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伤寒论第28条:服桂枝汤,或下之,仍头项强痛、翕翕发热、无汗、心下满微痛、小便不利者,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主之。
桂枝去桂枝加茯苓白术汤方:
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炙) 、生姜(切) 、白术、 茯苓各三两 、大枣十二枚(擘)。
上六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小便利则愈。本云桂枝汤,今去桂枝,加茯苓白术。
伤寒论里有很多失治误治的病例,很可能是医圣亲眼见过的、其他医生治坏的病例,找到医圣来解决,医圣拿出这些病例来,正好说明六经病的变化,丰富了六经辨证理论体系。
“服桂枝汤,或下之,仍头项强痛、翕翕发热”,既然是服桂枝汤,那么说明原本是太阳中风。但服了桂枝汤之后,或者是用了攻下以后,病并没有好。病没好,正气肯定会受损伤。因为汗法下法都会伤人正气。至于正气损伤的程度、偏阴偏阳?那就要看症状了。
病没有好,但是仍然是头项强痛,发热,但是,没有说恶寒,没有恶寒当然就没有表证了。无汗。这就更不对了,因为原来是太阳中风,是有汗的,现在没有汗了,证明病情还是有变化的。至少应该不是太阳中风。
“心下满微痛”。这是胃的问题,胃阳受伤,不能降浊,浊气堆积于胃脘部位,就会满闷,微痛。这是误下的后果。误下伤了胃阳。
“小便不利”。这是膀胱经的问题。膀胱经不通,则小便不利。应该与汗不得法有关,可能与出汗过多有关。汗多伤津,膀胱经津液不足,则筋脉不柔,筋脉不柔则气机不通。
太阳病是正邪交争于体表的毛病,所以体表积郁的代谢垃圾就比较多。误汗误下之后,津液耗伤,但痰湿水饮没有排出。误汗误下之后,正气陷落趋里,但因膀胱经津伤不柔而不通,体表水饮不能沿膀胱经向下排出,于是小便不利;胃阳因误下受伤,所以体表和上焦水饮不能从中焦下行排出,脾胃阳虚则不能化水。
总之,排水化水的渠道都没有了,所以水饮仍然积郁在上焦体表,所以仍头项強痛。因为经络不通气机瘀滞,所以发热。原来头项强痛、翕翕发热,不是表证的症状,而是痰湿水饮瘀滞,气机瘀滞导致的,气机瘀滞的毛病就是少阳病。
无汗,是因为津液不足或者是因为正气陷落。正邪不再交争于体表,不是表证,所以不能再用桂枝,于是把桂枝去掉了。心下满微痛,是因为胃阳受伤,所以方剂中必须用生姜温阳散寒,小便不利,所以必须加茯苓白术以利小便。有膀胱经津伤,津不柔筋,所以上焦体表水饮不能下行,所以用芍药甘草生津柔筋
原本是桂枝汤,现在去掉了桂枝,当然不能叫桂枝汤了,功效也大不相同。最重要的是解表药桂枝没有了,只剩下生姜一味了,所以解表能力下降了,不在能引气血达表了。因为本条方证是误治导致正气内陷,表证已经结束;但又没有陷入最里层,没有阳明病和太阴病的症状;所以只能是半表半里证,又没有明显阳虚症状,而且还有发热,属于阳性病症状,所以不属于厥阴病,只能属于少阳病。
少阳病是以经络不通,气机不畅为主要特征的阳性病。一般而言,少阳病以肝胆经出问题的居多,即身体侧面出现症状,本条症状都在中间,比如心下满、小便不利,所以本条之少阳病与一般的少阳病不同,属于比较特殊的不常见的少阳病。一般的少阳病往往属于柴胡类方证,因为柴胡走侧面,走肝胆经。本条方证不能用柴胡类方剂。
医圣用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芍药甘草生津柔筋,筋柔则气机通畅。生姜温胃散寒,生姜大枣相配则和胃养血。茯苓白术健脾利小便,去除水饮则项背强痛,翕翕发热可解。生姜大枣甘草茯苓白术都有健脾胃的功效,符合少阳病先调脾胃的定法。方中六味药,除了炙甘草之外,其余均有利小便的作用。这样的搭配既有利于排除水饮,又不至于利水太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