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爱如山一孔子第七十五代嫡孙的心声】父亲节的今天,让我忆起从曾祖父开始的父亲!曾祖父孔宪礼,从山东受皇上派遣,为戍边镇反到四川甘孜州任知县,忠心耿耿、勤政为民,最后倒在办案桌上;我的祖父孔庆功为遗腹子,一生勤奋好学,从枣庄煤矿当警卫,后调到上海租界当警察,因酷爱学习,由上司介绍到上海的中学教书,深谙四书五经,1936年参加解放前最后的《孔氏族谱》的编缉,一生四体不勤五谷不分,整日埋头著书,如《孔氏姓源由来》《孔子言行集》《孔子家的家训”等,临终著作等身;我的父亲孔繁宗十四岁当兵加华中野战军担当卫生员,参加了鲁南战役,不幸全连遭难,幸存一个人被老乡从尸体群找出来,结果,又被还乡团逮捕,孔繁宗脱逃回乡,后到上海当了纺织修理工。解放后再次充军,由于朝鲜战争结束,被选留推荐进青岛潜艇学院,成为中国第一批潜艇兵。由于刻苦钻研,成为海军标兵,进京参加共青团第三届代表大会,1959年又参加国庆十周年大阅兵,并成为海军仪仗队护旗手…从上海海军基地到武汉舰艇学院任教,又从海军北舰修理队到组建青岛警备区船运大队,最后转业到山东外贸船队,来往中日间指挥进出口货物15年之久,最后临终前说:川祥林继承先祖传统,从爷爷那里接力,爷孙编撰完《孔子全集》并由人民出版社出版,此举让我终于可以暝目了,可以到天国向先祖和你祖父汇报了。" 

今天借此父亲我衷心感谢祖父和父亲对我的教诲,我来日工作生活四十年,出版了近百部拙著,今天向父亲献上。

在此重温朱自清《父亲的身影》:对于中国人而言,爸爸大概常是不苟言笑的做派——刻意维护一个权威正统的父亲形象,久而久之反而荒废了对亲情的表达。父亲节到了,在这里为大家分享一个并不太久远的故事。

多年来,朱自清先生的《背影》被称为“天地间第一等至情文学”,淡淡的笔墨中流露出深深的父子之情。短短1500字,却将朱先生的父亲形象刻画的鲜活而真实并入木三分。自从幼年习此文,终是久久难忘。不仅因为朱先生描述的父爱真挚、深沉,感人至深,更让人看到了“天下父亲”的背影——那顶天立地的汉子,那铁骨柔情的男人,抑或粗犷中饱含细腻的脊梁

朱自清《背影》

祝福天下的父亲幸福安康~

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

那年冬天,祖母死了,父亲的差使也交卸了,正是祸不单行的日子。我从北京到徐州,打算跟着父亲奔丧回家。到徐州见着父亲,看见满院狼藉的东西,又想起祖母,不禁簌簌地流下眼泪。

父亲说,“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

回家变卖典质,父亲还了亏空;又借钱办了丧事。这些日子,家中光景很惨淡,一半为了丧事,一半为了父亲赋闲。丧事完毕,父亲要到南京谋事,我也要回北京念书,我们便同行。

父爱如山一孔子第七十五代嫡孙的心声

到南京时,有朋友约去游逛,勾留了一日;第二日上午便须渡江到浦口,下午上车北去。

父亲因为事忙,本已说定不送我,叫旅馆里一个熟识的茶房陪我同去。他再三嘱咐茶房,甚是仔细。但他终于不放心,怕茶房不妥帖;颇踌躇了一会。其实我那年已二十岁,北京已来往过两三次,是没有什么要紧的了。他踌躇了一会,终于决定还是自己送我去。我再三回劝他不必去;他只说,“不要紧,他们去不好!”

我们过了江,进了车站。我买票,他忙着照看行李。行李太多了,得向脚夫行些小费才可过去。他便又忙着和他们讲价钱。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总觉他说话不大漂亮,非自己插嘴不可,但他终于讲定了价钱,就送我上车。

他给我拣定了靠车门的一张椅子;我将他给我做的紫毛大衣铺好座位。他嘱我路上小心,夜里要警醒些,不要受凉。又嘱托茶房好好照应我。我心里暗笑他的愚;他们只认得钱,托他们只是白托!而且我这样大年纪的人,难道还不能料理自己么?唉,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

我说道,“爸爸,你走吧。”

他往车外看了看说,“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

我看那边月台的栅栏外有几个卖东西的等着顾客。走到那边月台,须穿过铁道,须跳下去又爬上去。父亲是一个胖子,走过去自然要费事些。我本来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让他去。

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我赶紧拭干了泪。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

我再向外看时,他已抱了朱红的橘子往回走了。过铁道时,他先将橘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橘子走。到这边时,我赶紧去搀他。他和我走到车上,将橘子一股脑儿放在我的皮大衣上。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

过一会儿说,“我走了,到那边来信!”我望着他走出去。

他走了几步,回过头看见我,说,“进去吧,里边没人。”

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