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在,人生尚有来处,父母去,人生只剩归途。”
弘一法师曾言:“待双亲皆亡故,便无人再在意汝之生活状况、工作劳顿与否、身形胖瘦了。”
若再无人容忍你的坏脾气,包容你的缺点,这世间便不会有谁真心疼惜你、怜爱你了。
当你再度回味与父母相处的点滴往昔时,便会不禁潸然泪下,心痛如割。”
-
父母去世后,就再也没有人真正爱你了
窗台上那盏长明的夜灯已然熄灭,衣柜里叠放齐整的旧毛衣蒙了灰尘。
当父母化作墓碑上冰冷的名字,诸多真相才会如潮水般涌来,将一个个辗转难眠的长夜淹没。
推开老房子的那扇木门,往昔灶台上那扑面而来的油烟气,将永远不会再现。
往昔,总嫌母亲炒菜时油烟机的喧嚣。然而此时此刻,却感到满室的寂静犹如尖针,刺得耳膜阵阵生疼。
墙角,父亲常坐的藤椅轻轻晃动。恍惚间,似还能看见他戴着老花镜读报的模样。
在这世间,再无他人能如父母一般,真心疼惜你、怜爱你。父母之爱,纯粹而无私,那是一种毫无保留、全心全意的疼爱,世间难寻其二。
作家毕淑敏有言:“父母健在,任性尚有归处;父母离去,脆弱再无港湾。”
成年人的世界里,众人皆忙碌于自己的生活,鲜有人真正关心你。
父母之爱,堪称生命中至为珍贵的馈赠。往往于失去之后,才发觉那份爱竟是如此弥足珍贵。
-
兄弟姐妹渐行渐远,家不再是那个家
兄弟姐妹的微信群沉寂数月,上次对话停留在分摊墓地费用的转账记录。年夜饭的圆桌空着主位,往昔抢着给父母夹菜的筷子,如今只沉默地扒拉着碗里的米饭。
父母是系住手足的最后绳索,绳子断了,各自散落在天涯。
有句古训云:“兄弟不共财,姐妹少来往。”
闻之,既感其脆弱,复觉其残忍,而此恰为现实社会之真实映照。
更何况,兄弟姐妹之中,有部分自幼关系就极为疏离。
《礼记》有云:“父子笃,兄弟睦,夫妻和,家之肥也。”此语甚是精妙,寥寥数语即道尽家庭和睦之关键。
父子情深、兄弟和睦、夫妻和谐,家庭定将繁荣兴盛。父母乃亲情之纽带。
一旦父母亡故,兄弟姐妹皆已成家,彼此间的关系常常渐行渐远,趋于疏离。
-
回家再也没有熟悉的“家的味道”
凌晨三点,胃病猝然发作,彼时,再也不会有一个人披衣起身,为你精心熬煮小米粥了。
将手机通讯录翻至最末,惊觉那个能够理直气壮拨通的号码,竟早已注销。
-
没有人再像父母那样对你嘘寒问暖
那些曾经令人厌烦的唠叨,实则是跨越千里风雨的深深牵挂。
家族相册停在五年前的春节合影,表亲们的笑容还凝固在画面里。
父母宛如织就亲情之网的经纬线,经线一旦断裂,纬线就会随风飘散。
-
亲戚之间的情分越来越淡
曾经热闹的宗族群,如今只剩节日里群发的祝福表情。
衣橱深处藏着母亲手织的毛衣,起针收线处总多出个歪扭的结。
从前总是抱怨款式太过老土,如今方才领悟,每一处看似瑕疵之处,实则都是爱的密码。
父亲修了二十年的旧手表仍在走,表盘裂痕里藏着为我凑学费的岁月。
清明扫墓时遇见远房叔伯,彼此寒暄竟要翻找聊天记录确认称谓。那些基于血缘而构建的亲昵,终究难以经受时光的冲刷。
父母健在时,尚可佯装和睦;一旦失去双亲,连佯装的力气都不复存在了。
深夜加班回家,再没有温在锅里的莲子汤。电梯数字跳动时,忽然想起母亲总说 ‘别吃冷饭伤胃’。
原来父母的爱早化作生物钟,在某个恍惚时刻突然敲响,提醒你从此要独自对抗世间寒凉。
遗物箱底压着泛黄的病历本,密密麻麻记载着我每次发烧的体温。
他们把自己的病痛轻描淡写写在便签纸,却把我的小感冒郑重其事录入档案。
往昔被忽视的细枝末节,于今时此刻,尽成扎于心口的倒刺。
老屋院里的梧桐又抽新芽,树下的石凳却永远缺了喝茶的人。
父母的爱是倒计时的馈赠,别等春雪化尽才懂棉衣温暖。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
此刻,拨通那串熟悉的号码吧。听筒中传来沙哑的“喂”声,此声仿若人间至美回响,直抵心灵深处,唤起无尽温暖与思念。
这辈子只要回家有爹妈叫,还有人答应,你就是最幸福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