一把火寂寞得想

一览人世风景

一楼,甫刚睡眠的国四学生

揉眼皮,找眼镜

不知怎么一回事,直到

所有的升学参考书

在火中变成升腾的舞者

还不知道

怎么安排心得

二楼,误以为火焰敲门是

警察临检,一对男女

慌乱中以衣服

包裹相互亵渎的语音

然后争相

赤裸夺取燃烧中的窄门

三楼,一个年轻的母亲

抱着婴儿,背对

进逼的火影,茫然

看着闭锁的铁窗

和街上捡拾生活的小猫

四楼没有人迹

眼见日历一张张成灰

墙上的挂钟停下来默哀

火焰兴致地跃上

五楼时,单身的老人

正翻个身,梦着

战火和晚霞

一个小偷

及时剪断通往顶楼的铁栅后

从容投入

清冷的夜色

(选自诗集《当闹钟与梦约会》,作家出版社2006年版)

赏析

        此诗是简政珍的代表作,以火拟人的手法高妙而快速地浏览人世的风景,尤其是人在面临灾难时处境和采取的行为是此诗关注所在。诗中的每一楼彷佛按年龄分层,越底层越年轻,面对的困境越贴临自身。诗分六段,分别写了国四生(初中毕业的重考生)、裸身男女、母子、猫、单身老人、和小偷,由少至老,由一楼到五楼分布,越往上火越旺,处理灾难的方式却越从容,小偷则是串门者由顶楼逃逸。

        诗一起笔的首段即预告了火的无情,而且有人醒觉时已全栋着火。二段写考生所关心者无非前途,“所有的升学参考书”一语讽刺了社会强压在学子身上的教育体制。三段写青年男生沉迷情色却心有罪恶感,面对火灾还以为是警察临检,暗讽此项临检形式对男女私领域的干涉。四段写男主人不在或阙如时,母子或母女临乱无助、又无法逃生的场面,结果是“看着闭锁的铁窗/和街上捡拾生活的小猫”,一在内无助、一在外无依,中间却隔着攸关生死的“铁窗”,写出了社会众多不可思议的人生荒谬剧。五段写空屋着火,家俬却在。六段写老人陷在今昔不分的火的回忆中,末几句却是能从容离去的小偷。此诗将台湾诸多?不合理的社会现象如走马灯般快速展现,藉表层暗刺内在万病丛生、简单中隐含复杂的人生轮回,颇值深思。  

(文/白灵)



傅天虹汉语新诗教授工作坊鉴赏课件展-7:芒克 徐明德 简政珍 白灵 伊蕾作品选析(汉语新诗鉴赏大辞典备选资料)


白灵的诗

白灵(1951-),本名莊祖煌。祖籍福建惠安人,现居台湾。著有诗集《后裔》、《大黄河》等;诗论集《一首诗的诞生》等。

爱与死的间隙


未被蝴蝶招惹过的花

难知何谓诱惑

不曾让尖塔刺穿的天空

如何领会什么是高耸

没经暴风爱抚过的云

岂易明白何为千变何为万化

而遭思念长吻住的爱啊

一分钟竟比一个峡谷宽

有谁能搭起一座桥

在这一分钟与下一分钟之间

或者就跳下那相隔的间隙吧

看能不能逃脱,自她双唇夹住的世界……

(选自1996年6 月《台湾诗学季刊》第15期)

赏析

        白灵在这首诗中,以六个意象静静交代爱的诱惑:“未被蝴蝶招惹过的花/难知何谓诱惑”、“不曾让尖塔刺穿的天空/如何领会什么是高耸”、“没经暴风爱抚过的云/岂易明白何为千变何为万化”、“而遭思念长吻住的爱啊/一分钟竟比一个峡谷宽”、“有谁能搭起一座桥/在这一分钟与下一分钟之间”、“或者就跳下那相隔的间隙吧/看能不能逃脱,自她双唇夹住的世界”,其间显示刺穿的痛,情的难以捉摸,思念的漫长,等待的无奈,欲的无可逃离。六个意象交迭出现,这是“意象派”诗人的特征。

        “爱”与“死”的纠葛原该是轰轰烈烈的戏剧,即以蝴蝶招惹花而言,可以有许多不同的招式,许多不同的响应,衍生出许多不同的演义,诗人可以仔细去描绘那些惊心动魄的细节,招惹其它的蜂蝶。但是即使面对这种可以激烈的场景,白灵却以“冷处理”的方式创作意象,创作冷凝的意象,留下许多读者想象的空间。

        这首诗中,白灵还使用许多错综的通觉技巧,如以一分钟与一个峡谷比宽,以一座桥的空间感与分及分之间的时间感相触碰。这首诗中,白灵也创造了许多想象空间,如双唇夹住的世界到底有多大的空隙?白灵还带领读者做着逆向思考的练习,蝴蝶与花到底谁招惹谁?尖塔与天空到底谁高耸?是云造成暴风雨还是暴风雨使云忙乱?因与果之间的顺与逆,白灵刺激着读者敏感的脑神经,介入性逼使读者思考。  

(文/萧萧)




伊蕾的诗 

伊蕾(1951-2018),女,原名孙桂贞,天津人。著有诗集《爱的火焰》、《爱的方式》、《单身女人的卧室》等。

黄果树大瀑布


白岩石一样砸下来

砸碎大墙下款款的散步

砸碎“维也纳别墅”那架小床

砸碎死水河那个幽暗的夜晚……

砸碎那尊白腊的雕像

砸碎那座小岛,茅草的小岛

砸碎那段无人的走廊

砸碎古陵墓前躁动不安的欲念

砸碎重复了又重复的缠绵失望

砸碎沙地上那株深秋的苹果树

砸碎旷野里那幅水彩画

砸碎红窗帘下那把流泪的吉他

砸碎海滩上那迷茫中短暂彷徨

把我砸得粉碎粉碎吧

我灵魂不散

要去寻找那一片永恒的土壤

强盗一样去占领、占领

哪怕像这瀑布

千年万年被钉在

(选自《诗神》,1986年第2期)

赏析

        这首诗剽悍有力地传达出对生活真谛执着追求的决心。

        女诗人将贵州省的黄果树大瀑布比喻为“白岩石”,瀑布像“白岩石一样砸下来”。由于“白岩石”这一喻体与瀑布在色彩上契合、质感上相近,诗人便匠心独具地将流动的液体的瀑布比喻为坚硬的固态的“白岩石”,无形中强化了瀑布雄浑厚重的力量与惊天动地的气魄。为了完善这个比喻,诗人锦上添花地使用了“砸”这一充满力度的动词,诗歌情感的激流犹如瀑布从万丈悬崖“砸/下/来”,使读者感受到充分的冲击力。“砸/下/来”的“岩石”从高空坠落,有力地“砸碎大墙下款款的散步∕砸碎’维也纳别墅’那架小床∕砸碎死水河那个幽暗的夜晚……”诗人精心地选择了瀑布所砸碎的对象,如虚写的“砸碎古陵墓前躁动不安的欲念∕砸碎重复了又重复的缠绵失望”,实写的“砸碎沙地上那株深秋的苹果树∕砸碎旷野里那幅水彩画”。这些意象虚实相间,蕴含深意,从中可窥见诗人内心汹涌着的惆怅悲凉。诗人借如白岩石般的瀑布否定了生活中种种无谓的苦闷彷徨,以及幽暗躁动的欲念,精神空虚的奢靡繁华等令诗人鄙夷的现实情调。

        第二节里诗人进一步强化情感,敞开心灵向瀑布呐喊:“把我砸得粉碎粉碎吧”,执着地渴求在肉体粉碎之后寻找精神的升华与重生,“要去寻找那一片永恒的土壤”。那片“土壤”将祛除现实人性中的一切狼藉与幽暗、猥琐与堕落,只有充满激情与力量的自由畅悦。诗人要像“强盗”一样蛮横霸道地去“占领”,即使“像这瀑布∕千年万年被钉在∕悬崖上”,也要充满激情地追求自由高洁的生命真谛。

        诗人巧妙地以新颖的比喻并引入“砸”这一动词作为诗眼来进行酣畅淋漓的抒情。同时,在结构上诗人别出心裁地将诗首的“砸下来”与诗尾的“悬崖上”进行竖排,一字一行,产生了瀑布般一泻千里气势恢宏的动态视觉效果。 

 (文/沙峰)




张烨的诗

张烨(1947-),女,原籍浙江奉化,出生于上海。著有诗集《诗人之恋》、《彩色世界》、《绿色皇冠》等。

求乞的女孩,阳光跪在你面前


淡黄的长发披散着

宛如玉蜀黍的缨穗遮掩

珍珠般的脸盘

为着小小的愿望

你低垂着稚嫩的脖颈

默默地跪在阳光下

你是否觉得阳光也跪在你面前

就像树跪在落叶的苦难面前

(选自《诗人之恋》,花城出版社,1986年版)

赏析

        这首短小玲珑的诗萦绕着真挚细腻的情味,诗人用饱含温情的笔触描绘了跪在阳光下求乞的女孩,表达了发自内心的深沉浓烈的悲悯与同情。

        一个幼小稚嫩的生命沐浴在灿烂明丽的阳光之下,温和柔美的阳光为这个求乞的女孩涂抹上金色的光芒,使一个朴素渺小的生命熠熠生辉。广施恩泽的阳光虽赋予她生命与活力,却疏忽了提供其赖以生存的物质滋养,她由此而褪色而失落。长期的营养不良与不加修饰,女孩的长发变得枯萎暗淡,凌乱地“披散”着,“宛如玉蜀黍的缨穗遮掩∕珍珠般的脸盘”。命运的不幸、生活的艰辛,这个拥有“珍珠”般面庞的清秀可人的女孩只好低垂着谦卑的脖颈,默默地无声无息地跪在阳光之下,乞求路人的同情施舍来实现自己卑微而简单的“小小的愿望”——活着。诗人将落魄的女孩与璀璨明媚的阳光圈定在同一画面,意象的反差却营造了唯美的氛围,烘托出诗人内心的沉重酸涩之感,与对女孩的悲悯怜惜之情。“阳光”是创造万物的上帝,是他赐予了女孩生命的起点,就像圣母般慈爱温和的大树养育了每一片树叶。女孩是上帝的孩子,却不公地承受着沉痛艰涩的人生,她默默无言,平静安宁地跪在阳光之下,以无声的姿态与求乞的神情来争取活着的希望。诗人仿佛看到了深受内心谴责的“阳光”充满歉疚地“跪在”女孩面前,真诚而自责,“就像树跪在落叶的苦难面前”。“跪”字将本来不同性质的两个意象交织融合,使它们进行沟通对话,将虚幻与真实交相辉映,明朗柔和与忧郁暗沉互相触碰。“跪”是全诗的诗眼,其中包藏着诗人对上苍的淡淡哀怨与责问,和对苦难不幸女孩的深切怜爱。

        这首诗语言淳朴、真挚纯美,似一幅和谐明丽、惬意唯美却又散发着淡淡的酸楚伤感的画,情感深沉,发人深思。

文/张静) 

​​

馆主简介

傅天虹,1947年生于南京。历任北师大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顾问,珠海分校华文所名誉所长,文学院教授。兼任东南大学现代汉诗研究所研究员,曁南大学中国文艺评论基地诗歌散文副主任、澳门大学访问教授、“傅天虹汉语新诗藏馆”捐赠人,广东南方软实力研究院高级研究员、发展委员会主任。

傅天虹七十年代期和与台湾家人取得联系,其后作品也频频出现在海外报刊。他八十年代初涉足香港,在乡叔何家骅(时任香港中国笔会会长)先生的协助下,首开两岸新诗沟通之先河,促成后来二岸老诗人北京的破冰之旅傅天虹1984年在香港创办金陵书社(诗学会前身);1987年创办《当代诗坛》杂志1990正式注册当代诗学会组织1999年创办国际炎黄文化研究会,创立“龙文化金奖”;新世纪初他策划出版“中外现代诗名家集萃”(中英对照)大型诗学丛书,至今结集逾千部;2007年,他策划并参与创建两岸四地“当代诗学论坛”机制,至今已在北京、台北、香港、澳门等地举办十二届。

傅天虹至今已成诗4千余首,结集40余部,发表论文多篇,各类编著数千万字。事迹编入《中国大百料全书第三版》(网络版)、《中国新诗百年大典》(洪子诚、程光炜主编)等权威文本,诗作编入最新商务印书馆版《大学语文》教材。半个多世纪来他文学创作与研究跨越两岸四地,目前正致力于“汉语新诗”和“中生代”的命名研究和视野建构,是一位著名的诗人、学者、出版家、收藏家和社会活动家。在校主讲“台港澳文学”、“海外华文文学”、等课程,主持“汉语新诗教授工作坊”等实践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